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大庆油田在1988~2003年期间,先后两期联合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方法>和<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简称"油储"项目,产学研结合,推动了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的发展;1999年~2002年,又与中国科学院联手,联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创造性地催熟了一批新的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本文着重阐述笔者直接参与"油储""产学研"十年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及在大庆油田中浅层岩性油藏、深层天然气和海拉尔复杂断块等三大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和所发挥的作用;文中也介绍了"油储"项目对大庆油田人才培养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面向油气勘探开发提升地震偏移及属性刻划水平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6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仅就运用地震资料提取地质属性及构建油储模型所可能面临的难点,阐明必需提升地震波传播及成像研究水平的基础理论命题和数值计算的关键环节。文中着重于用形象的数值图像结果,说明开展此类研究的必要性。对我国而言,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对国志经济仍起支撑作用的东部老油田外围及深部油气的勘探开发,这两类研究对象尽管其地质演化年代及过程各异,但对地球物理偏移成像技术进步及油储建模而言,对提升探测的理论所提出的要求,都属于近代的难题,文中还阐明这类研究已是刻不容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大庆油田的技术成果要览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合和大庆油田的长期支持与资助下,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历经十余年的广泛探索,在理论认识上取得长足进步。据此,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启动时,就以“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为题,列项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在该重大项目推动下,近三年来参于大庆油气储量探到实践过程中,所摧熟的若干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油储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五”《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大项目的预研准备及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阐述对油储地球物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九五”期间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大庆油田联合资助的"九五油储"重大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目标和学科内涵、实验基地及地质目标、组织措施、具体成果概述、实际效果、人才培养和"九五油储"后续的重大成果产出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开发地球物理(Exploitation Geophysics)是在油气田开发阶段应用的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与辽河油田合作,在辽河油田开发过程中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果.实践表明,油田开发与地球物理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效果.希望地球物理家能够和油田专家深入合作,把油气田开发阶段工作做的更好,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数据资料处理软件集成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现有的大量地震勘探数据资料处理软件界面不统一,而且计算存在大量浪费,限制了新技术在科研和生产中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发展,为了使现有的计算软件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行集成化和并行化处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经开发的油储地球物理软件平台等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软件,代表这类集成化和并行化软件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石油化工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胜利油田股份公司、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油田股份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地震各向异性及多分量地震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9月27~28日在安徽省六安市召开.来自国内外各油田、高校、科研单位等近7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反射地震"陆相断陷模型"简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提高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水平 ,验证各种速度建模及偏移成像算法的实用效果 ,IFP(InstitutFrancoisdePetrole)、SEG/EAGE等地球物理组织 ,在 90年代先后推出了二维Marmousi模型和三维盐丘模型 ,业已成为勘探地球物理界的标准模型 .显然 ,这两个模型是基于欧美及中东国家的地质背景 ,反映海相沉积特点的 .为促进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满足我国油田对方法技术发展的需求 ,使检验地震处理方法的地质模型能够体现我国陆相沉积的具体特点 ,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陆相油储地球…  相似文献   

10.
反演问题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优化与正则化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21日~25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会议推举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研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中后期持水率测井技术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田开发中后期油井水的含量上升,油田开发除单一的垂直井开采外,水平井、大斜度井开采技术应用逐渐增多,因此对持水率测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先后研究了电磁法、电容法、电导法、光纤法等持水率测量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些方法物理基础的分析,阐述了目前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油田开发中后期复杂条件下持水率仪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世人熟知,大庆油田50余年前的发现,对我国经济建设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保障,至今仍功业犹存."大庆下面找大庆"和"大庆外围找大庆"既是50年来世人的期盼,也正是大庆油田自身的渴望和可实现的奋斗蓝图.然而,人们也记得,在大庆大型油田发现后的相当时段内,国内油气勘探界在认识层面上存有二大误区,表现为: (1) 重视石油,忽视天然气; (2) 油气勘探作业一般都绕开火山岩地区;进入勘探钻井阶段时,若遇到火山岩则另寻其他井位. 临近新世纪之际,正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后来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大庆实施之时.这两个重大项目内容侧重面有异,而在立项时都将徐家围子的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列为主攻研究靶区.大庆油田勘探部当时提出的储量目标定格在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发现的研发布署上,商定"油储项目"的研究绩效考核原则定为100亿立方米.从实效而言,10余年前定的这2个储量目标数字,今天看来真可谓是儿语戏言;然而,这却是"油储项目"所有成员的期盼和为之奋斗而深化研究的科研思路、地质表述、物理模型、数字表达、计算能力提升(PC集群研制)和现场诸多具体实施的一体化方案生成与实际运作所产生的中心思想和动力所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12月"徐深1井"钻探成功,一举获得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于是,又开始为攻克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目标而努力拼搏.这是一个铭刻至深的跨越,以当时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思路作为典型案例的总结也深得人心.没几年,我们都知道大庆油田已获得了当时排名位居全国第5、我国东部地区第1的大型天然气田,并完成24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和首期设计年产60亿方的壮举. 现转录从友人处得到的,可形象刻画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3个层次表述: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3)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以为若将之用于概述"油储项目"对火山岩油气储集体勘探实践认识提升过程中的认知表达,或许也是一种通俗而形象生动的说法. 前文所述"徐家围子"大型天然气田发现情况,旨在于期盼各有关参研人员切不可受限于10余年前大庆大气田发现这一巨大业绩生成之中的具体经验.我以为"油储项目"只是第一步办成了"看到了山"也"看到了水".当前对徐家围子大型天然气田的研发有一定的认识,通俗地讲是"只要找到了古火山口就能发现气田",困难之处却在于对所发现的气田尚不知可否以某种形态顺延展拓.我以为当前以大庆陈树民和冯志强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这一届"973"项目"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新认知和新发现阶段.本专辑的内容,反映了他们工作中的阶段性成果.中外油气勘探历程显示,油气发现和储量增长往往呈现脉动-停歇式的周期性特点.即,有些油气发现后,出现一段时间停滞,然后又有新发现、再出现间歇期.长期的勘探实践证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储量增长,就必须毫不松懈地坚持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蓄积待发的火山岩油气勘探,为我们提供了开拓新型油气资源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巨大挑战.基于此,尽管我早已不再具体介入大庆油田的一些实际工作了,但仍希望借此机会和业内同仁交流,并尽自己所能为大庆、为我国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些实事. 若认同对大庆火山岩天然气藏发现的上述现行通俗说法,那么,寻求古火山的喷发期次和喷发地域,本应无可厚非,也是一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然而,若进而断定"火山喷发成藏"这一结论,则需严密的科学证据和逻辑论断,特别是搞清火山活动和油气运移之间的匹配关系.切忌重犯"立论在先,取证在后"的不科学思路和方法.我近期进行一些区域性的油气及金属矿勘探的布署研究,曾建议青年人要大胆地联合"3G"(地质Geology、地球物理Geophysics、地球化学Geochemistry)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相关研究生产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制定联合研究方略措施.本文集尽管只是反映大庆大气田发现的近期研究的部分进展,但我期盼在本届"973"项目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力求再滚动5年,为开展"产学研用"的"3G"联合研究打下基础.就地质对象的复杂程度和油气目标的多样性而言,火山岩油气勘探无疑是一项十分艰苦卓绝的工作,确实需要多方联合、集中财力和智慧、长期探索、不懈努力,要打造一支产学研用结合、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使我国在火山岩油气勘探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我本人一直和大庆同仁一样,期盼着大庆实现万亿级立方米天然气储量目标,也坚信大庆必将再铸辉煌. 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幼铭研究员和刘洪研究员为本专辑的出版所做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3.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问题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能源结构的配置及其能源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导向.自从17世纪展开对石油的有机与无机成因的争论以来,至今已有约300~400年的历史.尽管有机成因论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无机成因论亦不断地在兴起!通过对这二者的理解和研究,从理论上讲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论据.基于对国内、外一些特异油田的生储环境,原油中所富含的微量金属元素的聚集与散失,某些油田中并未找到卟啉分子这样的生物标志物,碳、氢、氧化学合成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全盘否定无机生油的论点和论据确尚感为时过早或欠妥!显然,在以有机物成油为主体的前提下,无机物亦可生成部分石油,并通过运移、渗透到各油田的储集层中应是完全可能的.基于这样的分析、研究和探索,现提出石油的双机(a有机+b无机)混合成因的新理念.诚希能在今后的石油工业发展中,从理论、技术、实验和实践中强化对双机混合成因新理念的深化研究与探索,以达深切理解和扩展石油生、储空间环境等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历程回顾与认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扼要回顾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18年的研究历程、“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实施和取得的非常规油气藏新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阐述笔者对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学科学命题提出研究目标及内涵的认识,并提出若干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马瑾院士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1952年高考时她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的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她先后筹建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把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中。  相似文献   

16.
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油气区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 定量估算该油田的油源分配, 提出了相应的运移通道和成藏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八面河油田附近埋藏较浅的沙四段烃源岩提供的“未熟-低熟油”在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占一定的比例, 但这些原油的主体应来自相邻的生油洼陷——牛庄和广利洼陷内埋深超过2700 m的沙四段成熟烃源岩. 定量计算表明,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的含量不超过20%, 其余为正常原油. 来自生烃洼陷的油气的运移受断层、砂体运载层等优势通道共同控制, 八面河油田只是运移优势通道的指向之一. 新提出的原油来源与运聚模式已为近期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新进展——以大庆卫星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庆卫星油田,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油田开发区.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研究,揭示了卫星油田研究区内断层-岩性油气藏中剩余油气富集规律;扩大了油田的开发范围;与此同时,发现了4个微生物异常区.并通过钻井实践证实,油气微生物勘探在该区预测的成功率达80%,并为卫星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104t.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卫星油田的应用研究,为该技术从勘探领域向开发领域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并建立了更为精确的微生物异常标准体系,为研究区及其邻区,乃至整个松辽盆地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释依据.同时,对于我国的复杂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的后期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支撑,这必将对我国的油气勘探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区寻找剩余油与扩边增储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26~2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于北京吐哈宾馆召开了“油气田开发与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综合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主持召开.共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王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46-94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都立大学、大阪天然气集团公司等研究机构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兰州—民和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认为盆地位于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为地壳厚度陡变带部位,发育的NWW向和NNW向深大断裂成为深部热源的上升通道并控制地温分布.导热断裂与低热导率岩层组合容易形成地热异常,形成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均为低温地热资源.提出该断陷盆地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地壳深部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一侧向地下径流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