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着重分析了专家系统与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特点和运行机制,论述了将它们于战场环境分析中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关于战场环境分析发展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MGIS中的战场地理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种类型地图数据库的建成和制图自动化的日趋完善,人们对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分析和辅助决策。文中根据作者的实践论述了战场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种类型地图数据库的建成和制图自动化的日趋完善,人们对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分析和辅助决策.文中根据作者的实践论述了战场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军事信息系统始终以面向任务为核心,战场环境数据模型也是围绕作战任务来建立的。针对目前基于任务的战场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尚不完善,现有的GIS时空数据模型还不能完全满足战场环境时空分析的需要。在对目前几种经典的时空数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以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为理论基础,以过程驱动方法为建模机制,设计了适合战场环境领域的时空数据组织模型结构,实现了对复杂环境对象的可操作性。通过模型在战场环境分析系统中的应用,证明了其任务过程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可对象化描述、组织、存储和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5.
战场地理环境数据组织是战场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环节,而良好定义的数据组织模型将有助于联合作战体系下战场环境保障的顺利实施。已有的战场地理环境数据组织模型多侧重于数据状态的描述,缺乏与作战任务相关联的过程模型,难以表达数据组织与任务事件间的因果关系。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战场地理环境数据对象静态模型并结构化表达,采用面向对象的Petri网构建数据组织过程模型,统一描述数据与活动之间的交互关系及数据存储结构。通过该模型在战场环境分析平台中的应用,证明其能有效地实现数据状态、任务事件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查询。  相似文献   

6.
航天装备为全球范围的地形测绘、环境分析、战场感知、导航定位等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性技术,它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获取信息优势的制高点.其介绍了航天装备在军事测绘导航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军事测绘导航技术发展的作用、影响和意义,应用现状,启示及建议等.  相似文献   

7.
地形可视性分析是太阳辐射分析、通讯信号场强分析、军事战场环境分析等应用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在现有可视性分析理论基础上,指出建立统一的地形可视性分析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针对许多应用问题在方法与原理上的共性,提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模型,对基于DEM地形可视性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进行合理分类。  相似文献   

8.
共用战场态势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锋  张军  李国辉 《测绘科学》2007,32(6):17-20
共用战场态势信息系统是数字化的战场空间信息集成平台和可视化显示系统。总结了战场感知与战场可视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几个COP项目,介绍了共用战场态势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现状;通过总结相关的研究活动,分析了共用战场态势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思路;最后预测了共用战场态势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基于面模型的战场环境建模难以展现战场环境要素的内部属性和规律等的不足,该文提出了利用体素模型实现战场环境建模的基本方法。该方法能够记录战场环境各要素的不同属性,反映其内部属性和规律,准确地模拟战场地理环境的变换过程,可实现战场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建模。文章利用体素模型实现了对战场环境的认知与抽象,对战场环境体素数据模型进行了分类。最后以战场地形环境要素为例,利用战场环境基本体元实现了对战场地形环境的体素建模。  相似文献   

10.
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的战场态势表达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空间认知手段。流体是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流体仿真的战场特效表达有效地提高了战场环境模拟的逼真效果,并为用户研究流体类实体对战场态势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讨论了基于流体仿真的战场特效的表达方法、数据模型和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宗佩  万刚  刘静 《测绘工程》2015,(2):15-18,23
论述空天环境仿真时间和空间基准,并对利用JPL历表计算行星位置和速度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对空天环境仿真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空天环境仿真内容方面将其分为星空背景仿真、行星仿真和空天环境要素仿真3个方面,并分别进行研究加以实现。仿真效果逼真、实时性强,为研究和利用空天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是在生态环境调查与动态监测基础上,利用生态环境基础与动态数据库的大量数字信息,经过图形思维与抽象概括,以计算机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显示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与手段。本文对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研究的意义、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要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作了初步分析,重点阐述了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设计与建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指标体系的确定、类型的概括与提炼、界线的概括与生成、数据库的设计、计算机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乔治  田光进 《遥感学报》2014,18(3):715-734
城市热环境空间区划是采用分区管理的思路来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热环境之间矛盾的技术基础。本文构建城市热环境区划模型的思路为:(1)将不同时相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进行正规化、分级,分析2008年北京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2)构建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热环境影响主成分因子。(3)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利用热环境影响主因子,进一步对热环境进行空间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夜间较白天城市热岛分布层次感明显,夏季白天较其他季节高温区聚合程度高。区域下垫面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热环境,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主成分因子依次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并依此将北京划为7个热环境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分别提出热环境改善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志一  郭学飞  余洋  王娜 《测绘通报》2022,(1):89-95,104
地质环境质量是影响区域规划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单一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多地貌类型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为了研究适用于多地貌类型的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建立了基于山区和平原区两种地貌类型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获取了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京津冀城市群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地质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分布受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及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突出,山区地质环境质量分布受活动断裂、地形条件及地质灾害的影响明显。可见,多重指标评价体系下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能够降低不同地貌类型地质环境质量主要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体现区域地质环境质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介绍G IS在水质模型方面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并针对今后环境科学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可能发展的几个向进行了预测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它的高效、即时更新、连续性好等优势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所认识,在此主要介绍了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说明了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新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遥感综合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也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重视。本文在简单介绍了城市环境后,阐述了遥感技术的整体特点、应用,简单分析了GIS和GPS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针对具体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地面污染、固体废物堆场污染和热污染等)探讨了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在总结遥感综合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可以发展的新方面。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毁田、次生地质灾害等问题,基于ArcGIS Enterprise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平台,以满足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为目标,实时掌握地质环境破坏、治理的现状和变化,分析地质环境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客观、准确、及时地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平台采用3层架构体系,分两个系统和9个专题模块。最后以大同市云冈区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遥感数据为例阐述了该平台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环境模型与GIS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环境模型与GIS耦合以及GIS应用于环境模型的优势与方法,研究了环境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耦合的3种方法。分析了3种方法的特点,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势以及不足,提出了环境因素影响下GIS空间分析的系统框架与实现方法,分析阐述了各个功能模块。以雾影响通视分析为例,建立了影响模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影响下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提供了一个系统模型。环境模型与GIS的耦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GIS的应用领域,促进了GIS与环境模型系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