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水资源分布图是地下水资源评价最主要的成果之一。但是,截至目前,此类图的编图原则仍未统一,缺乏通用的模式,因之编图的内容和格式各不相同,给用图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另外,以往所编制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多采用钻孔单位涌水量或最大涌  相似文献   

2.
为配食“全国1:10万地下水资源调查”和“1:50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地矿部科技司委托我站、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对该项目成果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攻关研究。完成此课题后,将为调查工作提供信息采集、存储、整理、检索、分析及编图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处理软件工具,建立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根据数据信息在空间的分布特证,对地下水资源信息及环境地质信息,提供人机交互的综合分析处理BI编图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工具,产生对地下水资源区域规划、灾害防治、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并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地下水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价与区划是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各国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研究工作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框架及其指标体系,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咨询专家克伦佩博士于8月12日—28日在正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在所期间共进行了大、小型座谈会十余次。大型座谈会主要是请他介绍国外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进展、国外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资源图的编制、并着重介绍了亚太地区各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编图情况。在小型座谈会上先后由水文所的有关同志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开展并以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为例,对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有限单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需要,吉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先后编制出版了吉林省地下水资源分布图、黑松流域地下水资源分布图、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和东北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图等图件,效果较好。现就编图当中的一些体会、编图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沧州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进行调查评价,详细说明MAPGIS软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应用,得出了沧州市区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成果图。  相似文献   

7.
综合物探调查评价深圳市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佳松 《物探与化探》1999,23(5):373-375
在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综合物探技术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地下水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查明某一地区地下水容易受污染的可能性即地下水脆弱性,能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依据。在脆弱性评价工作中,应用GIS技术完成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编图,并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功能分区,是查明某一示范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可靠手段和科学依据。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以DRASTIC模型的七项评价因子为脆弱性评价指标,利用MAPGIS为平台实现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方便从事地下水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动态、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水电部1982年4月水电水文字第2号《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正式成果工作》的通知、《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提纲》和《(82)水文源字第105号文附件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技术细则》的要求,全国十大流域、三十个省(市、区)(台湾省暂缺)分别做了大量工作,至1984年三季度,各流域(片)先后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中国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护分级图”的编图指导思想及编图原则,总结该图在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4个特点:1)表现地下水质量演变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态势;2)反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质量的双重影响和共同作用;3)力求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统一;4)首次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用最新标准和方法,对最新资料进行各种类型地下水的统一计算,统一分级评价,增强了实用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模型考虑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含水层导水性和储水性,地下水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开采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模型评价结果为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等级分区图。模型评价成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按照不同地貌单元和流域划分,统计分析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采用最新统计资料,分析评价陕北、关中、陕南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揭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从地下水资源普查、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保护、地下水监测、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委托和统一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于2011年8月17—1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江西萍乐坳陷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与自然属性密切相关,地下水资源分区是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的重要基础工作。文章以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和主要平原盆地、部分省(区市)地下水资源最新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综合地形地貌、构造单元、气候分带、地表水流域、含水层介质等多项指标,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看作一个整体,将全国划分为26个一级区、143个二级区、412个三级区。通过将地下水资源分区与县级行政区划耦合确定了4 942个计算单元,利用地下水可开采模数指标,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评价由以自然单元的评价到县级行政单元的成果表达,从而建立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评价空间数据基础,可服务于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总体表现出平原盆地区为中-高水平,北方干旱区为低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大。承载本底等级为高、较高、中、较低、低的县(区、市)分别为774,332,798,387,573个,面积占比分别为11.15%、5.87%、19.56%、12.09%、52.34%,基本反映出我国地下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过去供水勘探计算评价地下水资源成果和多年开采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并研究了地下水资源补给条件确定及计算方法、参数确定等问题,深入分析并评 地下水资源各种计算评价方法的适合条件笔参数确定出现的原委,进而提出确定边界条件的经验和示原则及勘探试验、监测工程布置的原则,供今后地下水勘探和资源计算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彦增 《地下水》2006,28(2):20-22
地下水资源是衡水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首次开展了水资源评价,二十多年来,由于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较大变化.本文通过对"衡水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中地下水资源量与原"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中衡水市地下水资源数量及组成结构的对比分析,简要介绍了二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特点及主要成果,并分析了衡水市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井灌回归系数计算回归补给水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井灌回归水量的基本方法。井灌回归系数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的合理性。以试验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引水灌溉调查成果,对影响井灌回归系数大小的因素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依地下水埋深和灌溉方式划分引黄灌区、井河结合灌区、井灌区三种类型,分析确定鲁北平原区适用的井灌回归系数。  相似文献   

18.
将全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依次为区域级预测潜力(E级)评价、盆地级推定潜力(D级)评价、目标区级控制潜力(C级)评价、场地级基础储存量(B级)评价和灌注级工程储存量(A级)评价阶段.第一阶段编制的成果图件主要为全国1∶500万CO2地质储存成果图系;第二、三阶段主要编制沉积盆地CO2地质储存成果图集;第四、五阶段主要编制CO2地质储存示范工程成果图册.提出中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和编图是一项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完成的工程,评价及编图方法有待通过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和编图的实践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PDA和3S技术支持下的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徐斌 《水文》2010,30(3)
地下水水质调查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基本工作,是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承载力研究、地下水污染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运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将新技术PDA和3S集成技术引入这一工作领域,构建了基于3S的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并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评价工作中运用,较传统方法工作量小,调查精度高,评价结果可靠,数据管理可持续性强,提高了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质量评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任务 1.地质灾害调查研究,2.地质填图(区调),3.大陆架综合调查,4.矿产及能源调查,5.空间数据资料分析整理,6.地形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化成图等),7.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监测、评价、综合管理及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