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水系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担负着供给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繁重任务。当供水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地震是破坏供水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城市供水系统,多数未经正规的抗震设计。因此,对位于地震烈度较高地区的供水系统作出震害预测,对减轻城市灾害、作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101-101
大地震是对城市破坏性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引起的。此外,城市附近活断层发生的地震也可诱发城区活断层的活动,加重断层线上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灾害。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人工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引言中,主要从过去震害经验说明抗震对策对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意义。尔后分别论证了应根据建筑物地震破坏机理,采取相应工程抗震对策;较详细地讨论了采用定数法和概率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定地震危险性的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设防标准规范;讨论了抗震对策,并提出若干具体方法和措施;指出城市和乡镇抗震对策对建设抗震城市和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分别提出制订城市和乡镇的抗震对策的意见;讨论了桥梁和大坝等重大工程的工程抗震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在结语中指出了抗震对策和科研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发展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抵御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的破坏,使得抗震防灾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工程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沿问题及未来发展,并且阐述了抗震防灾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5.5级地震给震区建筑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选择震区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土石木结构等3类典型建筑结构,介绍了各类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特点,分析了震害特征与破坏机理。结果表明:RC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即使在震中区,破坏也仅仅表现为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开裂和吊顶脱落等;砖混结构绝大多数抗震性能优良,仅震中区的少数建筑物发生了承重墙墙体开裂情况;土石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最差,地震破坏最为严重,是导致该次地震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建议地震高烈度设防区房屋建筑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RC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抗震性能差的土石木建筑房屋应尽量避免继续建设和使用。结果可供类似地区房屋建设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较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公元前1831年即有地震记述。自宋、元以来(约十二世纪),地方志逐渐盛行,特别是明代以后(公元1368年),地震记载较为普遍与详细,不仅记有强震破坏,而且对远震波及与当地的弱震情况都有所描述,甚至一些抗震经验也有所涉及。 解放后,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抗震设计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各方面人员查阅了各种文史书籍八千余种,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抗震采用的以小震弹性计算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使工程师忽视了对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模式的充分考虑与设计,使得建筑结构的大震安全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破坏-安全"抗震理念,以房屋建筑最重要的抗震安全性能为目标,要求设计人员对结构的预期破坏模式有充分的把握和控制,使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能够形成明确的预期破坏模式并具备一定的耗能能力,从而以经济的代价保证结构其余部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本文结合我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固改造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破坏-安全"抗震理念及其设计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在实现"破坏-安全"抗震理念方面所提出的创新抗震结构体系及其研究成果。希望"破坏-安全"这一抗震理念及其相关技术能够在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抗震设计实践中得到推广,以全面提高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高土石坝震害与抗震措施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建或拟建一大批高土石坝,这些高坝都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做好抗震设计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土石坝常见的几种破坏形式,包括地震永久变形、滑坡失稳、液化、防渗体破坏、次生破坏;针对这些破坏形式,总结了地震高烈度区高土石坝的抗震措施,包括预留超高、坡脚压重、坝顶加固、抗液化措施、防渗体处理等;提出了现阶段高土石坝抗震的计算方法和抗震措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对我国今后的高土石坝抗震稳定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地震灾害预测手段的现状制定抗震防灾计划时,首先必须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到底有多大。地震引起的灾害可分成以下几类:①人身伤亡;②物质破坏;③机能损坏;④经济损失;⑤社会受害。其中预测人身的伤亡是相当困难的。它除受地震震级和物质破坏的影响外,还受个人的避难能力、避难的组织引导、医疗体制的影响。而且,社会的受害情况也因难以评定,尚未见到过系统的研究。下面仅介绍一下美国国内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给川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通过大量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实地调查,并根据现行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从建筑物选址、抗震设计及建筑施工等多个环节,对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探讨破坏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经验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供水管网是城市生命线系统中的薄弱系统,易于遭受地震破坏.通过管网拓扑优化,可以达到经济、合理的抗震设计目的.选用模拟退火算法作为系统抗震优化设计的工具,提出了一种结合单元灵敏度分析进行基于网络功能可靠性分析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沈阳市主干供水管网的抗震可靠性优化设计中,针对三种不同的节点最低可靠度约束条件,给出了不同的优化改造方案.结果显示,采用建议的优化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不但系统可靠度可以大幅度提高,而且系统造价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住宅砌体结构地震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震害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房屋在地震中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农村自建房屋大都缺乏基本抗震措施.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但这些措施实际抗震效果如何,除了极少数通过模型试验验证外,很少得到验证.本文建立了砌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以一幢农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时程反应来再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况.研究表明本文提出数值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破坏过程,发现结构抗震薄弱部位.通过对三种模型对比分析表明圈梁和构造柱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但对局部破坏影响不大,需要在以后抗震设计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民乐-山丹地震民房破坏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地震是双震型地震,重复破坏增大了灾害程度,房屋的抗震性能低也是造成破坏程度大的原因。本对民用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地震诱发民房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历次震害资料表明,路基路面易遭受地震破坏,影响因素众多,分布范围广,导致地质环境变化大,因而准确评价路基路面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态难度大。以太原市区公路路基路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震多发区及高烈度区城市公路路基路面地震破坏典型特征,建立城市公路路基路面震害评价方法,并对比经验易损性曲线和理论易损性曲线计算结果,验证两种方法的差别及适用性,为城市公路路基路面的震害预测提供帮助,并为震前抗震加固和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史华 《地震工程学报》2017,39(6):1024-1028
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是影响复杂网络建筑物强震环境下抗毁能力的关键因素。由于现阶段对建筑物抗震抗毁能力的评定仍存在一定困难,对建筑物震害程度测评只能通过强震之后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进行评估,且评估结果不够精准,因此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考虑到地震中的危险性因素,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参数对强震环境下复杂网络建筑物抗毁性进行测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复杂网络下建筑物的防震抗毁能力进行评估的相对建筑物抗震性能指数,并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确定其抗震能力水平;再进行仿真实验加以测量,并结合震害经验,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出地震作用下地铁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形式与地震反应特征;对地铁地下结构的不同抗震研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情况。针对我国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研究不足,基础资料积累欠缺,抗震设计尚无可靠依据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黄土动力本构模型、黄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抗震分析方法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可靠性的影响,提出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地震破坏机理分析、抗震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1月22日,木里、盐源交界处先后发生Ms3.4、Ms 4.1及Ms3.7级地震,地震造成当地自建房屋破坏,震中区建筑类型主要为土木结构、夯土墙结构及木结构。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震烈度图,分析了建筑物破坏原因,指出土木结构及夯土墙结构是农村自建房屋中抗震最不利建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相对较好。房屋抗震性能不佳是此次地震震害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预测的基础,也是城市地震经济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某中等城市市区六种典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机理,分别采用了相应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市区震害矩阵。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为进一步进行抗震规划和统计震害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文    钱江  王晓燕 《世界地震工程》2021,(2):160-172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竖向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非结构构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电梯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各国对加强电梯抗震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电梯抗震性能逐渐引起重视。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1)回顾了电梯在以往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归纳总结了电梯地震破坏类型。(2)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不足之处。(3)总结了各国关于电梯抗震的设计方法,比较了规范之间的异同。通过梳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提高电梯抗震性能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