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山西组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煤岩层组合特征、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和地震物性特征等方法,对井田内山西组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确定了山西组主采煤层的赋存层位、形态及区内的构造方案,对周边地区找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3.
伊昭井田位于伊犁盆地中西部,煤层资源储量36亿t。赋煤层位为侏罗世水西沟群西山窑组,共含煤12层,其中可采煤层6层,3号煤层和5号煤层为井田主采煤层。对各煤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煤层特征及赋存规律及各煤层煤质特征及工业利用方向。对指导伊犁盆地的煤炭勘查、开发利用及生产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准东东部库兰喀孜干勘查区煤田钻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炭资源分布特点、赋存特征和赋煤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煤层23层,西山窑组19层,平均厚度45.55m,八道湾组3层,总厚度7.30m,其中2,9,13,15,17,21,23煤层为可采煤层,结合煤层厚度、岩性特征和测井结果,对区内煤层进行了对比。同时,从剖面纵向上总结了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的垂向分布特征、含煤特征,总结了二者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西山窑组煤层总厚度呈中间厚、四周薄的趋势,八道湾组煤层仅分布在井田中部和南部,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在此基础上,从沉积学特征、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方面,对赋煤规律进行了浅析,认为煤层发育总体受沉积环境和基底沉降等地质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6.
各地勘单位对永城煤田三煤组煤层编号未能统一,给生产和使用造成一定困难。作者应用标志层、煤层特征、岩相-旋回、测井曲线、煤质资料和微量元素特征等方法,对三煤组各煤层作了对比和研究,并进行了统一编号。  相似文献   

7.
此文介绍了华北台型永夏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的含煤建造特点;论述了物探测井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测井曲线形态标志。该区石炭系含煤1—3层,均不可采;二叠系二煤组二。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达2米以上,属中厚层煤;三煤组主要可采煤层3—5层,可采厚度达5米以上。区内天然焦变质强,茴村以北二煤组常变为半焦、天然焦;以南二煤组稳定、发育。对白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及岩性组合特征来进行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沉积环境的沉积岩系其测井参数是不同的,二叠(?)区内以松塔型、箱型曲线形态为主要特征而不同于石炭纪的沉积环境。由于早二叠世处于平原三角洲地带,在二_2煤形成时物源较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而二_2煤在本区较为发育。总之,据本区的沉积特点,所选测井曲线形态标志是易于判别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对沉积环境的分析依据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夹河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设计生产能力为140万t/a,新构造活动不强,构造稳定性较好。通过对矿区地震特征、煤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煤层稳定且储量大,该文以夹河煤矿为例,利用常规解释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技术解释了2煤层的煤层厚度,分析了地震属性剖面及煤层厚度图的成图方法,从而找出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采掘提供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  相似文献   

9.
寒婆坳矿区位于涟源煤盆地南缘,矿区构造总体为一南北向的向斜,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含煤2~3 层.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西部出露印支期天龙山花岗岩体,岩浆的侵入对煤层的赋存形态、结构构造、煤质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矿区煤层的影响,并提出了矿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钻探岩心识别断裂形变、挤压扭曲、岩心破碎带等断层标志, 有利于勘探区构造地质条件的分析。通过对钻孔岩心岩性特征、地层厚度、煤层间距等方面的研究,发现ZK13钻孔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地层出现明显的揉皱与破碎现象、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增大,同时测井曲线显示地层有重复现象,推测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发育一逆断层;C54与C58煤层之间地层也比较破碎、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减小,伽玛伽玛曲线幅值增大,推测在C54与C58煤层之间发育一正断层。  相似文献   

11.
黄河北煤田是山东省仅存的没有全面开采的煤田。该煤田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太原组,主采13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距离徐灰和奥灰较近,开采时受底鼓水威胁。该文通过收集大量的各勘查区不同勘查阶段的地质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了黄河北煤田具有"东多西少"、"上薄下厚"的赋煤规律和徐灰、奥灰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强、具有较高的静水压力等特点。通过充水因素分析结合其他煤田的开采经验,对开采11、13煤层,提出了注浆改造奥灰顶部30 m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牛煤矿位于贵州省内水城矿区的格目底向斜东段北翼,含煤地层为晚二叠世龙潭组,含煤性好。通过对小牛煤矿含煤地层及其含煤性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是海陆过渡相中的三角洲沉积类型,并初步建立了沉积模式,龙潭早期和晚期均有较好的聚煤作用发生并叠加,是聚煤的最佳场所,含煤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石炭-二叠纪是山东省的主要聚煤时期之一,通过对潘西煤矿深部煤层特征和赋煤规律的分析、研究,在箕斗状反倾向盆地,"震钻结合,地震先行,钻探验证"、"就煤找煤"寻找石炭-二叠纪煤层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深部找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济宁何岗煤矿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充勘探。研究认为济宁何岗煤矿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纪砂砾层,山西组3上、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太原组三灰、十下灰、十三灰及奥陶纪灰岩。16上、17煤的主要水害是太原组下部灰岩水和奥灰水,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局部复杂类型,开采时的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16m3/h。断层和裂隙是诱发突水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15.
托来南山中段晚三叠世出露比较完整,但研究程度较低。该文主要对中祁连上日木策尔地区晚三叠世开展研究。研究区晚三叠世分为阿塔寺组和尕勒得寺组。前者与下伏托赖岩群呈断层接触,主要以河流相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灰色、紫红色粉砂岩和灰黑色粉砂岩,发现有遗迹化石(垂直潜穴);后者主要为淡水湖泊相—灰黑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夹黑色页岩及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有煤线(木里地区),在灰黑色粉砂岩中发育有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rugosus和Danaeopsis fecunaa系华北延长群的标准分子,在黑色页岩层位中产化石叶肢介类Loxomegaglypta Novojilov属等。研究区二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中间并没有发现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6.
煤炭地质勘查揭露的含煤岩系中共伴生有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加强含煤岩系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勘查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如何在煤炭地质勘查中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勘查与研究。文中列举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图与煤层共生锗矿床,锗品位平均244×10~(-6),锗金属量1 805 t;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与煤层共伴生镓矿床,镓平均品位44.8×10~(-6),保有镓金属量6.3×10~4t,预测锗金属量8.57×10~5t,该煤层还富集稀土元素,其平均含量为255×10~(-4)。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在鄂尔多斯东胜煤田含煤岩系下中侏罗统延安组的煤炭地质勘查中发现并勘查了一处世界级铀矿床,从而改变了我国铀矿资源状况。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查中极需加强含煤岩系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勘查与研究,并就此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芝罘群分布于烟台市区北部芝罘岛、崆峒岛、担子岛等岛屿上,自下而上划分为老爷山组、兵营组及东口组.东口组为新建岩石地层单位.该群岩石组合为白云母钾长片麻岩、含电气石钾长石英岩、钾长石英岩、镜铁矿钾长石英岩、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夹黑云片岩、透辉变粒岩及大理岩等.其原岩为富钾、铁、硼的长英质碎屑岩夹粘土岩及富镁碳酸盐岩.兵营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71Ma,其成岩时代属古元古代早期.芝罘群区域上可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榆树砬子群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