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蚌埠监测中心井水位长时上升的研究基础上,对蚌埠监测中心井2017—2020年水位出现的59次短时间升高进行分析。通过选取不同时段的降雨参数,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研究显示,水位59次短时升高与降雨部分参数有一定的影响关系。结合蚌埠周边ML2.0以上震例和13次无降雨事件分析结果认为,蚌埠周边以ML2.0—3.0地震为主,地壳应力释放稍弱,且对蚌埠地下流体的影响幅度不大。ML3.0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皖西部和郯庐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性强,对蚌埠地下流体观测数据的变化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由此得出水位短时上升在排除降雨因素影响的同时还与蚌埠地区地壳应力变化有关系,可见蚌埠监测中心井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能够反映蚌埠周边地区地震应力场变化,对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分析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兆水位观测中降雨影响的排除一直是困扰前兆流体观测的一个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水位长时间断续升高和短时间单调升高两种情况统计了降雨参数与水位升高幅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两种情况下降雨影响水位升高幅度的多元回归方程,从而为信宜井水位数据的日常分析提供了一种基于回归统计的定量排除降雨干扰的方法。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苍梧地震前从2015年开始信宜井水位升高的幅度就偏高,震后偏低,这可能和地震前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连云港地震台钻孔体应变2009年1月—2013年12月数字化观测资料与气压、水位、降雨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潮汐因子M2波、周日波变化分析,获得地震前形变临震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气压变化以短周期正相关干扰为主,在时间上表现为准同步变化;体应变和水位变化具有较好的准同步性;降雨过程、降雨量及降雨时间等与体应变密切相关;2当地下介质性质发生变化时,固体潮发生畸变,潮汐因子变化可作为取得地震前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宁洱井的水位自2014年10月25日以来持续下降39.2cm,低于正常水位谷值8.335m,2015年的年变幅度为正常年变的57.8%,呈破年变现象。经现场调查,发现周围观测环境干扰小,水位变化量相对可靠;通过分析水位与降雨量的相关性,以及GNSS监测网的位移资料,认为持续低水位异常与降雨量关系不大,属于地震前兆异常,其原因可能与该区域构造的拉张活动有关。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的地震活动规律,认为该异常可能对近期滇西南-滇缅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肥台NS测向地电阻率自2015年以来出现趋势下降异常,经核实2015—2016年降雨量增多和地下水位抬升与地电阻率趋势下降异常变化显著相关。通过褶积滤波法和相关分析法分别消除降雨和水位影响后,趋势下降变化不明显,从而认为此变化为干扰所致,非地震前兆异常,并探讨了这种干扰影响机制,为今后判断引起地电测值变化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柱坑深井水位年变规律明显,主要受降雨调制,多年来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反映地震信息敏感清晰,与邬Ms5.5级震中相距约80公里。 对该井水位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出在寻邬Ms5.5级地震前水位约有113天的低值短期异常前兆。异常最低值超出二倍均方差达120毫米。异常开始水位逐渐下降,在震前57天下降到最低值,接着转为回升,在回升的过程中发震,这一异常特征可用含水岩体在应力作用下裂隙演变过程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收集归纳了昌黎井1983年至2009年的水位资料,通过分析水位变化动态及年变动态规律特征,利用不同时段的降雨资料与该井水位年变幅及水位升降幅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水位变化趋势与降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近几年的地震活动情况相比较,得出水位与降水量不匹配的年份地震活动水平较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山东鲁08井除受气压对水位影响外,降雨对井水位亦产生“效应”,在1980年六次降雨中(降雨量超过10毫米时)均引起该井水位突升。1毫米降雨量可引起井水位上升0.6毫米,水位上升迟后于倖雨1—3小时。产生原因与该井水文地质条件、井的灵敏度高有关,井水位上升是由于降雨水体形成附加应力而引起。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快速城镇化的杭嘉湖地区为例,基于1961-2014年逐日降雨、水位观测资料,构建了水位涨幅(ΔZ)、水位增长速率(k1)和退水速率(k2)等指标,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变化环境下杭嘉湖地区近54年降雨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但降雨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平均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于2000年左右发生明显变化;突变后水位涨幅下降主要集中在10~50 mm/d的降雨过程中,而大于50 mm/d的降雨过程中突变后水位涨幅较突变前有所升高.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站降雨量与水位涨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东强西弱;大部分站点的水位涨幅却呈下降趋势,其中位于区域南部站点的平均水位涨幅下降趋势较东北部更为明显,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站点的空间分布与杭嘉湖南排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分布较为一致.3)通过对杭嘉湖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增长速率和退水速率的变化分析发现,突变后较突变前退水速率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水利工程等设施的完善和有序调度使得杭嘉湖地区的排洪能力有所提高,该变化可能是导致杭嘉湖地区地区突变后一定强度的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杭嘉湖地区强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依然较高,可能是该地区洪峰水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该地区近年来起涨水位抬升明显,对洪峰水位的抬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信宜井水位2018年8月中旬快速下降后又转折上升的异常变化特征,通过实地异常调查和以往的震例总结,建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的多元回归方程,综合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原因.初步判定水位快速下降后又大幅回升有多个影响因素,一是附近工地抽水与施工爆破可能导致了水位下降;二是水位大幅度回升并不只是由降雨造成,还有别的干扰因素.通过此次信宜井水位异常变化的调查,形成的分析过程和方法,有助于今后此类水位异常的判别.  相似文献   

11.
在2015—2020年部分时段内,洛阳地震台水氡测值出现异常变化,利用水质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观测井、周边水井、伊河、龙门煤矿进行分析,认为水氡异常变化主要与台站更换水泵、大气降水、伊河水位变化以及附近龙门煤矿透水有关,排除地震异常,可为周边地区震情研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4—2020年共计7年的石泉流体井水位整点值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及区域构造分析,研究石泉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石泉水位异常活跃主要发生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之后,利用小波分析提取高频异常信息效果较好,九寨沟7.0级地震后的区域断裂活动加强或九寨沟地震造成的断裂周边含水层渗透性发生变化可能为导致石泉井水位长期异常的直接原因,未来月河断裂石泉段附近断层活动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玉田井水位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广  张素欣 《地震》2000,20(4):86-90
分析了玉田井 1983年以来水位多年动态及年变动态规律特征,利用不同时段的降雨资料与该井水位年极值及水位升降幅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水位多年动态及年变动态基本受降雨控制; 个别年份与降雨不匹配,而且这些年份多有中强地震发生。因此, 当水位长趋势变化与降雨不匹配, 1年尺度的年变规律发生变异时,其水位动态具有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勇  方维  马丽 《中国地震》2007,23(2):195-203
有许多因素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如地震的孕育过程、降水、固体潮等。其中我们感兴趣的是地震孕育信息。消除各干扰因素的影响是挖掘隐藏在地下水位中地震孕育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消除降水因素影响的方法,通过相关分析来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地震活动水平的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5.
井水位前驱波与气压、 风、 降雨及强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淑亮  李冬梅  范雪芳 《地震》2005,25(3):69-77
对山西朔州井与静乐井水位前驱波与气压、 风、 降雨及强震关系进行定量、 半定量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 前驱波引起的井水位变幅与气压引起的井水位的水位变幅不一致, 前驱波的周期与气压、 风、 降雨周期不匹配, 出现的时间不同步, 形态差异也很大, 与短时间集中降雨也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前驱波与强震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应率在50%左右。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不是气压、 风、 降雨等干扰因素的短期突变所造成的, 可能反映了大震前震源内部信息。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前云南水富井水位长期异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震发生前,云南昭通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长时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在排除降雨影响后,通过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表明了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  相似文献   

17.
刘川琴  金艳  裴红云  李军辉 《地震》2017,37(2):167-178
近年来安徽地区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异常数据, 同期间省内发生了多次MS3.0以上地震, 我们对安徽省观测较好的几个台站数据进行年变化特征、 干扰因素的分析, 发现水位、 降雨是影响地电阻率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月为窗长的回归拟合分析进行水位的干扰消除, 计算的残差值能有效地消除地电阻率年变化干扰, 运用消除干扰后的曲线对近期发生的地震进行分析, 发现霍山MS4.3和阜阳MS4.3等地震前未出现明显趋势性前兆异常, 临近台站出现的异常变化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位干扰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化学和物理方法的井水位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磊  刘耀炜  孙小龙  方震 《地震地质》2014,36(2):513-522
针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后江苏地区的地震观测井水位上升现象,选取了苏18井和井周边地表水进行了水化学和物理分析,研究了井水位异常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关系,讨论了井水补给来源及其与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关系。离子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苏18井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存在一定的水岩作用。应用氯离子分析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其结果显示大气降水在井水补给源中占了重要份额,井水位的突然上升与同期降水量增加有一定关系。水库水与苏18井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大气降水增多致使水库水位升高,对该井水位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大气降水的增多致使水库蓄水增加,水库水通过侧向渗透补给造成了2011年苏18井的水位显著升高。苏18井异常不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作为高邮-宝应MS 4.9地震的前兆依据不充分。水化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为今后判别地下水位异常干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6.6级地震。本文首先利用相关、回归分析研究了气温对水管仪、伸缩仪的影响,并进行了干扰的定量剔除;其次,通过回归残差分析研究地震前水管仪、伸缩仪的异常特征,认为精河6.6级地震前存在3项异常:①2016年5月22日起,水管仪NS分量S倾幅度0.53";②2017年3月24日起,EW分量E倾幅度0.28";③2016年9月10日起,伸缩仪NS分量出现压缩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