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东章丘下射垛石墨矿激电测量方法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墨具有良好的激发极化特征,因此激电测量是寻找石墨矿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手段。通过对山东章丘下射垛石墨矿矿区开展激电测量工作,圈定了4处激电异常。经验证,圈定的激电异常和矿体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激电测量在寻找石墨矿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岗山锡铜矿区北部及中部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在植被极其发育的地表之下为冰渍物、残坡积物等组成的碎石层,厚度多大于3m,因此开展地表地质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找矿效果,开展了1∶1万激电测量工作。通过对激电异常的查证分析,在DJH-1号激电异常南西侧边界,燕山早期似斑状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两侧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发现有多期次岩浆侵入,矿化蚀变强烈,目前共圈定锡矿体10个、铜矿体8个;圈定的矿体和发现的激电异常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电、磁综合方法在山西金属矿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金属矿普查的两个实例证明,在充分研究了测区地质资料、地球物理特征的前提下,采用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和高精度磁测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金属矿普查,发现激电异常和高磁异常,推断深部存在金属矿(化)体,并依据钻孔资料,证实了推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中,激电测深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某某矿区的勘查实例,介绍激电(IP)三极测深有关野外工作方法及异常特征等方面的问题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5.
山西东腰庄金矿是我国典型的绿岩带型金矿床之一,主要赋存于新太古代五台群鸿门岩组浅色变质绿片岩中,含矿带岩性主要为硅化绢云钠长片岩和绢云钠长片岩,层控特征明显。本次建立了东腰庄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电法勘探,在东腰庄金矿外围勘查区圈定化探异常4处、激电异常2处,其中化探1号多元素综合异常与电法异常吻合较好,推测为矿致异常,通过激电测深,推测地质体形态为透镜体,埋深较浅。综合物化探方法利用绿岩带型金矿形成过程中元素迁移带来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以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在此次找矿勘查过程中圈定了找矿靶区,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下步钻探验证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激电中梯是寻找金属硫化物富集体的有效地球物理勘探电法,该文主要解析了激电中梯测量在瑙木浑沟口地区寻找金矿勘查中的应用。通过在区内选择合适位置开展激电中梯测量并进行数据解译,圈定5处激电异常靶区结合探矿工程查证,获得了较好的异常解释效果。研究区采用激电中梯测量与探矿工程相结合,共划分2个矿化蚀变带9条金矿体,金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碎裂岩型,主矿体Ⅱ-5号金品位(3.93~5.31)×10~(-6),平均品位4.92×10~(-6),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金矿体主要赋存于NW向构造蚀变破碎带中,金与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因此,认为该区金矿勘查利用激电中梯测量圈定激电异常,找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铅锌矿深部找矿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内蒙古观音堂铅锌矿勘查工作中,利用激发极化法圈定激电异常,确定极化体的埋藏深度和空间赋存状态,经钻探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程家村航磁异常圈闭,对该异常圈闭进行了查证工作,针对该区域铁矿体均呈深部隐伏的赋存状态,以"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扫面确定磁异常圈闭平面形态及位置;对高精度磁测剖面数据进行切线法剖面反演,确定强磁性地质体位置和埋深,再结合重磁剖面联合反演方法,推断强磁性地质体的赋存状态,从而给钻探验证提供依据。通过上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表明重磁方法是深部隐伏磁铁矿勘查中的重要工作手段。  相似文献   

9.
相位激电法在沱沱河地区的应用中,圈定了29处激电异常,综合测区的岩石标本的电物性特征对异常进行了推断和解释.从所测量的视相位和视电阻率结果分析,相位激电法完全能适应沱沱河地区这种气候寒冷、海拔高、地形起伏大的的地区,并能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STRM、Global Mapper以及Section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三种软件,它们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因此,了解和掌握三种软件在实际地质工作中很有帮助。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种软件在地质勘查中的综合运用,主要是提供获取国内外相关地形资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有助于相关软件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省枣庄市某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物探勘查中,发现部分建筑物及车库基础下存在采空区及采煤巷道。根据前期工作,对其中一条巷道进行了注浆处理。处理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注浆位置进行了物探勘查,认为该处注浆后视电阻率升高,原低阻异常区明显减小或者消失,注浆采空区与未注浆采空区有明显的电性差异,未注浆区的明显低阻异常为分辨注浆区位置和效果提供了对比参考。但在使用电阻率法对注浆区进行检测时,要保证水泥浆固结,否则无法有效区分原充水采空区及未固结水泥浆引起的视电阻率异常,不利于判断注浆效果。因此,用物探方法检测注浆效果,可为工程顺利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电法勘探在寻找浅层地下水时,主要利用含水地质体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来间接找水,通过综合分析日照市不同地下水类型50余例物探找水定井资料,总结了其含水层的测深曲线特征,若围岩为高阻,则含水层曲线特征表现为平缓上升或变异下降;若围岩为低阻,则含水层曲线特征为明显上升段。对于含水性特征不明显的,开展激发极化法多参数测量,依据视极化率、半衰时等参数综合判断。对于日照市丘陵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的不同电性特征,选择利用联合剖面法寻找含水构造,多参数激电测深法确定储水构造位置,经验系数法推断富水地层深度,能够快速、高效的确定井位,为今后日照市丘陵区的找水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合理有效地勘查开发邹平火山岩盆地的铜矿资源,从2004年开始,在该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在北部第四系覆盖区重点部署了物探调查工作。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等方面,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预测,认为邹平火山岩盆地北西部第四系覆盖区地球物理异常具有磁异常低、电阻率低、极化率高、重力场低的特征。并圈定出异常叠合区,认为该区找矿潜力大,成矿远景良好,目标矿种为铜矿及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三河-平谷地震区浅层构造背景、地震孕育机理及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利用高精度重力异常数据,采用基于块体生长模式的重力三维反演算法对地震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进行反演,并通过模拟试算验证基于块体生长模式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显示,三河-平谷8.0级地震位于大兴重力局部高、三河-马坊重力局部高与大厂重力低之间的交汇过渡低值区域。研究区浅层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明显受NE向夏垫断裂控制,断裂两侧密度差异明显且向下延伸约10 km,推测发震部位深约10 km。  相似文献   

15.
对于水平2层均匀介质模型,为提高Bostick反演法精度,推导希尔伯特变换近似所造成的误差公式,给出误差的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修正后的Bostick反演公式。对比2种方法反演结果发现,修正后的Bostick反演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分界面及第2层介质的电阻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地震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原理及方法、观测系统的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并在受地铁干扰严重的江宁台进行实验观测。初步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观测结果与直流观测结果相当,能满足台站实际观测需求,同时达到抗干扰目的。证明采用交流供电方法进行地电阻率观测,能够在较强干扰背景下获取较高的信噪比,很好地抑制城市地铁、轻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下地球物理水害超前探测要求探测点20 m范围内不得有积水和金属物体,传统电磁法超前探测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钻孔瞬变电磁法通过将收发装置送入掘进工作面前方的钻孔中进行探测,既远离了巷道中的各种干扰,又提高了隐蔽致灾水体的探测精度。为解决该方法对钻孔径向异常体的准确定位解释难题,通过三维正演总结了其水平分量异常响应特征,提出了异常体象限确定准则,研究了根据水平分量幅值和异常象限综合求取异常体工具面角的计算方法。将由垂直分量计算得到的每一个视电阻率视为独立异常体,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相应的水平分量异常曲线特征值进行二分类,实现了全数据集的视电阻率象限自动划分,结合异常工具面角算法研究得出钻孔瞬变电磁视电阻率立体成像方法。最后计算了三维数值模型的立体成像结果,对钻孔径向的小规模低阻异常体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表明: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钻孔瞬变电磁视电阻率立体成像方法是地球物理与机器学习的有机结合,该方法能够为井下掘进工作面隐伏水害超前探测精细解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bodies in the subsurface when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a dune model are determined.The inform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In this study,the combin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method (ERT)is used in map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bodies in Yanchang Formation.Six GPR profiles and seven ERT profiles are used to analysis.GPR data show clear re-flections from the top interface of sandstones.ERT data show a continuous high resistivity anomaly correspon-ding to the sandstone body.Combined the reconstructed 3D images by GPR and ER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bodies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9.
The Duobaoshan mine area in Heilongjiang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section of Xingmeng orogenic belt and is in the west side of Hegang Mountain-Heihe fault zone .There exist many deposits in this area , and its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are superior , which has been one of the hotspots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nd metal -logen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 the authors used the EH-4 electromagnet-ic imaging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data acquisition of three survey lines in Woduhe Village , Duobaoshan Town , Nenjiang Coun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section under TE and TM polarization modes , in-tegrating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 it is concluded that:①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l ore in this area show a relatively low resistance , and according to its resistivity difference with surrounding rocks ,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s and apparent resistivity parameters of the low resistivity bodies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sur -vey line are defined , and the electrical anomalies can be identified;②faults F1 and F2 may have a good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 so they are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exploration;③low resistance metal ore bodies have good correlation with local small structures or faults , which may play an iconic role for the delineation of key target areas;④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pparent resistivity to define the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ore bodies un -derground ,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s of TE and TM models should be carry out to achieve more reliable inversion results .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半干旱区降水稀少、蒸散强烈,土壤水分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影响着土壤-大气界面的能量平衡。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具有估算精度高、可处理非线性问题、泛化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被应用于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中,但已有模型极少考虑地表粗糙度因素的影响,导致反演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本文以内蒙古乌审旗为研究区,采用水云模型去除地表稀疏植被覆盖的影响,提取全极化Radarsat-2 SAR影像裸土后向散射系数( σ soil 0 ),并利用AIEM模型和Oh模型建立后向散射系数数据库,采用LUT法模拟地表有效粗糙度参数,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并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式的后向散射系数作为数据源的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粗糙度参数的单数据源作为模型参数时,同极化数据反演结果比交叉极化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当模型参数为考虑粗糙度的多源数据时,不同极化数据的反演精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数据源为 σ vv 0 和粗糙度参数时,反演结果最好(R 2=0.917,MAE=3.980%,RMSE=5.187%)。研究结果可为旱区稀疏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