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南地区地震波记录资料,对滇西地区1998年以来5次MS≥5.8强震前的波速比异常进行了动态追踪,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强震前1~3年会形成一个长60~160 km的椭圆形低波速比异常区,强震通常发生于异常区边缘、异常交错部位或低波速异常区外围60 km范围内.低波速比异常区出现的高波速比(≥1.90)点,除2001年施甸5级震群外,对应的强震孕育时间的长短与强震震中距的大小有类似反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云南地区6.7级以上强震第Ⅲ,Ⅳ活跃期和平静期间地震前一年的b值空间扫描图象,发现在强震频繁发生的云南地区,当某一个异常区发生强震时,与此同时出现的其他异常区的若干年后仍可能发生强震,这些相对于已发生的强震为中短期场兆的异常可能为未来强震的中长期源兆。对低b值异常而言,b值较低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对高b值异常则动态变化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异常幅度和异常区大小相对稳定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晚。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波速比预报效能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1999,19(4):359-364
通过对云南地区10多年来地震波速比资料进行研究和应用,对波速比异常的预报效能作了动态分析,异常对应地震的时间,距离,幅度均随强震的孕育和强震活跃期的盛衰过程而演变。短临虚报异常可能提供强震孕育的中长期信息和中强震的中长期源兆。研究结果表明,其漏报的地震是发生在250km范围内的后续(3个月内)中强地震;对发生在100km范围内的中强震(强震前5个月)有对应,而300km外的中强震漏报。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云南区域M≥6.8强震前,地震活动和形变、地下流体、GNSS等定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发现:1900年以来86%的M≥6.8地震前,震中附近150 km范围内的区域,5.0级以上中等地震有7~14年的平静,平静后部分强震前3~4年会出现1次中等地震活动,继续平静再发生主震;部分强震5,6级中等地震平静后又持续活动多年,但主震前1~3年中等地震在主震附近出现丛集并形成条带;1971年以来所有M≥6.8地震前,震中附近2°×2°范围或强震所处的小构造区,震前1~2年4级地震频度显著增加,b值由高降低且△b≥0.3;震前1年内形变、流体部分测点出现显著的大幅度破年变异常;70 d内有准同步的突变异常,且有1~2项变化幅度是近10年观测以来最大幅度;2014年鲁甸6.5和景谷6.6级地震前1个月,GNSS观测到了震中附近区域显著的挤压增强现象,景谷地震后至2019年底,均未见云南有显著挤压增强区。利用这些强震前的异常特征,构建了云南区域强震的中短期预测判据,最后对部分观测现象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包围的两次高值异常区重叠部位。两次强震前滇西北波速比月均值均持续低值异常数年后,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偏离平均值,当高、低值异常均趋于正常时,强震的孕育进入短临阶段。进一步研究波速比高、低值异常区的数值分布,显示出:第一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低值异常区和第二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小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这些波速比最大、最小的地震距主震的距离不超过60km。  相似文献   

7.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  相似文献   

8.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2001,21(2):94-100
利用喀什地震台1980~1996年单台地震报告资料,以震中距200km、150km、100km3种空间尺度为界进行地震频度、b值、缺震、η值、小震调制比、地震危险度D等方法的计算分析,尝试研究提取台站周围6级以上强震前,各种方法的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前多种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短期异常,对应地震在150km范围内,远场对应效果不好。多种方法在3种空间尺度条件下的异常反应,与未来强震的空间范围存在一定的经验相关。  相似文献   

9.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简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引起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对波速比突变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并对波速比突变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物理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地震非均匀度在甘肃及邻区中强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丽珠  柳永秀 《地震》1998,18(2):189-194
在地城学中长期预报的基础上,近几年地震学攻关掼的应用实践中发现,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能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能较好地反映震前小震活动由稳定向非稳定过渡的中短期震兆特点。结合甘肃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报研究,运用GL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发现除个别省界边缘地区地震外,所有5.4级以上地震前1 ̄2a,在震中300km范围内,2.0级以上小震活动在不同时段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  相似文献   

12.
王在华  滕海涛 《内陆地震》2012,26(4):347-353
主要研究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6.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的观测台站观测到了丰富的趋势异常和部分中短期异常。分析结果表明,①震前存在9项趋势转折异常,异常比例为40.9%,这些异常时间上具有同步性,这表明,震前背景性异常突出;②震前观测到6项中短期前兆异常,异常比例仅为27.3%,中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200~300 km范围内;③石场、精河水平摆、榆树沟水管、阜康伸缩仪和克拉玛依钻孔倾斜记录到的中短期异常,其共同特点是异常幅度大,克拉玛依出现的突变异常具有短临异常性质,部分中短期异常具有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计算了1979—1987年发生在北纬34°30'一36°'10,东经115°—117°45'范围内148次ML≥20级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和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5.9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一低值一恢复过程。场区则表现了5.9级地震临震前的低值异常。5.9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4.
毛德培 《地震研究》2001,24(1):82-87
研究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省武定6.5级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图象、距震中135km的巧家台振幅比、波速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定6.5级地震孕育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经历了早期(1988年4月-1992年7月),中期(1992年8月-1995年3月),晚期(1995年4月-1995年10月)阶段的发展,最终发生了强震。最后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分析了武定6.5级地震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86年8月23日门源6.4级地震前,地震波速度比异常从1984年起即开始出现,异常过程中由于受1985年7月14日冷龙岭3.6级地震的影响而略有回升,以后继续呈负异常,最大幅度达7%。震前在震中以西地区的波速比值未出现回升以后的明显高值,而震中以东的九条岭地区虽然长趋势波速比值负异常不明显,但震前的趋势上升及高值的出现却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了 1 999年 9月 2 7日发生在青海省河南县 5.1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形变、电磁等前兆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认为震前在距震中 4 0 0 km范围内前兆异常在时间上表现为中长期异常、中期异常、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 ,而且异常的出现、转折时间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场兆→源兆→场兆的迁移过程 ;异常在形态上表现出以负异常为主的特征。同时得出该次 5.1级地震有可能成为库玛断裂带再次活动的信号震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波速比异常图像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追踪了云南地区第4 强震活跃期6 .3 级以上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滇西南的1988 年11 月6 日澜沧- 耿马7 .6 、7 . 2 级和1993 年1 月27 日普洱6 .3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内; 中缅边境上的1992 年4 月23 日6 .7 、6 .8 级和1995 年7 月12 日孟连西7 .2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边缘;而滇西北的1996 年2 月3 日丽江7 .0 级、1976 年11 月7 日、12 月14 日宁蒗6 .7 、6 .4 级和滇东的1995 年10 月24 日武定6 .5 级强震却都发生在高波速比异常区内.强震前近震震级 ML 与持续时间震级 MD 的震级差的南北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波速比异常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以2004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Ms5.9地震为研究对象,对震中区域的地震活动参量b值进行时间扫描计算,Ms5.9地震前b值表现为高值回落;在选取的时空范围内,计算出震中区域平均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Ms5.9地震前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一持续低值一回升发震,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趋势性上升,分析认为:可以把波速比的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震前变化规律作为同一区域未来地震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20.
赵洪声 《华南地震》1997,17(1):34-38
论述了在1995~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西南7.3级,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3次强烈地震的孕育过程中,近源区中小地震的异常增频特点和临震前大气压力的突变共性,并据此提出,强震的发生乃是地壳内外力涨落地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