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2.
<正>1沿海地区国土开发面临的形势在我国实施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准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海峡西岸、辽宁沿海、江苏沿海、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沿海地区人口不断聚集,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国土开发强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构造稳定性研究为主,配合介质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的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以现今构造应力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探讨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将本区地壳稳定性划分出相对稳定、相对基本稳定、相对较不稳定、相对不稳定四个等级。相对稳定区主要有辽东本溪—凤城等地,相对基本稳定区主要有辽宁阜新—抚顺—本溪—岫岩环形带等地,相对较不稳定区主要有河北昌黎一玉田一霸州一任丘一海兴等地,相对不稳定区主要有唐山—天津—沧州等地。评价分区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所编著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动区划图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刘先锋  齐仲芝 《地下水》1995,17(3):127-129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辽宁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象日益发展。1991年至1993年监测结果表明,辽宁沿海地区的大连、锦州、葫芦岛等地海水入侵总面积已达766km~2,其中侵及耕地58万亩,并使海侵区580眼机电井报废,减少水田面积300万亩,每年减产粮食1300万kg;工业上因地下水水质下降、水中含氯度高,生产设备受腐蚀,更新年限明显缩短,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地震活动概况 东甫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V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呈逐步减弱态势,并向平静期过渡。但受1999年9月ZI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群活动区域应力场调整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开始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强,相继发生了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地震,并于2000年5月27日在漳浦海外发生4.6级地震,这也是本年度福建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二、地震频度和强度 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共…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分析,阐述了影响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控制区域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南北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差异;主采含水层和相邻弱透水的固结压缩是沉降的主要来源。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为核心,综合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工后沉降、滩涂区固结沉降,划分了地面沉降控制区,并根据主要沉降诱因分类分级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探讨了该区域土壤中硒的来源及富集影响因素,提出珠三角地区土壤富硒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类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土壤富硒作用的实质是杂质元素从成土母质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从而使硒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本文对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富集规律的总结显示该地区硒资源具有巨大潜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富硒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 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 2~6. 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 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 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 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 2~7. 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 9~7. 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 4~7. 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 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 水均衡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等要素分析,建立了安徽省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评价的划分原则。据此划分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中稳定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0.41%、次稳定区占89.09%、次不稳定区占0.50%。地壳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及由此带来的海水入侵问题,将地表水补给、抽水量及地下水位等相嵌在一起,建立了沿海地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管理模型。将人工鱼群算法和基于MODFLOW2000的变密度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模型耦合起来,对沿海地区地下水模拟优化管理模型进行求解。以山东省威海市节水示范区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0、11、12月份抽水量最大,以后至第2年5月份依次是减少的;从区域分布上看,在临海区域1号井处抽水量是3500~1120m3/月,在其它井处是6540~2920m3/月;与现行方案相比,增加总有效供水1990m3,地下水平均水位升高0.29m,海水入侵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计算结果合理可行,为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闽南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全 《福建地质》1995,14(2):139-143
通过一系列区域地壳稳定性背景资料的分析,以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升降速率、大地热流值、布格异常梯度、地壳应变能量、地震最大震级、基本烈度等综合指标,将闽南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自西而东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和次稳定区。  相似文献   

13.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沉积盆地活动构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野外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札达盆地不仅边界断裂存在较强烈的活动性,而且在盆地内部发现了较多的活动断层,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崩塌堆积。该调查结果为札达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和青藏高原区域应力场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对研究区地壳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出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地区,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In the stability study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of the Longyang Gorge Hydroelectrical Power Station, a model of the current stress-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area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nalyses of available data of regional survey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active faults and ancient earthquakes. This model was examined and verified by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data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 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 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 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7.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理论与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的研究层次上, 系统地构建了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区域非稳定动力学过程及机制模式, 以及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场地失稳效应及建筑物抗断效应的综合研究及分析评价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喀什河水电站工程区构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某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场址的构造稳定性条件进行了研究, 详细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断层活动性、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等问题.分析可知候选水电站坝址处于地壳构造活跃区内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断层活动性较弱, 区域构造地质作用相对较弱, 完全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控制, 适宜于开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区域稳定性分析对于地下水封洞库科学合理的选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地下水封洞库建库选址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主要大型码头与炼油厂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太平洋西海岸地区地下水封洞库区域稳定性研究区范围。其次,在分析地下水封洞库区域稳定性影响因素并考虑目前所掌握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性断裂带、地震峰值加速度、地层岩性、大地热流值为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敏感因子,并根据对区域稳定性影响的大小对各敏感因子划分等级。最后,采用因子叠加法,并利用MAPGIS软件对研究区的稳定性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区域稳定性评价结果,为我国后期大型地下水封洞库规划选址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福镇三关村安置点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对场地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