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1991年3月5日一个与3N级光学耀斑伴生的喷泉状爆发日珥。用Hα线观测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共持续约50分钟时间,日珥的最大投影高度15.9万公里,视向速度分布表明,日珥主要以较大的速度向着观测者的运动,最大速度每秒120公里。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4年5月5日土墩日珥D3线的拟合结果,本文分析了该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结果发现,形成活动边缘的物质呈间歇性抛射物质的密度、温度在观测前期有显著变化,湍流速度异常之大,达30Km/s。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较一般,其D3线可用微观湍流3~8Km/s和低温5000~8000K解释。  相似文献   

3.
1990年8月29日在太阳东边缘(E90;S12,NOAA/USAF6241)爆发了一个龙卷日珥,本文对这个龙卷日珥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分析和光谱诊断,结果表明:(1)龙卷日珥有规则地螺旋运动上升,上升到最大高度后,日珥内物质无规则地纷纷下坠,这种螺旋运动可能是带电粒子漂移运动产生的电场与日珥内冻结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2)龙卷日珥形态快速变化,最后呈规则的环状结构;(3)龙卷日珥的形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1年3月7日太阳东北边缘一个拱桥状爆发日珥上升、下降和半径膨胀的运动情况。该日珥的上升阶段和下降的开始阶段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比较迅速,而且基本是线性的变化,但在下降的结束阶段则比较缓慢,也基本是线性的变化。它的下降运动不仅受到重力作用自由下落,而且还受到不均匀的大气阻力,磁场等力的共同作用而下落。而速度,喷射出以后总的在逐渐减弱,上升阶段减弱较快。下降阶段初期有一次跳跃式的变化,先迅速减弱,然后又很快增加,在下降后期速度减弱较慢。日珥到达最大高度的时间比日珥半径膨胀到达最大尺度的时间早4min左右。上升下降速度最大时半径膨胀速度最小,而上升下降速度最小时半径膨胀的速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用"多云模型"光谱方法分析1991年3月5日喷泉状爆发日珥的Hα光谱观测资料,导出了该日珥视向速度的二维分布;通过速度场分析,我们探测到日珥喷射速度和旋转角速度随高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日珥的蓝移速度占绝对优势,速度变化范围为8~110km/s,速度分布不均衡、不对称,日珥中部和底部速度较大、顶部速度较小;日珥南边缘的速度梯度比北边缘的更大;日珥的喷射除表现为上升运动外还显示出向着观测者的、平均速度约为50km/s的视向运动;该日珥的旋转角速度约为7×10-4rad/s,两者随高度的变化显示出相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984年5月5日太阳东边缘土 墩日珥的Hα单色像和D3线被观测到了。D3发射线由两部分组成:主成分和致宽成分。本文利用双层模型方法对该土墩日珥的17条D3发射线成功的进行了计算,给出了D3线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日珥的D3发射线主要由热的多普勒贡和微观湍流致宽所致,其它致宽机制的作用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完全线性化方法处理了一个日珥的光谱资料,得到其物理参数的二维分布。结果表明:在日珥中心,运动温度和中性氢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湍动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而在日珥边缘,运动温度不随高度变化。从中心到边缘,运动温度是增加的。日珥中不存在流体静力学平衡,磁场对日珥支撑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献[1]中工作的继续,本文用解析方法论证了日珥源函数随深度变化与各种速度场结合对谱线轮廓对称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为:(1)常速度场与源函数随深度任意分布结合的谱线为对称轮廓;(2)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线性对称增大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膨胀结合的谱线轮廓为不对称轮廓,且呈双峰结构,紫峰高于红峰;(3)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线性增大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压缩结合的谱线轮廓是不对称的,且呈双峰结构,红峰高于紫峰;(4)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对称减少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膨胀或线性对称压缩结合的谱线为非对称轮廓,原则上也会出现双峰结构,但可能不明显。最后,用数值计算对理论分析结果作了检验。 本文作为文[1]的继续,将用解析方法讨论源函数随深度变化对日珥谱线轮廓对称性的影响。首先讨论速度场为常数源函数随深度任意变化时谱线轮廓的对称性问题,然后讨论速度场自日珥中心对称膨胀或对称压缩与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外边界对称增大或对称下降相结合的模型中,日珥谱线的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个拱桥状爆发日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1年3月7日在太阳东北边缘产生了一个爆发日珥。它产生在没有耀斑、暗条、黑子等其它太阳活动现象的一个相对宁静的日面区域。日珥抛射的最大高度为6.97×104km,最大长度为11.6×104km,从形态的大小来看它属于中等偏小的爆发日珥。抛射的时间过程,上升阶段非常快,而下降阶段则较缓慢,有类似于耀斑爆发的时间过程。日珥爆发后的绝大部分物质基本上在磁场作用下沿磁力线作抛物线运动形成拱桥形状,并保持到消失。日珥下降前后,顶端有少部分物质被抛射脱离日珥主体部分,扩散到行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10.
吴桂平  尹钊 《天文学报》1993,34(4):380-388
集中分析了几个具有螺旋结构的爆发日珥的观测资料,用相同的理论框架,讨论它们内部电流分布的演化特征,以及与活动区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性质;并探讨日珥爆发时的磁能转化机制。结果表明:(i)爆发日珥内部的磁场和电流分布具有无力性质;(ii)利用Kuperus-Raadu日珥模型可以较好地日珥电流和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iii)日珥等离子体的宏观kink不稳定性可能是日珥磁能转化的主要机制。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1981年4月27日发生在太阳西边缘一个黑子群(Boulder编号3049)上空的耀斑环珥的上升运动特征和某些初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该耀斑状环形日珥的运动特征和状态跟它亮度变化关系甚密,亮度极大前环珥不断上升加速,其最大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约为17.5公里/秒和0.023公里/秒~2。亮度极大后为上升减速运动。环珥顶部存在着剧烈的膨胀运动,它最大的横向膨胀速度约10.6公里/秒,膨胀速度随上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膨胀加速和膨胀减速两阶段也以亮度极大附近为分界。 环珥顶部和两腿系有整体的视向运动,两腿系存在着同向的旋转运动,分裂成几块的南腿系按刚体模式作螺旋运动。 对该环珥耀斑跟它对应的黑子活动区的关系也作了简单讨论。(附照片见附图21)  相似文献   

12.
根据 1 984年 5月 5日土墩日珥D3线的拟合结果 ,本文分析了该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结果发现 ,形成活动边缘的物质呈间歇性抛射 ,抛射物质的密度、温度在观测前期有显著变化 ,湍流速度异常之大 ,达 30km/s。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较一般 ,其D3线可用微观湍流 3~ 8km/s和低温 50 0 0~ 80 0 0K解释。  相似文献   

13.
日珥谱线自反变与源函数变化有关,本文利用分层源函数形式探讨了源函数变化形式与日珥谱线自反变的关系,结果发现,谱线发生自反变时,源函数只能向日珥内增加,理论上讲,中心源函数可以是边缘的〉1.0 ̄∞倍。  相似文献   

14.
日珥上升运动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平  许敖敖 《天文学报》1997,38(2):160-166
本文基于观测日珥上升运动与日冕物质抛射(CME)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我们对日珥动力学特征的理解,探讨了在背景场作用下,日珥上升时其上方盔状冕流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分析了1980年8月18日爆发日珥与对应的CME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缓慢上升的日珥只引起盔状冕流缓慢演化;(2)加速上升日珥的加速度和末速度的大小决定形成CME事件的激烈程度;(3)CME事件的能量可能来源于爆发日环释放的磁能.理论分析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日珥谱线自反变与源函数变化有关。本文利用分层源函数形式探讨了源函数变化形式与日珥谱线自反变的关系。结果发现,谱线发生自反变时,源函数只能向日珥内增加,理论上讲,中心源函数可以是边缘的>1.0~∞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维三分量理想磁流体力学模型,研究光球磁对消引起的日珥扰动.日珥下方光球表面的磁对消将磁通量向日珥传输,引起日珥内部磁通量和磁螺度增加.日珥的状态与所积累的磁通量(或磁螺度)有关.数值结果显示,如果日珥磁通的相对增量δF(或相应的磁螺度相对增量δH)较小,日珥只略微上升和膨胀,并不离开光球;而对于较大的δF或δH);日珥将脱离光球,悬浮在低层日冕中,在其下方形成垂直电流片.  相似文献   

17.
日珥振荡现象早在20世纪就被发现,是太阳上较常见的现象之一。由这一现象而发展出的珥震学方法,有助于得到日珥本身所处的磁结构及周围磁场环境的基本信息,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回顾了日珥振荡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过程,综述了日珥振荡的一些基本性质及国内外对日珥振荡及珥震学方法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一领域一些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日珥光谱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在以前的工作中已经详细描述.这篇文章只包括对1958年11月11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1)]和1959年6月2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2)]的分光光度研究结果.1.观测和归算本项研究工作所用的观测资料是作者在苏联科学院克里米亚天文台太阳塔取得的.日珥(1)和(2)的光谱分别用平面光栅摄谱仪和阶梯光栅摄谱仪拍摄.光谱底片的归算工作是印春霖同志在紫金山天文台用МФ—4型自记显微光度计完成的.观测和归算  相似文献   

19.
在排除了由非孤立耀斑所引起的,可能有激波相互作用的事件之后,本指出了耀斑X射线辐射一个特征量与相应的行星际激波渡越速度VT的关系。该关系是由Eselevich于1990年首次获得的,本工作还得到了发生于活动区之外的爆发日珥的尺度与相应的激波的渡越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维三分量理想磁流体力学模型,研究光球磁对消引起的日珥扰动。日珥下方光球的磁对消将磁通量向日珥传输,引起日珥内部磁通梁痛怕荻仍黾印H甄淼淖刺与所积累的通量(或磁螺度)有关。数值结果显示,如果日珥磁通的相对增量F(或相应的磁螺度相对增量H)较小,日珥只略微上升和膨胀,并不离开光球;而对于较大的F(或H),日 将脱离光球,悬浮在低层日冕中,在其下方形成垂直电流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