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涛  卢仁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03-2023030003
崤山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的简单年龄结果中包含了复杂地质信息,六个岩株的侵位年龄集中于~130 Ma和~145 Ma两期,复杂的单颗粒锆石年龄谱为反演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了新途径。白石崖岩株锆石的U- 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不仅对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崤山北部燕山期侵入岩的精细的年代学框架和整合的成因模型提供新限定。白石崖岩株定年样品BSY03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三次LA- ICP- MS锆石U- Pb测试中分析了77个测点,其中73个有效测点的年龄值分成~132 Ma(15个)、~145 Ma(49个)和~158 Ma(9个)三个年龄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最晚一组加权平均年龄132. 1±1. 0 Ma为白石崖岩株的形成时代。3组年龄锆石均显示了轻稀土亏损和重稀土富集的特征,整体为Ce正异常及Pr、Nd负异常,~145 Ma和~158 Ma两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分别为694×10-6 ~ 2213×10-6(平均值1309×10-6)和950×10-6~ 1849×10-6(平均值1360×10-6),~132Ma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介于429×10-6 ~ 2210×10-6,平均值为1495×10-6。3组锆石总体的形成温度为539 ~ 748 ℃;~158 Ma组锆石的温度较高,为601 ~ 748℃(平均值662℃); ~145 Ma组和~132 Ma组锆石的温度分别介于539 ~ 717℃(平均值629℃)和553 ~ 701℃(平均值633℃)。锆石测点的Er、Yb、Lu和Y含量随年龄由早及晚的整体变化趋势均为升高,~132 Ma和~145 Ma组锆石的Ce4+/Ce3+值分别介于13. 2 ~ 121(平均值69. 7)和27. 6 ~ 107(平均值70. 3),~158 Ma组锆石的Ce4+/Ce3+值介于3. 53 ~ 81. 4,其由早及晚的整体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白石崖岩株的形成受控于崤山北部岩石圈拆沉作用,深部岩浆/流体因此得以释放,促成上部处于未完全固结晶粥状态的岩浆/流体库发生混合再活化作用,重获上侵能力的岩浆/流体卷携多期锆石(如~158 Ma和~145 Ma的锆石)在浅部构造有利部位固结成岩,并晶出~132 Ma锆石。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南段发育一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其成岩时代及动力学背景一直缺少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对其下段英安岩和上段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和流纹岩的锆石均具有较高的Th, U含量和较大的Th/U比值(0.52~0.90和0.76~1.28),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37±5 Ma和805±4 Ma,表明龙门山南段长英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英安岩的锆石具有较低的稀土(ΣREE=160×10-6~389×10-6、ΣLREE=8.3×10-6~18.6×10-6)和Ti含量(2.17×10-6~4.66×10-6)以及较高的Eu/Eu*比值(0.43~0.76)、较低的U/Yb(0.66~1.27),而流纹岩的锆石具有较高稀土(ΣREE=482×10-6~1 345×10-6、ΣLREE=13.7×...  相似文献   

3.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  相似文献   

4.
云岭锡矿位于保山地块东缘的云岭花岗岩体内,含矿岩石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显示片麻状构造。本文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云岭花岗岩侵位于222.8±1.3Ma,其Si O2为64.83%~66.05%,K2O为3.30%~3.72%,Na2O为1.91%~2.19%,铝饱和指数(A/CNK)为1.26~1.30,显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花岗岩中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εHf(t)值分别在-10.6~-13.9和-1.16~-23.8之间,对应tDM2(Ma)分别在1926~2138Ma和1951~3387Ma之间,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重熔。云岭花岗岩中Sn含量在4.3×10-6~14.2×10-6之间,花岗岩中岩浆黑云母Sn含量在5.8×10-6~9.6×10-6之间,蚀变花岗岩中的热液黑云母Sn含量为75.8×10-6~244.0×10-6<...  相似文献   

5.
卢仁  梁涛  卢欣祥 《地质科学》2023,(2):529-555
伏牛山余脉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早白垩世花岗岩的集中出露区之一,其内花岗岩成因认识能为深入理解华北南缘燕山期岩浆活动规律和深部过程提供重要支撑。大纸房和嵖岈山岩株是伏牛山余脉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它们的U-Pb年龄分别为119.5±1.6 Ma和116.8±1.3 Ma,形成于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此外,它们的定年结果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大纸房U-Pb年龄形成142 Ma和135 Ma两个峰值,嵖岈山U-Pb年龄形成135 Ma一个峰值。大纸房和嵖岈山花岗岩样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均具有富硅、碱和贫钙、镁的特征,分别属于弱过铝质和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大纸房和嵖岈山花岗岩样品均显示了Rb、Th、Zr、Hf的异常峰和Ba、Sr、P、Ti的异常谷。大纸房花岗岩样品的稀土总量介于176×10-6~217×10-6之间,(La/Yb)N比值范围是43.0~55.5,它的稀土配分模式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不明显为特征。嵖岈山花岗岩样品的稀土总量介于230×10-6~316×10-6之间,(...  相似文献   

6.
笔者等以出露于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南侧的英云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环境及红石山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石山南英云闪长岩体富硅(SiO2=63.95%~66.22%)、高铝(Al2O3=15.31%~16.61%)、富钠(Na2O=3.73%~4.33%)、低钾(K2O=1.00%~1.85%),相对高锶(Sr=246.0×10-6~417.0×10-6)、低钇(Y=8.83×10-6~11.80×10-6),富集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REE相对亏损,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的产物。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红石山南英云闪长岩体的形成年龄为306.9~309.9 Ma,...  相似文献   

7.
西昆仑布隆二长花岗岩出露于西昆仑库地蛇绿混杂岩两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布隆二长花岗岩主要为高钾钙碱-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A/CNK=1.1)。岩石具有低的Rb/Sr(0.67~0.88)、Sr/Y比值(13.2~16.6),弱的负Eu异常(Eu/Eu*=0.68~0.84)和中等Sr(214×10-6~247×10-6)、Rb含量(165×10-6~191×10-6),指示布隆二长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脱水熔融源区,其原岩可能来自于杂砂岩或壳源中性岩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41±2 Ma(MSWD=0.33)。锆石的εHf(t)值(平均值为-3.0)和Hf两阶段模式年龄值(1 493~1 116 Ma)反映该花岗岩来自于中新元古代地壳的熔融。新获得的资料显示,西昆仑早古生代花岗岩均发育于库地蛇绿混杂岩两侧,且具有多个期次: 507~500 Ma、471~468 Ma、447~430 Ma和408~404 Ma,推测西昆仑早古生代花岗岩为古特提斯洋在该地区长期俯冲的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端,该区域主要发育印支期与燕山晚期两期成矿作用。本次研究对红牛—红山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与成矿有关的隐伏花岗斑岩锆石进行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牛—红山矿床与成矿相关的隐伏花岗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其w(K2O)为2.05%~7.32%;可见轻微负Eu异常,Eu/Eu*变化范围为0.56~0.89;Mg#值较低,为20.04~47.08,暗示加厚下地壳来源;(La/Yb)N为28.65~103.24,呈现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模式;Sr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为131×10-6~715×10-6,具埃达克岩的特征。花岗斑岩锆石Th/U比值为0.32~1.21,表明其为岩浆锆石;锆石平均协和年龄为76.7 Ma,与成矿年龄一致,表明其形成于晚白垩世;锆石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δEu=0.38~0.99,结晶温度为600.3~813.5℃,平均值为681.5℃,氧逸度平均值△FMQ=1....  相似文献   

9.
早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是东昆仑原特提斯洋闭合和碰撞造山过程发生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出现有榴辉岩和大量A型花岗岩、镁铁-超镁铁质岩,并产出有夏日哈木镍矿、白干湖钨锡矿等一批重要的矿产资源。然而,东昆仑早古生代详细碰撞造山的深部过程、榴辉岩的折返机制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在东昆仑造山带昆仑河地区新发现的早古生代埃达克质侵入岩可能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昆仑河地区存在晚奥陶世(446Ma)和晚志留世(427~425Ma)两期埃达克质侵入岩。晚奥陶世埃达克质侵入岩为花岗闪长岩,SiO2(67.55%~68.21%)和Al2O3(14.59%~15.89%)含量较高,富Na2O(4.91%~5.15%)、贫K2O(1.54%~1.64%),亏损重稀土,Y含量是7.76×10-6~8.61×10-6,Yb含量是0.67×10-6~0.93×10-6...  相似文献   

10.
下庄铀矿田是我国最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其中的复式花岗岩体已获得了一批锆石U-Pb年龄,基本上构筑了下庄铀矿田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演化系列。分析前人数据发现,不同学者获得的同一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差别较大,最大相差达17 Ma,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高U锆石的存在导致了加权平均年龄可靠程度的降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下庄铀矿田鲁溪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下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SHRIMP锆石U-Pb法测试U-Th-Pb含量,重点分析了锆石U含量对206Pb/238U年龄的影响,并厘定了这两个岩体的侵位年龄。测试结果显示,鲁溪粗粒黑云母花岗岩38颗锆石的U含量变化于152×10–6~5687×10–6之间, 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34~1345 Ma之间,可分为五组,其中年龄最小一组由27颗锆石组成,变化于234~265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47.3±3.2 Ma, MSWD=3.9;下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18颗锆石的U...  相似文献   

11.
空布岗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部、桑日-错那裂谷系内,发育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淡色花岗岩、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以及混合岩淡色体。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空布岗白云母淡色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9±0.1Ma。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钠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 (107×10-6~141×10-6)和Ba (230×10-6~311×10-6),较低的Rb(108×10-6~221×10-6)和Rb/Sr比值(0.78~2.07),Ba与Rb/Sr比值没有相关性,指示其为白云母含水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白云母淡色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270×10-6)和Rb/Sr比值(5.2~9.5),但是其Sr(<58.5×10-6)和Ba(<167×10-6)含量较低,Ba与Rb/Sr比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是白云母脱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碧溪岭片麻岩综合研究表明,岩石化学成分高硅(SiO2=73.18%~75.60%)、低铝(Al2O3=11.93%~12.79%)、富碱(Na2O+K2O=6.11%~7.23%)和高钠(Na2O/K2O=1.51~1.94); 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等和Pb,贫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 稀土元素含量范围变化较大(TREE=142.38~308.44×10-6),富集轻稀土(LREE/HREE=5.93~6.01),和铕负异常明显(δEu=0.42~0.64)等。造岩矿物中斜长石聚片双晶常垂直晶体延长方向,以及继承锆石大部分是不同时代的岩浆碎屑锆石等,暗示其寄主岩是沉积岩; 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 1)获得超高压变质锆石U-Pb年龄为242 Ma; 2)继承锆石U-Pb年龄,除了有比较多的属于元古代(768~639 Ma),还有大量的属于古生代(590~358 Ma)等,表明其寄主岩的时代不会早于古生代。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早泥盆世火山岩由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组成,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玄武安山岩锆石的U-Pb年龄为404.5±1.9 Ma,表明喷发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早泥盆世火山岩属岛弧拉斑系列,具相对较高的Mg# 值(41.25~55.32)及较低的Nb(1.11×10- 6~2.42×10- 6)、Zr(73.9×10- 6~95×10- 6)和ΣREE(81.50×10- 6~121.80×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而亏损Ta、Nb和Ti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并显示Eu弱的亏损,这些特征与岛弧火山岩类似,其原始岩浆可能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早泥盆世火山形成于洋内弧的构造环境,为卡拉麦里古洋盆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这是在卡拉麦里地区首次报道的洋内弧火山岩,这一新的发现和认识对研究东准噶尔古生代洋盆演化及区域构造格局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厘定云南中甸红牛-红山大型夕卡岩铜矿床赋存矿体的夕卡岩的形成年龄,对矿区产出的石榴子石开展了U-Pb定年,并结合石榴子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矿床成因。结果显示,矿区不同矿段(红牛、红山)均发育早(GrtⅠ)、晚(GrtⅡ)两个世代的石榴子石,其成分均为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红牛为And27.02~62.53Gro36.74~71.64,红山为And42.51~99.94Gro0.00~56.37)。不同矿段、不同世代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迥异,表现为左倾型、负Eu异常和右倾型、正Eu异常两种配分模式;两个矿段石榴子石的稀土总含量相差较大(红牛为5.29×10-6~102×10-6,红山为19.8×10-6~206×10-6)。研究表明,石榴子石的稀土配分模式主要受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端元组分控制;更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可能与富氯流体的加入及流体运移距离较短有关。红牛-红山矿床石榴子石U-Pb年龄为(79.7...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凉城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的意义,本研究借助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凉城桃花沟岩墙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凉城桃花沟岩墙为新元古代早期(903±15 Ma)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归属拉斑岩石系列,具有较高的TFeO(12.78%~16.30%)及TiO2(2.59%~3.31%)含量、较低的MgO(2.87%~3.83%)、Cr(32.7×10-6~42.0×10-6)、Ni(11.6×10-6~14.5×10-6)含量及Mg#值(29~38),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Pb、Zr及Hf元素,亏损Ba、Sr、Nb、Ta、Ti及Eu(Eu/Eu*=0.74~0.83)元素。锆石原位εHf(t)范围为2.4~13.4,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和钨锡多金属矿床集中发育的地区,该区基性侵入岩体或岩墙是研究岩石圈伸展的时限和机制的理想对象之一。研究以赣东北地区余江基性岩体为对象,利用SHRIMP锆石U-Pb法对该岩体进行精确的测年结果表明:余江基性岩体侵入白垩纪红色砂岩,岩性为橄榄辉绿辉长岩,主要由橄榄石、普通辉石、斜长石(An=31~60,为中拉长石)组成,锆石的形态和阴极发光特征暗示它们为深部地幔来源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快速侵位的基性岩浆所形成的锆石,少量具有明显环带的锆石可能为捕获的锆石;对16个代表性锆石进行SHRIMP锆石U-Pb年龄的测试,各测点的U和Th质量分数较低,分别为77×10-6~934×10-6和67×10-6~923×10-6,Th/U比值为0.3~1.9,除了2个点为捕获锆石,其余14个锆石的SHRIMP年龄相对集中,为106 Ma±10 Ma~86.0 Ma±1.8 Ma,14个锆石的SHRIMP谐和年龄为91 Ma±3 Ma(MSWD=3.9),代表了余江基性岩体的侵位年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整体处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7.
乌石垄岩体是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矿岩体。地质特征表明乌石垄岩体沿太平复式向斜轴部侵入,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在148.9±2.0 Ma~148.0±2.5 Ma之间,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类岩石均属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岩石。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iO2(>65%),高Sr/Y比值(样品平均值>21.7)和(La/Yb)N(样品均值>15.33),高Al2O3(均值>15%),低MgO(<1.86%),低Yb(<2.50×10-6)和Y(<23×10-6),低Sr(292.38×10-6~424.60×10-6)含量,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而二长花岗岩具有较低Al2O3(<13.5%),低Yb(1.29×10-...  相似文献   

18.
赣东北茶坑花岗斑岩及围岩中发现了白钨矿化。为了进一步查明钨矿化与花岗斑岩的关系及其成矿潜力,对花岗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茶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53~152 Ma;具有高硅(SiO2含量为74.62%~76.09%)、富碱(Na2O+K2O含量为7.14%~8.55%)、富钾(K2O含量为4.95%~5.69%)、强过铝质(A/CNK为1.17~1.39,平均值为1.3)的特征;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U、K,亏损Ba、Sr、P、Ti;稀土元素总含量为(62.52~75.13)×10-6,(La/Yb)N=3.73~12.16,平均值为7.81,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且相对富集轻稀土,具有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δEu为0.55~0.82)。茶坑地区花岗斑岩的W含量为(8.80~160)×10-6,平均值为51.16×10-6,是华南花岗岩W平均含量的15倍,表明该地区花岗...  相似文献   

19.
对满都拉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研究。岩屑杂砂岩(D18003RZ1)锆石多具岩浆成因特征,U-Pb年龄分布于272~2302 Ma之间,有282 Ma和442.8 Ma两个峰值年龄;431~456 Ma锆石的176Hf/177Hf值为0.282661~0.282797,εHf(t)值为6.4~10.7,TDM2介于801~1155 Ma之间;272~286 Ma锆石的176Hf/177Hf值为0.282554~0.282768,εHf(t)值介于-1.5~5.9之间,TDM2介于1069~1575 Ma之间。含粉砂绢云母硅质板岩(DC01TW1)锆石年龄分布在260~2185 Ma之间,其锆石有岩浆成因,也有变质成因,主要峰值年龄为270 Ma,次为1600 Ma和1850 Ma;263~293 Ma锆石的176Hf/177H...  相似文献   

20.
羊拉铜矿是金沙江缝合带中部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印支期铜矿床,矿体以层状—似层状产出于花岗闪长岩外围、变质砂岩与碳酸盐岩地层的层间破碎带中。该矿床在成因类型上存在喷流-沉积成因、复合成因、矽卡岩成因等多种观点。本文以矽卡岩矿石中石榴子石、磁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开展了石榴子石U-Pb年代学和石榴子石、磁铁矿成分测试分析,以进一步限定该矿床成矿时代和成因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石榴子石中U、Th、Pb的含量分别为1.18×10-6~6.69×10-6、0.04×10-6~1.43×10-6、0.11×10-6~1.16×10-6,获得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为231.0±5.3 Ma(2σ,n=32,MSWD=2.1),与矿区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高度一致。结合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与全球矽卡岩型矿床可类比等特征,明确羊拉铜矿床属于典型矽卡岩型铜矿床。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组分为主,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配分模式,这可能受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