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引起的相对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对腕足动物群具有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和幅度是引起腕足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有利于腕足动物丰度的增加和分异度的提高,海平面的大幅度快速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是造成腕足动物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乃至彻底死亡的重要原因.吐哈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发育的5个腕足动物群落全部与相对海平面上升期有关.在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期,腕足动物的丰度不断增加,分异度迅速提高;而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期,本区陆源粗碎屑物大量注入,不适合腕足动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聂小妹  雷勇  冯庆来  向宇 《地质论评》2012,58(5):809-815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两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相对长兴晚期而言,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此外,有孔虫与放射虫丰度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水深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水深的变化是上寺剖面放射虫动物群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地球科学》2006,31(2):159-164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很少.对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个体数量和种的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相对丰度、简单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耦合性: 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基本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2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相对长兴晚期而言), 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煤山剖面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性为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中二叠统产丰富的腕足动物群,该动物群具有北方冷水动物和特提斯暖水动物混生的特点,划分为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 组合,称为“哲斯动物群”。在生物古地理分区上,该区为北方生物大区和特提斯生物大区之间的过渡带,称为中蒙生物省。动物群的组成、丰度和分异度等特征在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东西部有明显的差异:盆地西部北山地区海水较浅,腕足动物群丰度高,分异度略低,以个体较大、壳体较厚的冷水分子占优势,共生少量的双壳类和珊瑚;东部杭乌拉地区海水略深,腕足动物群丰度稍低,分异度较高,含有大量的小个体腕足,共生冷水型珊瑚和丰富的海百合类,世界广布分子和暖水分子超过一半。说明该腕足动物群在受纬度和温度控制的同时,也受水体深度的影响,在同一海盆的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该动物群的起源、区域分布特点和共生生物的分析,认为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的哲斯动物群的时限为罗甸期—孤峰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太原东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腕足动物壳体的δ13C、δ18O值研究,揭示了腕足动物δ13C值和Z(相对古盐度)值的关系,δ13C值和Z值作为环境参数与相应腕足动物群落定性解释的生存介质条件相吻合,从而大大提高了腕足动物群落分析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大区域内腕足动物群落生态,对聚煤盆地演化史的分析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群及生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北地台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的全面系统研究,认为全区腕足动物群的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可清楚地分为5个阶段,即田师傅期(C13-C21)、本溪期(C22)、太原期早期(C23)、太原期晚期(P11)和山西期(P1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同期腕足动物群的对比和腕足动物生物古地理分析,确立了华北地台东北部田师傅期腕足动物的生物地理归属,命名为天山-辽吉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同时阐明了研究区内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划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化马地区中泥盆世早期鲁热组腕足标本甚丰,组分中除含一些典型的旧世界域成员外,土著分子较发育,构成独特的Pseudocamarophoria-Uncinulus腕足群落。该群落分异度高,密度大,贝体偏小,且多呈铰合产出,反映原地埋藏的特点;结合附生生物以及所在基底性质等方面分析,该群落处于正常含氧的近岸、浅海静水环境,相当于底栖组合3(Benthic Assemblage 3)的生态位(Boucot,1975)。计算的大冢系数值表明,化马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与我国华南和波兰圣十字山最接近;因此本区中泥盆世早期腕足动物地理区系划分隶属华南区。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化马地区中泥盆世早期鲁热组腕足标本甚丰,组分中除含一些典型的旧世界域成员外,土著分子较发育,构成独特的Pseudocamarophoria-Uncinulus腕足群落。该群落分异度高,密度大,贝体偏小,且多呈铰合产出,反映原地埋藏的特点;结合附生生物以及所在基底性质等方面分析,该群落处于正常含氧的近岸、浅海静水环境,相当于底栖组合3(Ben-thic Assemblage 3)的生态位(Boucot,1975)。计算的大冢系数值表明,化马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与我国华南和波兰圣十字山最接近;因此本区中泥盆世早期腕足动物地理区系划分隶属华南区。  相似文献   

9.
太原西山七里沟晚古生代腕足动物群落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原西山七里沟晚古生代剖面含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共可识别出13个底栖生物群落。个体生态、行为习性、群落结构和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这些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BA3之间。控制腕足动物群落分布和相互取代的最主要因素是相对海平面变化。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群落之间的这种相互更替既有突变的,也有渐变的,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旋回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海水进、退旋回内。根据这些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所显示的水深变化和剖面相序结构,该剖面本溪期至山西期共经历了11次海水进、退旋回,其中以庙沟期海侵规模最大,最大估水深10-20m,毛儿沟下灰岩与庙沟灰岩均为这一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藏北双湖地区发现中侏罗世早期腕足动物13属19种。建立了Aalenian至早Bajocian期Ptyctorhynchia duogecoensis-Tubithyris tibetica和中、晚Bajocian期Cymatorhynchia densecosta-Monsardithyris ventricosa两个腕足动物组合。认为特提斯北支的演化发展及两侧板块活动是控制青藏高原北部古地理的主要因素,并决定了腕足动物群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此期该区腕足动物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似乎是群落演替过程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在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诸多因素中,底质性质及其稳定性最为重要,其次是食物供应、海水盐度和水动力强度等。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海水深度,与海平面的变化直接相关。而造成这一时期腕足动物群落横向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海水深度外,陆源碎屑供应量、海水循环性以及含盐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区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和BA2之间,缺乏BA3-BA5较深水群落(BA-Benthic Assemblage,底栖组合),说明此期该区早石炭世早期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受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制约,本区早石炭世早期BA2生态域的主要分布范围局限于东部的景泰一带,向西水体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12.
未来江苏中部沿海相对海面变化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海面变化是由全球绝对海面变化和区域性地面和海面因素共同控制。通过对江苏沿海近几十年来的潮位记录的分析,得出江苏沿海近期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在此基础上根据近期绝对海面的变化速率计算出局地因素对江苏沿海相对海面变化的贡献量。在假设未来局地因素影响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与IPCC对未来100年绝对海面的变化趋势 进行叠加,预测了江苏沿海未来相对海面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江苏中部沿海海面在2000-2100年的100年间将上升15~152 cm,较IPCC对同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结果大的多。最后就区域性海面气压对相对海面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变化成因及其盆地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成果可概括为10个方面,但应将海平面与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升降与振荡、波动,全球与相对、高频、复合海平面、T-R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等的概念理清,限制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利用沉积记录来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对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盆地的影响注意甚少。建议关注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盆地充填物的作用,对沉积型矿床的控制和对大陆边缘地壳变形的反弹作用过程的研究及定量模拟是一个重要方向,它可能为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提供一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尚不能精确确定海平面变化,对记录海平面变化的沉积体或层序物质组成及结构特点的研究尚显薄弱。在分析层序不对称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基础,提出层序不对称系数S0,认为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对浅水沉积区影响显著,其结果必然造成层序S0的增加;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对沉水沉积区影响不大,层序S0较为恒定。对进行详细研究中扬子区S0分布特点,运用S0曲线计算了中扬子区海平面变化特点,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认为可以用S0判断水体相对深浅,分析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奥陶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志明  陈建强 《地球科学》1997,22(5):471-478
有关奥陶纪层序地层研究,在湘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通过对11个剖面详细的野外露头层序界面的辨认,追索以及对亚层序的划分和堆形式的识别,将奥陶第初步划分为两个中层序或二级层序,11个正层序或三级层序,根据层序所确定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可与北美、澳大利亚、华北等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传桃  夷晓伟  李梦  李超 《沉积学报》2011,29(4):752-760
安多东巧地区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相碎屑及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其中的特征沉积是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珊瑚,其中,层孔虫又可以分为筒状、块状和枝状3种宏观形态。在对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学分析基础上,根据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3个造礁群落,分别是Milleporidium—Cladocorops...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蓄民 《地质科学》1983,(4):402-408
本文所述长江河口地区,指河口附近的陆上部分,包括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东部的滨海平原及西南部的冲积一湖积平原。全区除局部见有一些基岩山体以外,绝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区。整个第四系岩相层序比较复杂,反映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更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为例,对地质历史时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估算,得到了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通过对比分析,INPEFA方法得出的曲线更能代表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区K系列沉积时期,海平面总体是上升的,但上升的速率在不同的位置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四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的上升速率要稍高于与其相邻的同级别高位体系域(HST)的速率。海平面主要以交替的快速上升(海侵)和缓慢上升(海退)为特点。Fischer方法得出的曲线在本地区不直接反映相对海平面(可容纳空间)变化,但可以指示富砂层段的位置。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可以利用地层的层序结构、分形特性以及离散的地层年龄等数据,依据贝叶斯-拉普拉斯(Bayes-Laplace)原理构建数据驱动的迭代模型,进而从粗略到精细,实现相对海平面在时间域的高精度刻画,为小尺度古环境研究和精细油藏描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塔里木河下游9个断面40眼地下水位观测井和8个植物样地野外采集的数据,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对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位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位对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塔里木河下游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并且表现为由上游段至下游段逐渐加深这样一个明显的递减变化。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Shannon Weiner指数和Simpon指数分别变化在1.93~0.53之间和0.82~0.35之间;随着由上游段至下游段地下水位埋深的加大,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明显降低的态势。反映了干旱区水分胁迫对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五峰期海平面变化、沉积特征、生态特征和沉积速率等的分析,认为五峰组页岩段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属深海沉积。首次提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并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并识别出三种等深岩相类型,即砂质等深岩相、泥质等深岩相和生物局等深岩相,它们均呈巨型条带状分布于中上扬子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