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9,(4):6-6
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经研究确定,两种夏威夷深海珊瑚比之前记录的珊瑚年龄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黑角珊瑚科Antipathidae纵列角珊瑚属Stichopathes的已知种做了系统的检索表,并报道我国11个种,其中,鞭纵列角珊瑚Sti.flagellum,线纵列角珊瑚Sti.filiformis,少刺纵列角珊瑚Sti.bournei,囊状纵列角珊瑚Sti.saccula,轮刺纵列角珊瑚Sti.desbonni,斯里兰卡纵列角珊瑚Sti.ceylomensis,扭曲纵列角珊瑚Sti.contorta,半光滑纵列角珊瑚Sti.semiglabra,深海纵列角珊瑚Sti.abyssicola等9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8,(11):8-8
科学家在南极附近海域水面下2000米处发现7274种新物种,包括珊瑚、海星、海绵、虾、蟹。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首席科学家尼克·巴克斯说:“对于深海,我们仍知之甚少。在水下发现如此多的珊瑚,以及如此庞大的生物群落,是一件让人非常振奋的事。”  相似文献   

4.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八放珊瑚广泛分布在近岸浅海到深海,以及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等高纬度海区,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八放珊瑚呈现不断衰退趋势,忽视海洋生态系统原生物种自然禀赋的现象明显,尤其是八放珊瑚可供头足类产卵附着的生态功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综合梳理了八放珊瑚的结构和分类、繁殖特性和生殖方式、影响生态因子和退化原因等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保护和修复八放珊瑚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浩瀚的海洋披着层层神秘的面纱,其中深海更是一个深奥神奇的世界,期待着人们及早去探察、揭示和开发。海洋中的珊瑚分布很广,从沿岸到大洋深处都有生长栖息。因此,珊瑚在海洋底栖生物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然而,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原来生长在浅海中  相似文献   

7.
<正>海洋中珊瑚众多且种类繁杂,其中深海红珊瑚质地坚硬、形态多姿且色彩鲜艳,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类被誉为有机宝石——红珊瑚,历来深受皇室贵族与社会名流们的青睐,在一些信教国家或地区还赋于特殊的宗教意义。红珊瑚资源珍稀,生长非常缓慢,正规捕捞也非易事,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与装饰价值,可见其珍贵。近几十年来,其价格节节攀升,目前,如以品相较好与最好而言,已是黄金售价的20~50倍,被誉谓"深海红金"。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早在2007年在台湾台东海域就侦破一个非法捕捞红珊瑚的案件。据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在海洋的最深处没有阳光,不可能有生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深海观察手段的提高,科学家却发现“生命禁区”有生命,在几千米深的海洋底部寻找到了“第三大生命系统”。美国科学家乘“阿基米德”号潜艇,在离美国奥列根海岸160千米的海域水下3000多米处,发现了一个热泉,喷涌出来的水流温度高达380℃,在如此高温的热泉周围,奇迹般地生活着大量微生物、海绵、珊瑚、乌贼、螃蟹和鱼类,生命奇特而  相似文献   

9.
莫知 《海洋世界》2006,(10):40-41
在大西洋深处被人们称为“午夜地带”的深海区,阳光无法到达,海水幽深恐怖。那里栖息着神秘、长相怪异的深海动物。并且,深海的水温接近于零度,动物个体之间相距甚远。通常,科学家们只对生活在海面下1.6千米以内的物种比较了解,而对深海的瑰丽世界知之甚少。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在深海里,各种各样的鱼漫无目的地游来游去,以那些从浅海下沉的有机物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10.
深海的麻烦     
深海正在遭受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并且情况趋于恶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海早已宁静不再.几百年来,深海基本上是人类用来倾废的场所.而如今,科学家研究发现,深海面临的最大威胁将来自气候变化,并且这种威胁的难以预知和不可操控性,给未来深海的健康状态蒙上了一层阴影.科学家们正不断呼吁加强深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和...  相似文献   

11.
刘静  肖永双 《海洋与湖沼》2021,52(2):498-507
印太交汇区不仅是热带物理海洋海气能量汇聚中心、地质板块活跃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而且也是用于开展地球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研究的理想靶区,因此一直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印太交汇区的珊瑚礁三角区孕育了全球76%的造礁珊瑚、75%的红树林、50%的珊瑚礁鱼类和45%的海草物种数。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印度-太平洋海域中珊瑚礁群落的组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去,生物学家们围绕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格局与演化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生物地理学假说模型,如中心物种形成模型、汇聚中心模型、重叠中心模型和华莱氏线假说等,这些假说在一些珊瑚礁鱼类类群得到验证。但是,相对于印太交汇区的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研究,深海的鱼类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仍缺乏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和系统研究。目前对于印太交汇区深海与浅海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以及深浅海生物之间的源汇关系认知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梳理了过去国内外学者在印太交汇区鱼类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该地区浅海热带珊瑚礁和深海鱼类多样性格局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在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以期为探讨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及证实/证伪各种生物地理学假说提出科学论据,并为战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珊瑚哀歌     
方舟 《海洋世界》2012,(8):58-59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深海火山 1977年,美国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岛以东进行了一次探险活动,他们在2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深海火山口,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一座深海火山,在此之前,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在地壳下面几十千米深处是呈液态状的岩浆,岩浆的流动致使地球构造板块破裂并造成板  相似文献   

14.
莫知 《海洋世界》2012,(6):30-33
海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空间,从滨海岸滩到深海大洋,每一处都会是某一类型生物赖以生存的天地。在不起眼的海滩礁石丛中,有样貌不甚讨喜的各种海洋节肢动物;在浅海能够透射阳光的美丽珊瑚群中,有欢快游戏觅食的小丑鱼家族;在冰冷刺骨的极地大洋海域,有无法计数的磷虾集群;而在水温高达三四百摄氏度的海底热液喷口附近,  相似文献   

15.
筒星珊瑚属(Tubastraea)在分类上属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木珊瑚科(Dendrophyllidae)。本属动物从白垩纪中期出现以来,一直都有生长。今天生活着的筒星珊瑚已知有5个种,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广大海域。 自Lesson(1834)建立筒星珊瑚属以来,科学家们对该属动物已有不少报导。但是,由于其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在筒星珊瑚属种的描述上往往产生很大差异,并且时常有合有分,情形较为混乱。因此,寻求新的方法,以反映种类之间的内在异同,从而纠正只凭直观的形态分类所产生的混乱情形,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1977年科学家们在东太平洋拉帕戈斯裂谷发现了深海热液喷口,揭示了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一个新的生命世界。围绕喷口的热液环境不同于一般深海环境,具有异常的化学特征:高温、高压且硫化物含量丰富,因此,接近热液的生物,  相似文献   

17.
走去4000米深海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海域,一直是大自然探险家们实现海底旅游探险的朦胧世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深海探险时代已经到来,富有冒险和猎奇心理的探险者可以大显身手了。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0,(1):6-6
海水酸化的恶果再添一项——噪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海水酸化也愈发严重,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珊瑚死亡、藻类疯长、鱼类耳骨形状异常。一项研究表明,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还可能导致深海声环境的改变,使一些依靠声音来测量水深的动物因为周围太吵而无法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张均龙  徐奎栋 《海洋科学》2022,46(5):143-153
海山是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汇聚区, 且以其高富钴结壳资源和高渔业资源成为深海探测研究热点。海山生态系统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海山及其冷水珊瑚被认为是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海山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过度开发可能对海洋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影响, 法律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保护海山生物多样性面临很多挑战。本研究对海山生物多样性近10年(2001—2020年)的国际研究计划以及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探讨了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研究热点, 为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管理及相关国际合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珊瑚藻科都是海生藻类,其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外形犹如动物珊瑚,分枝或不分枝,还有些呈片状或块状。紧贴在基质上,故有珊瑚藻之称。珊瑚藻科通常分两个亚科:藻体的直立部分分节,即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接连相间的,属于有节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藻体不分节而全面钙化,紧贴生长在基质上,有的种类其藻体表面并具各式各样甚至是分枝状的突起的,属于无节珊瑚藻亚科(Melo besioideae)。 由于珊瑚藻类的藻体内含有大量的钙质,同其他的红藻相比较,在进行其形态研究和种类鉴定的工作中就必然会遇到一些额外的困难,需要多作些处理,也即是说,首先需要用各种含酸的去钙剂溶解掉其藻体内的钙质,而后才能进行组织观察或切片,并作出比较正确的种类鉴定。正由于存在着这些困难,早期的藻类学家多偏于根据珊瑚藻的外部形态特征来鉴定其种类。这当然是很不够的,以致造成了珊瑚藻类在分类学研究上的混乱现象。 藻类研究工作者们过去对我国的珊瑚藻类还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我们更加感到这项研究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在一些海区,例如山东黄县一带所产的药用海浮石竟全都是块状珊瑚藻类。另外,根据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志赴我国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调查,带回来的丰富资料完全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推断,在我国南海诸岛珊瑚礁的造礁过程中除了动物珊瑚外,还有一些珊瑚藻,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类确实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一一在一些珊瑚环礁迎浪一面的礁缘上,这些珊瑚藻繁生特盛,形成了所谓“藻脊”(algal-ridge)。这同Taylor在马绍尔群岛以及 Womersley和Bailey在所罗门群岛所发现并描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所用的材料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采获的珊瑚藻标本所鉴定的一部分种类。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有关的研究结果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