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杰出的气象和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是我国气象学界的功臣。他在创建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开辟气象数值预报、开拓人工降水与云雾物理、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电学、实验气象学和大气湍流等诸多领域成效卓著,为我国气象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顾震潮一生刻苦奋进,勇于开拓,严于律己,乐于助人,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是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气象学家陶诗言是我国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开拓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影响我国天气的一些重要天气过程和天气系统提出了独创的理论见解。他系统地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深入研究了中国暴雨成因、东亚季风、长江流域梅雨、东亚大气环流等。他还首先在我国开创了卫星云图的分析运用,填补了我国卫星气象的空白。他在环境科学、海洋气象、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科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教育家涂长望是开拓我国气象科学的先驱。为我国气象科学,特别是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军委气象局局长。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克  相似文献   

4.
1992全国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0月4日至7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全国有关单位6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特别顾问、学部委员叶笃正教授、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教授到会指导,并作了学术报告。 会议收到论文47篇,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领域广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旱、地震与厄尼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启龙  刘雅芳 《地震》1992,(2):58-65
本文分析了我国强地震前的气象效应、特大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表明强地震前的气象效应、大气环流特征具有预报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厄尼诺事件与我国干旱、地震之间存在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是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20世纪初,竺可桢进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习气象学,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创建我国气象科学呕心沥血,把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引入我国,培养造就出我国第一代优秀的气象学家,努力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科学。他一生撰写和公开发表的近300篇论著中,有关气象科学的占半数以上。他不仅是杰出的气象学家,而且在地球科  相似文献   

7.
20年前,赵九章所长匆匆的离开了我们。1988年12月7日,我们会聚一堂,在中关村原地球物理研究所三楼礼堂,举行“缅怀卓越科学家赵九章教授报告会”,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学习他的优良学风,这对进一步推动我们科研工作的进展,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会上,叶笃正、顾功叙、傅承义、章其嘉、文圣常、章震越、刘振兴、王秀山、曾庆存、赵理曾等作了报告。回顾过去,思绪万千,深深怀念赵九章教授对我国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科学和空间物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岗昆是我国老一辈的地球物理学家,从1936年便开始投身于气象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开拓气象、气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层大气学术座谈会于1984年5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48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岗昆、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肖佐、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周秀骥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宣读论文、报告29篇,有关于国际中层大气研究的综述,有国内各单位近年来在中层大气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中层大气学术座谈会于1981年6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老中青科学技术工作者4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宣读了报告和论文12篇,介绍了国际中层大气计划(MAP)的基本情况,报告了各单位在中层大气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和今后的打算,包括:中层大气的结构、组成、辐射状态、电磁场;平流层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中层大气物理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大气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热带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和总参及地方气象局、总参大气环境研究所、空军和北京气象学院、气象出版  相似文献   

12.
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中国委员会于 2 0 0 1年 1 1月 1~ 2日在北京举行了扩大会议 ,会议讨论了本届 IUGG中国委员会 3年来的工作 ,并对今后的工作作了部署。中国科协国际部朱进宁部长、张凤杰处长、IUGG中国委员会前主席叶笃正院士 ,以及IUGG中国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叶笃正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 ,对本届 IUGG中国委员会的工作表示赞赏 ,指出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支持是 IUGG中国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朱进宁部长在讲话中指出 ,IUGG无论是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第20届大会于1991年8月11日至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我国派出了以叶笃正教授为团长的近百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刘光鼎教授作为国家代表参加了IUGG委员会各次会议。 大会宣读和张贴论文5000多篇,全面检阅了自1987年第19届大会以来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各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讨论了各学科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术活动按全联合会  相似文献   

14.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 分析了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也表明只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会产生偏颇,譬如将蒸发皿蒸发量的逐年减少归因于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的解释在中国东部比在中国西部较合理. 分析1983~2001年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观测的资料得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云量保持微小的减少趋势而总云水路径处于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表明云变得更不透明了,它的物理属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示着大气可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地气系统变得更湿润. 结合水循环过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用数值方法证明地气系统的水汽变化能引起陆地近地层大气相对湿度、地表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潜在蒸发量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2017年4月以来,我国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汇集国内2000多名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气象科学以及行业治理等方面的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手段,集中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  相似文献   

16.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球物理场观测中的大气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用在地表的大气质量不仅产生引力位的扰动,而且会引起各种地球物理场的附加效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同行在研究地表位移、重力、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实施的大气效应改正问题,包括利用台站气压资料建立的实测模型,建立大气重力格林函数,利用全球和区域气象数据计算大气效应,建立大气改正的误差模型等,最后文章讨论了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93年8月8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综合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测绘学会和国家测绘局组办。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建设部部长侯捷等领导人在开幕式上致了热烈的贺词,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主席Moritz及执行局成员叶笃正、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Torge等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9.
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方法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GPS掩星观测可获得全球的大气气象参量剖面信息.本文阐述了地球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原理,详细介绍了其几何光学近似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提出了将几何光学反演方法和全谱反演方法结合以形成可以处理多路径掩星数据的反演新方案.该方案和几何光学反演方法应用于GPS/MET和CHAMP大气掩星数据反演,成功地获得了大气参量剖面.结果表明,新反演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GPS大气掩星反演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2009-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持续性干旱事件为例,通过干旱和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得到了一些干旱事件发生的新认识.气象干旱多为年循环的气候干季与干旱扰动的叠加所致.一次干旱扰动大约为30-50天,而一次持续性干旱事件是由几次干旱扰动组成的.大气高度场和风场中存在三种时间尺度的扰动.一种是年际行星尺度的大气扰动,与ENSO冷暖事件有关,起源于赤道并传播到中高纬度地区需要2-4年.另一种是季节内行星尺度的大气扰动,与来自赤道地区的30-50天振荡有关.此外,大气中还存在天气尺度的扰动.利用行星尺度大气扰动向赤道外传播与天气尺度扰动的叠加,区域持续性干旱事件能够找到前期预报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