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郝国强 《矿产与地质》2009,23(3):238-242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翁牛特旗二把伙银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矿区成矿作用类型为与火山穹窿构造形成有关的隐爆角砾岩成矿,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双重控制;从浅表至深部,矿床类型依次为浅成低温热液型、裂隙充填隐爆角砾岩型和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为二把伙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研究七宝山金镇矿床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火山机构的岩浆演化及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并由此建立了一种严格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且极为富钨的特殊类型的斑岩型金铜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五莲七宝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次岩浆活动。环状断裂与辐射状断裂发育,形成七宝山复式火山机构。隐爆角砾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具有良好的成矿机制和控矿作用,窑头隐爆角砾岩筒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对窑头隐爆角砾岩筒的产状、分布、规模、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窑头铜(金)矿为隐爆角砾岩型低温热液小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山东五莲七宝山金铜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赋存于隐爆角砾岩筒中,与次火山岩关系密切。火山机构受NE,NW向断裂联合控制。根据隐爆角砾岩筒的地质标志,结合对物,化,遥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七宝山地区还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鹅公山火山盆地是赣杭构造火山岩带铀多金属矿产较丰富的火山盆地。在整理前人勘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铀、金、银成矿地质特征,从火山盆地成矿元素聚集、构造、岩浆活动、围岩蚀变、隐爆作用及幔源物质等方面对火山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代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及其作用,为火山盆地火山—潜火山热液型铀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文章建议加强隐爆角砾岩与成矿关系及幔源物质参与成矿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东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七宝山金铜矿床产于鲁东胶莱坳陷西南缘,沂沐断裂带东亚带、受中生代破火山口内陷爆角砾岩筒的控制。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该矿床微量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成矿与橄榄安粗岩系火山-侵入杂岩关系密切,成岩、成矿物质同源。均来自上地幔或下部地壳,矿化发生在中低温浅成条件下,属次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及其成矿过程中的隐爆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凹山铁矿床、祁雨沟金矿床、七宝山铜金矿床等典型矿床的矿体产出特征与隐爆流体演化趋势曲线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结合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的一般特征和特殊情况,对轻微剥蚀岩筒、中等剥蚀岩筒和深度剥蚀岩筒的成矿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研究了秦岭东段熊耳山地区角砾岩筒型金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元素分布分配、不同勘查阶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建立了该类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在该区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山东胶莱盆地及周边的金矿床主要有4个矿床模式:蓬家夼式、发云夼式、七宝山式和土堆式。这些矿床多产于山东省金异常密集区,是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遥感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新发现的矿床。本文总结了这4个矿床模式产出的区域构造部位、岩浆岩、控矿构造、遥感影像以及区域和矿区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学特征,为建立胶莱盆地及周边金矿的区域勘查模型和该地区的找矿部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高琰  周玉龙 《华东地质》2017,(2):126-131
以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介绍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探讨隐爆角砾岩的形成过程及铀成矿过程。相山巴泉隐爆角砾岩受火山机构制约,成岩成矿作用与火山—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铀矿化与隐爆角砾岩(筒)在时空上具有密切关系,矿化严格受岩筒控制,且产于岩筒内及其接触带附近裂隙中。矿化与岩筒范围、形态相吻合,矿体与岩筒产状相同。矿化富集程度与岩筒内的角砾大小密切相关,角砾愈小矿化愈富集。矿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也呈规律性变化,自隐爆角砾岩(筒)中心至边缘、从顶部至底部,铀矿品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何冠  姚仰平 《岩土力学》2022,43(Z2):11-22
Hashiguchi下加载面本构模型是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之一。因此,选取该模型进行理论和构建方法分析,并与UH模型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Hashiguchi下加载面模型通过定义单一的数学公式来拟合超固结土内变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了超固结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公式;而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模型掌握了超固结土体的强度特性,因而能够更准确、合理地描述超固结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相较于Hashiguchi下加载面本构模型,UH模型在理论上更为先进。同时,两个模型的试验预测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也验证了UH模型在数值计算上的正确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岩石统计渗流模型和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韦立德  杨春和  徐卫亚 《岩土力学》2004,25(10):1527-1530
采用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建立考虑渗流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是一种有效方法,但相关文献目前还极少。利用细观力学的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 探索了考虑渗流和损伤的Helmholtz自由比能函数的确定,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考虑渗流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提出了考虑渗流和损伤过程的岩石破坏准则,建议了考虑损伤和应变的岩石渗透系数演化方程。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所建立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地质断层结构模型及其构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质断层构造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三维断层模拟的数据模型——线框架模型,并基于该数据模型详细描述三维断层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了从层面结构的地质模型向块体结构的地质模型进行自动转换的关键算法。线框架模型以方向线框架来表达地质模型的骨架,以方向TIN网来表达地质模型的血肉,具备地质断层结构模型所要表达的各种几何元素与拓扑关系。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地质断层构模技术将地质界面之间的交切在地质界面三角网形成之前就进行处理,将面与面之间的切割操作简化为线与线之间的操作,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轻断层地质体构模的复杂程度,而且可以将线与线之间的交线作为地质界面三角网构建时的约束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地质界面之间交切关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李顺群  张建伟  夏锦红 《岩土力学》2015,36(Z2):215-220
常规剑桥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是以正常固结和弱超固结土的三轴试验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且试样的初始应力状态为各向等压的球应力状态,将模型应用于K0固结状态的原状土必然引起不可忽略的系统误差。基于原状土K0固结线与等倾线之间的关系,在常规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并得到了基于K0线的原状土剑桥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在主应力空间中,该模型以K0固结线而不是以等倾线为轴线,因而能反映原状土的结构性和各向异性。既有试验数据的验证表明,与常规剑桥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合理的描述原状土的屈服和强度特性。  相似文献   

15.
肖家营子钼多金属矿位于喀拉喇左旗境内,是辽西地区大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矿床的形成主要与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燕山期侵入的似斑状细粒闪长岩、喀左-中三家断裂的次级北北东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三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建立了肖家营子钼多金属矿成矿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物、化探异常与岩体、接触带及矿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6.
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研究是非充分灌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基础.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肥料因子构造了水肥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同时构造了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北京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对以上2个模型进行了分析,表明以上模型均可用于描述水分、肥料等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可对作物产量进行预测,且模型都具备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应力空间的多重势面模型及其与邓肯-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重势面模型直接从数学原理出发建立本构关系,避开了传统塑性理论中屈服面的概念,为研究岩土工程材料本构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推导了基于应力空间的多重势面模型本构关系,对同一单元体在不同加载方式下,分别利用多重势面模型和邓肯-张E-μ模型,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型参数进行了应力、应变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计算结果.本文的计算分析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多重势面模型.  相似文献   

18.
邓肯-张模型和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罗刚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04,25(6):887-890
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和沈珠江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土石坝等土工建筑物应力位移分析中,但是邓肯-张模型存在不能反映土剪胀性的缺陷,沈珠江模型在高围压或较大剪应变条件下也存在模拟土剪胀性偏大的不足。笔者提出了一个能够统一模拟低围压到高围压条件下土剪胀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粗粒土的大型三轴试验结果的初步验证分析表明,改进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粗粒土在低围压条件下剪胀以及高围压条件下剪缩的应-应变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西部山区地震、地质活跃带,泥石流灾害对位于泥石流沟道、沟口等位置处的桥墩构成重大威胁。如何量化描述泥石流冲击桥墩的动力过程,是泥石流减灾领域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泥石流灾害威胁成兰铁路沿线桥墩的工程背景为基础,依托大型泥石流模拟系统,进行多组室内大比例泥石流冲击桥墩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泥石流流速、流深以及流体特征参数与泥石流冲击压力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冲击过程主要受到弗汝德数Fr和雷诺数Re两个无量纲数控制,稀性泥石流冲击压力主要控制参数为Fr,而对于黏性泥石流则同时有Fr和Re的影响;不论是对于峰值冲击力还是冲击功率谱,不同类型泥石流差别显著;在相同重度等条件下,稀性泥石流具有更大的冲击能量;此外,各种类型泥石流通过临界Fr线得到了本质上的区分。研究成果将为桥墩抗泥石流冲击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将SFG模型中的加载湿陷屈服面(LC屈服面)与BBM模型中提出的吸力增加屈服面(SI屈服面)统一成为单独光滑的屈服面,基于弹塑性理论框架,推导出相应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非饱和固结直剪试验对江西红土的模型计算参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对多种应力路径下非饱和三轴试验的计算结果与相应试验的测定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非饱和土在多种应力路径下的体应变行为。统一屈服面简化了加载湿陷屈服面与吸力增加屈服面之间的耦合分析,解决了因双屈服面的不连续而造成计算不便问题,拓宽了SFG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