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家地质公园,是散布在三湘四水中19个永恒的地球印痕,是地球亿万年的沧桑皱纹。从岩溶、峰林、台地到冰川的神奇地貌,从志留系、泥盆系、二迭系到三迭系的地质纪年,都在这些地质公园中得到一一展示,也许我们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我们的地球到底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地质公园中看到,当年,我们的地球,和谁在共呼吸。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在地球生存,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其实在地球45亿年漫长的历史中,前一半的地质记录显示空气中是没有氧的。地质记录显示,在地球45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前一半的时间空气中是没有氧气的,直至24亿年前的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后,空气中的氧含量才突然提升到现在的水平,才有生物的存在、繁荣和演化。现有的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生命的繁荣32亿年前已开始出现据《Nature》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从南非和澳大利亚采集到的52个、年龄在27.5亿年~32亿年的海洋与河流沉积的岩石样品中,发现了生物从大气中提取氮的化学证据———轻重氮同位素的比例恰好满足单细胞生物固氮酶(生物通过这种酶固定大气中的氮)的使用。在此之前的认识是,约在20亿年前,生物才具有利用大气中的氮来维持自身生命的能力;现研究表明,32亿年前,有些生物就已经可以从  相似文献   

4.
前言     
通过同位素年龄测定,业已证明前寒武纪是一个相当长的地质年代—从40亿年前到6亿年前—,较显生宙约长6倍以上的时间。地球地壳的演变,从原始状态逐渐向着接近于现代的地质环境缓慢过渡,即地球表面的水圈和气圈对自然界的地质演化过程,起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地球上存在的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它自身演化过程中的基本法则,所以根据这种地球均变的原理,使地球逐渐改变其本身的自然面貌。大部分前寒武系已经过强烈变形、变质和为深成岩侵入,其中化石很少或无生物遗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Ⅱ):早期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地球(early Earth)是指冥古宙(或称dark ages,黑暗时代)的地球,也称为"Hadean Earth",即是45.6亿年至40亿年的地球。早期地球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是诸多地质、地球化学理论或模型必须面对的基本科学问题。本文系统综合了与早期地球相关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进展,以建立地质理论的各种大地质现象起源为主线,包括原始地核、原始地壳、地幔对流、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陆壳和洋壳、水及大气圈和海洋、板块构造、早期生命等起源问题。这些都是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也与地球物质起源相关的宇宙起源、元素起源密切相关。原始地核出现最早,在原始地球形成之初的几个百万年内就形成了,4 450 Ma地球发生了最后一次全球整体的大规模熔融事件,地球的原始地幔和原始地核再次均一化,原始地核可能消失;4 450 Ma之后的地核大小与现今的地核大小基本一致,只是液态外核在不断冷却缩小,而固态内核在不断增大;从锆石年龄得出最早地壳大于4 408Ma,而从Sm-Nd体系获得的最早地壳年龄为4 470 Ma,比后期地核形成要早。总之,原始地壳从原始地幔中分离出来的时间大体为44.5亿年。一些最老的锆石中Nd、Hf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证明原始地幔分异发生在43亿年前。岩浆抽吸后的原始地幔上部经冷却,原则上可能构成原始地壳下部的原始岩石圈地幔,从而开始出现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异演化。但是,地球40亿年前的原始岩石圈没有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之分。对地幔对流循环起源有3种认识,最可能产生于44.5亿年前的偶然撞击事件。地幔不均一性起源可能与地幔对流循环有关,可用地幔柱理论或地幔翻转过程给予解释,且早于板块构造体制起源,板块构造增强了其不均一性。水、大气圈和海洋的起源早于陆壳和洋壳的分异。最早的水最可靠的直接证据来自发现的最老锆石的氧同位素,表明水在40亿年前就在原始地球表面稳定存在。但是,地球最早的矿物记录残存在西澳伊尔岗克拉通中(Mt.Narryer和Jack Hills地区),为一颗44亿年的锆石。这颗最早的锆石也意味着最早的硅铝壳(陆壳)应当在44亿年前就出现了。陆壳记录远远早于板块构造在地球上运行的可靠记录,因而早期陆壳起源机制很可能是独立于板块构造体制之外的前板块构造体制制约,触发式拆沉驱动的构造-岩浆过程和3个世代的岩浆分异过程最终导致大规模TTG(陆壳)爆发式形成。水是生命起源的必备条件,因此地球生命起源时间晚于4.0Ga,化石确证生命至少起源于3.7Ga前,且生命最可能出现在海洋中的热液喷口。总之,本文概要介绍了诸多地球科学成就的菁华和前沿,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与早期地球组成、结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的不同学科前沿的最新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5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朱士兴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华北15.6亿年前高于庄组分米级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论文,所报道的成果将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从距今6.35亿年前提前到了距今15.6亿年前,所研究的化石群也是迄今为止证据最充分、时代最古老(1 560 Ma)、个体最巨大、属于高级古藻类植物的前埃迪卡拉纪(635 Ma)的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群化石。该成果对研究地球早期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起源和演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如果要问地球形成初期在它上面都发生过什么变化,全世界海洋水域面积有多少,陆地的分布及漂移情况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现在只能通过间接判断来回答。 前不久,苏联科学院O·IO·什米德塔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分析地球卫星一月亮轨道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拟地球古地质史的方法。 据测定,月亮的年龄与地球相仿。今天,月亮正处在距离我们相当于60.3个地球半径的位置上。然而,由于月亮总是不停地远离我们,因此这个距离也是不断变化的。使用激光测距得知,月亮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科学家认为,40亿年前,地球和月亮之间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很多矿产资源都是在十几亿年前积累储藏的,当时的地球化学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天是不尽相同的.利用岩石中所反映的约30多亿年前的地球化学线索,来自于卡耐基科学学院的Andrey Bekker和Doug Rumble等科学家给人们带来了惊人的发现--镍矿的沉积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硫磺,就是与当时大气的缺氧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条带状铁建造(BIF)与地球大氧化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大氧化事件是指约24亿年前的地球大气圈中开始出现氧并连续增加。到20世纪末对地球大氧化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模型可概括为两类:22亿年前为缺氧大气圈,22~19亿年大气圈中O_2明显增加,而后逐渐增加到现代大气圈O_2含量水平的C-W-K-H模型;大气圈中O_2含量自40亿年来近于常数,在现代大气圈O_2含量水平的50%范围内变化的D-K-O模型。21世纪开始实施了太古宙生物圈钻探计划(ABDP),在太古宙—元古宙页岩、条带状铁矿建造中微生物、S、C同位素分馏、稀土元素及过渡族金属Ni、Fe、Mo等含量变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建立了大气圈游离氧产生机理及含量变化的不同模型,将大气圈中氧的出现时间至少提前到25亿年前。中国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建造BIF广泛发育,特别是特有的稀土铁建造及其稀土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成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含量、轻重稀土的分异及变价元素Eu的相对富集与亏损,均显示明显的对时间的依赖。文中提出,应对其开展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可为大气圈、水圈的演化,特别是对研究中国铁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宇宙中无限资源(包括空间)可以供养无限的人类,遗憾的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上的人口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虽然几百年来,人口过剩是某些地区一直存在的问题,但很明显,今天这已成为一个全球的问题了。有时我们称之为“人口爆炸”(图14.1)。从1830年到1930年,全世界人口由20亿上升到30亿,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将近百分之一。到1970年,人口又已经翻了一番,估计到2000年,人口还能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真核生物在20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命在8~6亿年前出现,他们的出现均与地球表面的氧化作用有关。接下来5.4~5.2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尽管在半个世纪前就被认为是氧含量的增加导致,但是在早寒武纪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尤其是深海条件,仍处于争论。南京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全球海洋含氧底水的扩散保持一致。由于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质》2009,42(3):62-62
据英国媒体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利用一项最新技术,可以发现岩石里的罕见矿物质,通过分析这些矿物质的成分,研究人员首次能精确确定远古火山岩形成的时间,从而得知2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1950,15(Z1):1-6
一、地质学的意义成长和它的阶级基础地质学是探寻地球起源以及其构成物质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上去的科学。它研究地球不断帝化的过程;怎样造成了现在的陆地和海洋;河流和山脉;怎样产生了宝贵的矿藏;怎样发生了生物;怎样从猿进化到人,它是马列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14.
晚前寒武纪,在我国指约19亿至6亿年前,长达十多亿年的一段时间。它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在此期间,地球的气圈、水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物界出现了真核生物;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也都表现出与太古宙全然不同的巨大差别。例如,自晚前寒武纪起,在地球上不再产生绿岩带(除个别地区可能的“绿岩带”  相似文献   

15.
1086年6月由日本富士宫奇石博物馆送交日本地学研究会的样品,有两份岩样含有世界最古老矿物,岩样本身只不过是30多亿年前的片麻岩,并不算世界最古之物,但是在这种岩石中发现了形成于距今42亿年前的锆石,这一数值超过了以前公认为世界最古老岩石38亿年前的格陵兰片麻岩的年龄,已接近了46亿年前的地球创成期,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地球年。今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同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主题一样——“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个全人类共同讴歌地球母亲、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期盼真切地认识地球,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祝愿我们人类能够和古老的地球一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7.
地球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人类一直不懈地探索地球物质的运动规律。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能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认识、研究地球及其物质运动特征。(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地球形成初期,是成分相当均匀的星际物质。在其46亿年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在热力膨胀和引力收缩的统一作用支配下,地内物质开始对流,密度大、熔点低的铁。镍呈熔融状态渗透过硅酸盐物质流向地心形成地核,铁镁硅酸盐物质上浮形成地幔。地幔的表层,由于散热及挥发份物质的逃逸很快冷却,并逐渐演化为固体地壳…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 我的题目是《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讲一讲地球科学现代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跟原来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前主要是找矿。到现在,它还要考虑环境。原来打交道的是固体的地球,现在则是固体和流体的地球,也就是说地质科学本身在演变。半年前,在爱丁堡,美国和英国的地质学会联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当今地学中尚未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认为大陆是在39-40亿年前由一颗比月球稍大的天体—大陆星溅落到地球上的残骸演化成的。它溅落后把一部分地壳压在其下,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了原始的环太平洋消亡带;同时溅落点背面薄薄的地壳也因承受了巨大的张力而开裂,形成了原始约太平洋中隆。由于当时地球和大陆星内部的热能都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20.
1.遥感技术是认识全球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遥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可能利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跟踪监测地球的动态变化,定量地框算地球的自转速度、地极漂移、板块(地体)的运动速率,从而使我们对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的全球格局有了愈来愈深刻的了解,对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和预测,对自然灾害(如地震)的成因和预报都能提供出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