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在水稻幼穗分化实际观测中,根据水稻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以及生物学特性和外部特征等方面,总结介绍几种穗始观测方法,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参考。水稻穗始分化期是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过渡时期,是水稻生育最快,吸收水分和养分最多,光合作用最强的时期,也是决定穗子大小和粒数多少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在生产实际中,要科学地,人为地调节好穗始分化期间要有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在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中恰好这个发育期是观测中掌握难度最大的一个发育期。其它发育期观测都是很直观的,而穗始分化则不然,它要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现象和外部特征结合气象条件才能准确的判断出是否发育期的出现。本文根据达县农业气象基本站从1980年到1992年水稻观测期间,在穗始分化观测中结合有关气象条件,总结出的几种穗始分化观测方法,现介绍于后,供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高农业气象观测报表质量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业忠 《广东气象》2008,30(3):64-65
把水稻各发育期观测事项编制成“观测工作历”,对编制和预审农气表-1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提示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 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发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1.7天,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2-4天,返青后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发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发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不同物候模型对作物发育期模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发育期预报在农业气象业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4种作物发育期模型的模拟效果,为中国东北地区作物发育期预报提供参考。基于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大豆的发育期观测数据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估算了4个发育期模型的参数值,并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表明:在参数本地化过程中,高亮之模型和沈国权模型的效果较好,均方根误差平均分别为3.31d和3.72d。在模型验证过程中,沈国权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均方根误差平均为5.22d,因此,相对而言,沈国权模型对作物发育期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水稻物候观测中易出现的错情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审核广西1994—2007年早、晚稻物候观测记录,以及早晚稻物候观测记录年报表,统计出现的各种错情,发现错情主要表现在:发育期观测,产量结构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观测记录簿表填写,以及水稻物候期观测记录错误分析。各种错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熟记《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的规定,没有熟练掌握补充规定和有关技术规定,文章提出了减少和消除错情的技术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水稻物候期观测业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5-2011年的玉米发育期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对玉米发育期动态模型的参数进行本地化,建立了适用于锦州玉米发育期预报的动态模型;并应用2012和2013年的观测数据对预报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玉米发育期预测值与观测值一致性的相关系数R20.89;误差标准差为2.7-3.2 d。说明预测值与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预测准确性满足农业气象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荞麦作物观测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荞麦作物的生长特性、环境要求及荞麦发育期、发育期标准、生长状况测定、产量结构分析、大田生长状况调查等观测内容和技术要求,可供测站在荞麦发育期观测和服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ORYZA(V3)模型在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模拟的适应性,利用2005—2014年海南岛双季稻区4个站点(海口、儋州、乐东、琼海)的逐日气象数据、气象灾害资料、土壤、水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参与验证,本地化不同品种水稻发育期参数;统计双季稻各个发育期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其次数,筛选出各个发育期内出现次数较多的气象灾害。以单独的气象灾害为背景,对各个发育期的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0.9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97%~9.80%;双季稻发育期内出现的气象灾害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高温、台风、干旱;ORYZA(V3)模型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台风、高温、干旱。在台风背景下,仅晚稻开花期的R2为0.90,NRMSE为3.90%,其他发育期的模拟均在误差范围外;在高温背景下,早稻的R2为0.87~0.89,晚稻的R2为0.18~0.61,双季稻的NRMSE为3.49%~5.71%;在干旱背景下,R20.87,NRMSE为3.11%~9.73%。评价结果在模型应用和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粤北地区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连州1953 ~2010年58年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以日平均温度≥30℃且日最高温度≥35℃为指标,分析了粤北地区双季早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高温敏感发育期里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粤北地区58年里共出现高温热害4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的出现次数、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1981—2007年吉林省西部代表台站气象和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根据积温学说和当地玉米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主要生长发育期预报模式。经过资料验证,证明预报效果较好,预报方法可以用于当地玉米发育期预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利用田间试验实测资料,建立了水稻发育进程动态模拟模式。实践表明,在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本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对水稻发育进程的影响,可用来预测水稻发育期,以指导大田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13.
姚益平 《气象》1985,11(8):43-43
1.观测员对作物发育期的观测,不能仅满足于观测其始期、普遍期和末期。各发育期期间的每一个测值,对分析研究生长动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对其它许多问题更细致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价值。观测员从发现观测小区内的植株有进入某一发育期(即使只有1—2株)时,就应该开始观测记载,坚持每天连续观测,直至末期。停测一天,影响了两天发育速度的计算。若能在末期以后加测数次,则更有利于资料的累积,检查员不应算是多测而予以计错情。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作物观测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影响和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对提高小麦产量,减少灾害损失尤为重要。陕西省24个一级农气站中有14站开展小麦观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评定,高度、密度、生长量测定,产量结构分析,农气灾害、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变化对区域气候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丽  李辑  焦敏  王婉昭  李晶  李菲 《气象科技》2015,43(4):744-749
利用东北地区153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地区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事件呈减少趋势,但区域性较为明显;障碍型低温冷害对关键发育期气温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气温每升高1 ℃,东北地区冷害减少35个站次。东北地区关键发育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吉林西部地区障碍型冷害却随之增加,分析了关键发育期气温变率和气候变率,将其解释为局地障碍型冷害增加主要受气候变率增大的影响,逐日气温变率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观测得到的大豆各发育期的间隔日数、单株粒重和产量与气候资料,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相关分析计算得出大豆生长发育速度(两发育期之间的间隔日数)的气候生态模型,以及产量因素、产量等的气候生态模型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发育进程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利用田间试验实例资料,建立了水稻发育进程动态模拟模式。实践表明,在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本模式能够较发地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对水稻发育进程的影响,可用来预测水稻发育期,以指导大田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8.
对水稻观测 11个观测大项中容易理解模糊和容易出错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提示和说明 ,以利于台站观测人员正确理解规范 ,提高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水稻从播种到成熟是由育秧(播种),三叶、分蘖、拔节、抽穗、扬花和灌浆成熟等一系列发育期组成的。各生育期之间互有影响。即前期发育状况是后期发育的基础。所以水稻适期育秧的意义既是培养足够数量健壮的秧苗,又必须兼顾以后各发育期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扬花灌浆期的气象条件。育秧过早了(比如三月中下旬),易遇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玉米分期播种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干物质累积及籽粒干物质累积资料,求出玉米发育期的热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合作用模型,温度、水分对光和作用影响模型和呼吸及物质转运模型;建立温度对玉米发育进程和物质积累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评价发育进程中温度对发育和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对成熟度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价温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