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中国降雪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刘玉莲  任国玉  于宏敏 《地理科学》2012,(10):1176-1185
利用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中国25oN以北范围内降雪量、降雪日数、雪带分布和各强度降雪的气候学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雪季长度与年降雪日数在东部呈纬向分布,大兴安岭北部最长(>210 d),长江以南最短(常年无雪或偶尔降雪);在西部青海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北部最长(>300 d),滇、川、藏交界处及新疆自治区北部较长,南疆较短(<60 d)。年降雪量东南部最少,东北和西北北部较多(>30 mm),青海和西藏降雪量最多(>60 mm)。平均降雪强度江淮一带最大。②根据雪季降雪频次划分中国的雪带,东北大部、内蒙自治区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秦岭等地区为常年多雪带;长江以南的滇南、四川盆地、江浙沿海等地区为永久无雪带;其余地区为常年降雪带和偶尔降雪带。③不同区域各级降雪日数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都是暴雪日数最少,大雪日数其次,小雪日数最多;但中雪降雪量占总降雪量的比例在东北北部、华北、西北、新疆、东南、青藏高原东部等区域仅高于小雪降雪量,而在黄-淮地区仅次于暴雪降雪量。④降雪年内分配在东北北部、西北、新疆、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都呈双峰型,最多雪时节在早冬和晚冬、早春,隆冬时节并不是降雪最多时间,黄-淮和东南地区呈单峰型,东南地区峰值更陡。⑤总降雪日数和除暴雪外的各等级降雪日数与地理位置关系较明显,在中国东部主要随着纬度升高增加,在中国西部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升高,东部和西部的总降雪强度都减小,西部的小雪强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2.
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2009年中国589个气象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变换及Mann-Kendall 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年标准化干旱指数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国前10个主要干旱异常区为:河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东北大部、陕西南部-青海东部、滇黔-广西丘陵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辽东及山东-河南东北部。有7个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其中干旱化最明显的区域为滇黔-广西丘陵地区,其次为河套-华北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变湿趋势,其中变湿最显著的区域为新疆北部。选择变干和变湿最典型的区域进行突变分析。滇黔-广西丘陵区突变发生在1980年前后,新疆北部突变点也出现在1980年前后。小波能量谱显示,中国区域干旱化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2~4 a左右的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显著。小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干旱化主要存在3 a左右的显著主周期,其中陕西南部-青海东部还存在显著8 a和22 a主周期。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靳立亚  李静  王新  陈发虎 《地理学报》2004,59(6):847-854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小而年降水量增大的组合占研究区站点总数的40%以上。分析潜在蒸散量及观测蒸发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发现干旱区的蒸发与太阳辐射和风速有关。定义干燥指数为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用来描述西北干旱区的干湿状况。对干旱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干燥指数近5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区春季大部分区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即趋于变干;夏季大部分地区趋于变湿,但仅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较为明显;秋季新疆大部、甘肃西部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趋于变湿,而干旱区东部区域则趋于变干。冬季干旱区大部分区域趋于变湿,只有新疆西南部和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等地有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东亚夏季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中国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中国近47 a来的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降水的关系.1961-2007年中国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形成一个东北一西南向的带状区域,其余大部为增加趋势,其中陕西北部和四川中南部减少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研究显示:(1)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分值为0.517,资源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区域上,耕地资源安全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高耕地资源安全省份主要有东部和中部的山东、福建、浙江等10个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②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95,资源安全分布呈现出东北部较高,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较低的特点。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带来的耕地快速减少,以及区域粮食生产定位形成的较高耕地保有量目标是造成以上地区耕地数量安全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③耕地质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51,呈现出东部高、东北部和西部较低的特点。区域耕地自然本底质量(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是造成区域耕地质量安全差别的主要原因。④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分值为0.171,呈现出东北部高、东部低的特点。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及邻区现代年降水时空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认为中国东部、西南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降水主要受亚洲夏季风的控制,以夏季降水为主;而青藏高原北部以及新疆受西风带的影响,以冬、春季降水为主。最近一些地质记录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万年时间尺度上新疆降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间冰期增加,和亚洲季风区类似。用TRMM 3B43降雨数据和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区现代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现代中国西部地区以夏季降水为主,中国边境线以西的中亚干旱区(介于25°45°N,58°45°N,58°70°E之间)以冬、春季降水为主。中国新疆的降水模式不同于西风带影响区,但其降水也不全是亚洲夏季风带来的。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行政划分上,西部地区指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内蒙、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在地质上,广义的西部地区指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在内的以西领域。为了与“西部大开发”所指的地区和领域相匹配,本文在研究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的西部地区指广义上的西部地区,包括天然气地质研究中的中部区和西部区。近年来,在西部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气田,特别是以克拉2号为代表的世界级大型气田的发现促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该项工程的实施意义重大,不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洁净能源、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保护环境,而且对开发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本文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它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状态及其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在资源安全评价公式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状态和程度以及开发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目前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指标与东部和中部两地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考虑到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资源环境基础,这种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环境开发效益方面,目前西部地区只有0.43,这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缓慢和部门产出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样带等研究方法,分析2004—2013年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经济开放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经济开放度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经济开放度水平整体有所提升,总体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由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度高和西部内陆城市经济开放度低而形成的"东高西低"空间形态依然显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开放度较高且在空间上集聚;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云贵高原地区经济开放度较低;黄淮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北部、东北地区北部沿边城市经济开放度提升较快且在空间上形成集聚;青藏高原东北部、珠三角外围以及云贵高原以南地区出现经济开放度下降较快的城市集聚区。(2)东部沿海、东北及西北部沿边、长江沿岸、陇海—兰新及宝成—成昆铁路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样带城市经济外向发展路径差异明显。(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国家政策、旅游配套设施、第三产业比重、投资强度、人才聚集度等是影响城市经济开放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宁夏太阳辐射特征及太阳能利用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桑建人  刘玉兰  林莉 《中国沙漠》2006,26(1):122-125
分析宁夏1961—2004年的实测资料和计算各站的太阳辐射,结果表明,宁夏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北部多于南部,且直接辐射多、散射辐射少,太阳能可利用日数多,太阳能装置的利用率较高。利用主成分综合分析,银川的太阳能及其可利用状况在全国排名第3位,固原排名第12位\.由此可见,宁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条件优越,综合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荒漠地区大规模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应该起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陆光 《干旱区地理》2005,28(4):419-423
简要介绍了荒漠地区作为未来大规模太阳能开发利用基地的重大意义、太阳能发电、能源植物繁殖与制氢的进展与展望。期望我国能与国际大体同步,积极在科技前沿开展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的研究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谢飞  魏慧  张凯  陈延昭  陈年来 《中国沙漠》2015,35(3):652-657
以单作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时期及种植密度对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土地利用率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甜瓜/向日葵间作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除甜瓜定果期间作外,其他间作处理的光能利用率都显著大于甜瓜单作;除甜瓜45 cm株距间作外,其余间作处理的光能利用率均显著小于单作向日葵。甜瓜/向日葵间作能明显提高间作系统的叶面积指数,种植密度对叶面积指数也有影响。调整间作期能延长单位面积的光合时间,增加干物质累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叶日积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作物群体密度增大时,叶日积和光合产物累积量都增大,但密度增长到峰值时,叶日积继续增大不能增加光合产物积累量。  相似文献   

15.
详细综述了太阳池的一般原理、大阳池的用途、太阳池的建造和运行、太阳池的主要理论、特殊大阳池技术、及大阳池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6.
胡孟春 《中国沙漠》2014,34(1):56-59
针对沙漠戈壁土壤贫瘠、水分渗漏严重、地表温度高、蒸发强烈的植物生境特征,组装了一套太阳能沙漠戈壁蔬菜管道沙培技术设备,包括光伏发电系统、蔬菜管道沙培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光伏电能驱动水泵,保障蔬菜沙培系统定时供液、回流。管道沙培的黄瓜、西红柿、西瓜与大田种植的相对照,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植株个体特征测定,茎解剖结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沙培黄瓜、西红柿、西瓜光合系统Ⅱ的原初光合转化效率高;植株个体矮化、茎粗化;髓和维管束发达,皮层厚度增大。这表明,该设备适用沙漠戈壁蔬菜栽培,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In their broad synoptic features the basic hemispheric patterns of climate, on which the patterns of climatic change depend, fall into two distinctive categories,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Distinctive synoptic features of the primary zonal patterns are first described. The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re examined between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these patterns and the long secular cycles of sunspot and related variable solar activity. It is these relationships that lend them selves to th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long-term climatic trends. Possible physical linkage between disturbing solar impulses and atmospheric response is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zonal climatic patterns and shorter term (22 years) double sunspot cycles is noted. Distinctive syn optic features of the primary meridional patterns of climate and climatic change are then described. They are of short duration and relate significantly only to double sunspot (DSS) and shorter cycles, notably at higher latitudes and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They are apparently responsive to solar corpuscular (solar wind) impulses in contrast to the apparent response of the zonal long-term trend patterns of change to sola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al) changes. The research approach best sui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solar-climatic linkage is discussed as a necessa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odels for the solar prediction of clim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18.
19.
Desalin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ater source for the sunny, arid city of El Paso, Texas. As the city’s population grows, El Paso Water, the city’s water utility, has had to drill deeper into the Hueco Bolson aquifer, a primary water source for El Paso. This deeper drilling into the Hueco Bolson, however, has yielded progressively more saline water. In response, El Paso Water and administrators from Fort Bliss jointly constructed a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plant to protect the Hueco Bolson’s freshwater supplies and expand the city’s water sources. Reverse osmosis water desalination, however, is an expensive, energy-intensive process currently dependent on carbon-heavy fossil fuels. Solar energy, however, is an abundant, carbon-free energy source that could potentially reduce the energy costs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process. We hypothesize that building a solar microgrid that supplies El Paso’s desalination plant with energy in tandem with the regional grid will reduce the plant’s energy expenditures in the long term compared to solely buying energy from the regional grid. We used the Hybrid Optimization for Multiple Energy Resources (HOMER) model created by 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solar microgrid whose modules use one axis tracker could reduce the plant’s energy expenses. Key Words: desalination, solar energy,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法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gstrom-Prescott公式的气候学计算法是应用较广的太阳辐射模拟方法,其系数一般通过线性回归确定。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该系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将研究区划分子区域逐个拟合。本研究采用1961-2010时段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站点资料,以天文辐射为起始值,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得到全国尺度连续变化的Angstrom-Prescott系数。通过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构建的日照时数资料和天文辐射曲面,得到国家尺度太阳辐射曲面。空间非平稳和误差比较检验等结果表明,系数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模拟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