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关东地区和东海地区,被地震预报联络会确定为加强观测区。这是因为该地区是日本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自古以来,经常遭受地震灾害,尤其是内陆发生的直下型地震比其他地区都多,并与沿日本海沟发生的海沟型地震(也可称为海洋性地震)一样,地震活动性较高。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震源在陆地上的直下型地震是由于活断层所引起的。这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直下型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刚  高孟潭  任雪梅 《中国地震》2007,23(2):124-130
本文根据泊松模型,并采用第四代区划图综合潜源区数据方案,计算了我国(不包含港、澳、台湾地区)大部分城市未来50年发生6级左右和7级以上直下型地震的危险性。并初步探讨如何计算城市和城市群的直下型地震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很多城市都可能发生直下型地震,而且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据1989年1月10日获悉,作为人们担心在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南关东大地震”)的防灾对策,日本国土厅正为将东京的23区等指定为“地震防灾对策推进地区(暂名)”进行讨论研究。为此,他们打算在1月底听取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指定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的有关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日本制定的“推进新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地震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的综合性基本措施”,迄今已有10年。其问,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预测今后30年中将以很高的概率发生造成重大灾害的东海、东南海、南海和首都直下型等地震。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三宅岛火山喷发导致新岛、神津岛近海发生群发地震 ,灾情较重。许多人担心 ,伊豆诸岛的这些地震活动会牵连与其邻接的首都圈 ,也许东京直下型地震已迫在眉睫。沟上惠所著《东京直下型大地震》一书 ,是为使人们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地震信息而撰写的。作者身为东海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判定会会长 ,他的见解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在第 1章“警钟——蠕动的伊豆诸岛”中 ,论述了包括伊豆诸岛在内的钱州海岭的地震活动与日本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 ,尤其是南海海槽的巨大地震极具相关性 ( 2 8页 )。但这一观点与第 3 3页中“气象厅认为 ,从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城市直下型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列举了被认为是城市直下型地震的典型震例;指出了这类地震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这类地震是人类的活动激发的——这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分析了激发作用的形式;最后,阐述了笔者的几点认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直下型地震。  相似文献   

7.
1990年7月25日上午,东京消防厅举行了设想发生海洋型地震的大规模震灾消防训练,参加训练的有该厅全体职工约18000人。这次训练是从假设上午5时左右强烈的海洋型地震袭击南关东地区、东京等地发生火灾,大楼等建筑物倒塌开始的。然后展开消防、急救训练等综合训练,其中包括要求职员不使用交通工具徒步集中的训练和假设电话不能使用而进行无线通讯的训练等。在主训练场足立区扇二丁目的荒川河川敷集结了520名消防队员和82部抽水车等车辆,还假设了高速公路上车辆受灾的情况,在堤坝  相似文献   

8.
1923年关东M7.9地震的密集余震活动消失之后,在南关东地区已持续了几十年的地震活动平静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最近10年左右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由于相继发生M≥6.0的破坏性的较大地震,因而可观测地地震活动从地震平静中逐渐恢复。地震活动复的特征是:1)在一些特定局部区域发生较大地震之前,小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2)震中分布在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形成面包圈状图形;3)地震活动以10-20km/  相似文献   

9.
1983年3月18日,日本第274届灾害科学研究会在东京召开。地震防灾对策加强地区判定会成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副会长力武常次在会上作了“关于东京直下型地震”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
阪神大震灾后有关人士对日本首都圈震灾的估计日本首都圈会发生阪神大震灾规模的直下型地震吗?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和中央防灾会议认为:“南关东直下型地震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因而在积极地充实地震预报体制和强化防实体制。但多数人认为,在连观测网还未充分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电气通讯大学教授芳野赳夫,以通过电磁波预测地震方法的开创和实际应用为目标,开始与苏联和法国进行联合研究。该方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深处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在中等规模以上的内陆直下型地震发震前2—3小时,预测这类最令人发怵的地震的发生及其震中位置。利用这一方法,除了曾在事先预测到1983年2月茨城县西南部 M6.3直下型地震的发生及其震中部位之外,还在日本国内和欧洲获得几次引人瞩目的预测结果,作为利用电磁波的一种地震预测手段,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2.
1 地震概况2 0 0 0年 1 0月 6日当地时间下午 1点 30分 (北京时间 1 2点 30分 )位于日本本州半岛的鸟取县西部发生了 7.3级强烈地震 ,地震持续了大约 40 s。此次地震属于“内陆直下型”,震中位于北纬 35 .4度 ,东经 1 33.7度 ,震源深度为 1 0 km。日本四国、近畿等地区都有强烈震感。地震过后 ,鸟取县地区余震持续未断 ,接连发生了 2 0 0多次超过 1级的余震。 7日上午鸟取县附近地区仍有余震 ,最大震级为 4.9级。此外 ,在日本国土另一端的北海道地区也在 7日清晨发生 4.6级的地震 ,不过震中位于地下6 0 km处 ,未造成任何灾情。2 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初探》(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10期)一文的续文。该文进一步讨论了城市对地壳的重力荷载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这种作用是各种外力对地壳作用之中最大的一个,从而,仅从重力荷载这一方面论证了人为因素激发城市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震动态》2007,(4):29-29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前决定,从2007年起利用5年时间强化覆盖东京及周边地区的地震观测网,详细调查这一区域的地下构造,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首都直下型地震。  相似文献   

15.
宁洱6.4级地震庙山垭口附近的震害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近期提出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防震减灾目标。宁洱地震作为我国多年来少有的近城市直下型地震,此次地震的震害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庙山垭口的地震宏观现象以及房屋震害现象,初步分析和总结了中强地震震中地区的震害特征,包括竖向地震力的影响、地震动的扭转效应以及地裂缝对建筑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11月7日报道: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第二研究部地震防灾研究室研究员笠原敬司完成了新的地震模式,阐明了可能会造成极大损失的关东地方直下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该地震模式是在调查了过去两年来关东、东海地方发生的几千个微小地震的震源分布;推测了在关东、东海地方及其海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和亚洲三个板块的重叠情况和边界以及各板块的移动等基础之上,标绘到立体图上的。它很有可能为预报“直下型”地震做出贡献。所谓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表和海洋  相似文献   

17.
日本西南部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和欧亚上冲板块交界处。1944年和1946年,东南海和南海分别发生一次8级大逆冲型地震,但与该板块边界相邻的东海却仍保持闭锁状态[1]。因此,东海地区有可能会发生一次大逆冲型地震。2009年,骏河湾发生6.4级地震,地震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内,靠近东海地区。在此,我们利用断层滑动模型来研究由骏河湾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2]对东海地区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这次地震之后,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发生率有所上升。东海地区推测的强闭锁地段大都位于应力逐渐增大的地区。其中一小块闭锁地段的破裂——发生在地震应力达到临界值之后——就会引起整个东海地区的破裂,最终引发一场大逆冲型地震。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3月9日报道,为了探索袭击首都圈的直下型地震,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千叶县沼南町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井深二千五百米,准备安装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和倾斜仪,以期捕捉地面上多振动等障碍而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微小变化。作为预测直下型地震的重要手段,测地学审议会和地震预知连络会再三催促开钻用以观测地震的深井。4月底完成钻井工程以后,紧接着就  相似文献   

19.
为监视东京直下型地震,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从1973年开始至1980年4月,先后在东京周围地区陆续建成了三口深井,井下装设了地震仪,倾斜仪和温度计。各井井位、井深、井底环境及仪器灵敏度等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20.
赵仕万 《华南地震》1989,9(2):34-38
近十年来,日本地震观测网有较大的改善,通过遥测汇集地震记录已相当普及。气象厅的包含东海近海和房总近海的电缆式海底地震仪的全国观测网;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的包含东京周围三个深井的南关东、东海的高灵敏度观测网;连结九所国立大学几乎覆盖全国的微震观测网,都各自根据不同的目的在整备着。在国立大学的观测网中,从各自观测点的地震波形资料输入到各地地区中心,相邻的其他大学观测点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遥测记录,进行自动处理(利用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测定震源),处理的数据直接传输到东大地震研究所的数据库,可以从各地区中心进行检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