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注水井理论模型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充分考虑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利用两区MIM(Mobile-Immobile)对流扩散模型来描述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过程,同时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混合效应,建立一种描述注入井附近含水层溶质径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Laplace变换、Stehfest数值逆变换得到了该动力学模型的半解析解。然后改变表皮区的有效孔隙度和径向弥散度以及井筒的半径,来分析固定观测点的溶质穿透曲线和溶质浓度分布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井筒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穿透曲线、溶质径向运移过程和影响区域均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井筒混合效应时,井筒半径越大,井筒效应越明显。而表皮区域有效孔隙度越大,溶质的迁移扩展速率越小;径向弥散度越大,观测点的溶质浓度曲线越陡峭,表明该点的溶质浓度变化速率较快,且能更早达到稳定值。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注水井中的溶质径向弥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将描述半无限域上的一维稳定渗流二维水动力弥散条件下的溶质浓度在空间上变化规律的近似解析解进行适当变换 ,推导出可用于分析相应条件下的室内砂槽弥散试验数据 ,同时估计多孔介质纵向与横向弥散度aL 和aT 的计算公式。最后 ,利用算例说明了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3.
设α<0,0<β≤1, 则下面奇异边值问题x″+p(t)xα+q(t)(x′)β=0, 0<t<1x(0)=0, x′(1)=γ>0有C1[0,1]正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αp(s)∈L[0,1],q(s)∈L[0,1] .  相似文献   

4.
含脉冲的线性微分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脉冲微分不等式和分析方法,获得含脉冲的线性微分系统{(dx/dt)=A(t)x, t≠τkΔx=Bkx, t=τk的稳定, 渐近稳定和指数稳定的一些判据,将常微分线性系统的一些常见结果推广到含脉冲情形.  相似文献   

5.
岩溶洼地在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岩溶地下水为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研究岩溶洼地内涝条件下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迁移及响应规律可为峰丛洼地区岩溶地下水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相似原理构建了岩溶洼地-裂隙系统物理模型,采用对流-弥散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对溶质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级次裂隙和内涝蓄水量大小对溶质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裂隙作为优先水流通道,对溶质迁移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小裂隙对溶质迁移起暂时储存和缓慢释放的调蓄作用,其溶质迁移的叠加过程使总出口溶质迁移的"拖尾"效应更加明显;随着内涝蓄水量的增加,稀释作用增强,导致溶质峰值质量浓度降低、溶质质量浓度回归至本底值的时间延长、延缓释放溶质的质量增加。该物理模型是对复杂岩溶洼地系统内污染物迁移研究的一种新探索,其模拟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对洼地内涝条件下面源污染物在岩溶水系统中迁移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提供二阶奇异边值问题:x″+f(t,x,x′)=0,0<f<1,x(0)=x′(1)=0正解的一些不存在结果.  相似文献   

7.
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重要的可饮用水来源, 由于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 采用数值模型分析和评价含水层中地下水环境极具挑战性。采用变饱和度流动方程描述含水层基质中的饱和-非饱和流动, 采用管道流方程描述岩溶管道中的层流及紊流流动, 基于流动解采用对流弥散方程分别描述基质与管道中的溶质迁移过程。根据相关实验数据以及MODFLOW-CFP程序的模拟结果对流动模拟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并基于此开展了岩溶管道以及非饱和参数对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影响的模拟。结果显示, 数值模型能很好地重现含水层中饱和区与非饱和区以及岩溶管道的地下水动态, 岩溶管道对含水层的渗流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管道中快速流动的特性使得周围的水向其中汇集, 影响了局部流动场, 进而使得泄露的污染物质随水流进入管道, 快速向管道出口处(泉点)迁移, 突破曲线显示管道出口处的污染物浓度响应速度远快于基质中对应的位置, 非饱和参数对管道中污染物浓度的响应速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完善了岩溶含水层中非饱和区地下水流动、污染物运移以及基质-管道流动与溶质运移耦合模拟等方面的工作, 加深了对岩溶含水层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的认识, 对岩溶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Through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types and carbon emission items, 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anjing City, China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by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otal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 of Nanjing increased from 1.22928 x 107 t in 2000 to 3.06939 x 107 t in 2009, 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accounted for 93% of the total. 2) The average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Nanjing in 2009 was 46.63 t/ha, in whic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was the highest(200.52 t/ha),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3) The average carbon source intensity in Nanjing was 16 times of the average carbon sink intensity(2.83 t/ha) in 2009, indicating that Nanjing was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carbon deficit and huge carbon cycle pressure. 4) Land use area per unit GDP was an inhibitory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other factors were all contributing factors. 5) Carbon emission effect evaluat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land use activities to formulate low-carbon land us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
径向示踪试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获取含水层弥散参数的试验方法,但传统径向示踪试验很少考虑抽水井附近的表皮效应(由于钻井施工工艺所导致抽水井附近一定区域水力性质发生变化).建立了考虑表皮效应的单井注入示踪试验模型,并利用Lapalce变换以及数值逆变换获得了该模型的半解析解.系统分析了表皮区域水力性质对示踪试验穿透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区域的弥散度越大,穿透曲线早期的浓度越高,且峰值越高;表皮孔隙度越大,穿透曲线早期浓度越低,后期浓度越高;此外,散度差异也会导致浓度分布曲线在表皮区域与含水层界面处发生突变.总之,表皮效应对径向溶质迁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必要将表皮效应考虑到径向示踪试验中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焦作地区天然水对碳酸盐岩溶蚀能力及携出溶质的量.计算碳酸盐岩在天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并与邻区及世界各地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河水从上游到下游,泉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矿物的饱和指数均逐渐升高,说明溶蚀能力逐渐减弱;钻孔水和润穴水,矿物的饱和指数均很低,说明仍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碳酸盐岩的溶蚀速度,高于晋北而低于鲁中.相当于法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并符合世界各地溶蚀量与温度-降雨量关系曲线.说明岩溶发育受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火山地区重力场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火山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与地面三维位移场变化的表达公式,讨论了火山活动引起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火山活动的特点,采用张开型矩形位错理论模型对火山活动过程引起的地面重力场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一些火山地区观测到的重力变化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根据辽河油田已有地层、构造资料,研究了杜84块构造格架、主要断裂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应力场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用3D-σ软件进行了构造应力场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其结果表明,杜84块油层受构造应力状态为最大和中间主应力近水平,最小主应力垂直。在此应力场作用下,区内断层运动方式为正断兼水平扭动。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沿断层带均发生压应力和剪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有利于断层发生扭张性运动。位移分析表明,有明显的呈阶梯状组合的正断位移。据破坏率分析,在现有应力场作用下,油层所在岩体局部会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福建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波形记录,通过一维离散小波变换(DWT)及4层小波包变换(WPT)对信号进行分解,提取出用于识别的4种波形小波特征:小波能量比特征、小波包能量比特征、小波包香农熵特征及小波包对数能量熵,此外还提取出P/S震相振幅比;采用BP神经网络对4种小波特征及分别加入P/S震相振幅比的组合特征进行识别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单小波判据小波能量比特征识别效果好;双判据组合P/S震相振幅比和小波包对数能量熵的组合识别效果最好,可考虑作为实际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在线自动识别系统的识别判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在建设与研究过程中关键技术取得的突破:顾及重力稀疏、地形影响、精密重力归算、与国家高程基准融合等技术难题,建立超大区域省级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计算处理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超大区域省级高精度、动态、三维测绘基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建立覆盖内蒙古自治区的、与国家测绘基准相一致的、高精度的、动态的连续运行卫星空间定位基准;基于 CORS 和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构建自主的现代测绘基准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测绘基准的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地壳对海洋潮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胶东地区是山东省金矿集中区,焦家成矿带为胶东地区7条金矿化带之一。赋存于该带的莱州市马塘金矿区-990 m标高以浅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40 t。通过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的探讨,指出了马塘金矿深部-990 m标高以深的找矿远景,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methodofautomaticallygeneratinggeneralizedcurvilinearmeshesisaneffectivetoolforobtainingnumericalsolutionsof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sinaregionwitharbitraryboundaries.Thegrids,calledadaptivemesh ,canbeadaptedtotheshapeoftheboundaryortothespatialdis tributionofthesimulatedfield .Insteadofthetraditionalequidistantgrids,automaticallyproducedcurvilineargrids,whichcanbeadaptedtotheequationsolutions’featuresandtotheirregularshapeofthelateralboundary,areused .Thenumericalcalcul…  相似文献   

18.
积雪和植被的覆盖范围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平衡、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们的光谱曲线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难以获取精确的覆盖度产品。针对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算法在积雪和植被覆盖度反演中噪声和光谱变异带来的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扰动模型的积雪和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并选用了3个不同的区域(单独的积雪覆盖区、单独的植被覆盖区、积雪和植被混合的覆盖区)来验证所提出框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方法单独反演积雪覆盖度的均方根误差为0.172,单独植被覆盖度反演均方根误差为0.223,积雪和植被覆盖度混合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85和0.249,3种方案均有较高的精度;② 对影像与端元组进行归一化后,降低了光谱异质性,在此方法下的扰动混合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弱MODIS影像光谱变化和噪声带来的误差;③ 针对MODIS影像,该框架获取的积雪覆盖度相对于植被覆盖度具有更高的精度。今后将进一步发展类似的积雪覆盖度与雪粒径协同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用Apple-Ⅱ微型计算机对十二张中国天气图传真样张一维图象特性进行统计的模型、方法和结果分析。这是我国气象部门首次对天气图传真样张进行的统计。统计所得数据可供研制适合我国气象部门使用的数字传真机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讨地学现象三维空间模拟的方法。将地学现象所在的三维空间以规则六面体格网形式离散为一个个相互连接的格网单元,运用相应地学模型计算规则六面体各顶点的属性值,再用MC方法追踪形成等值面,以此来表示地学现象的三维空间状态。以点源烟气扩散中烟气的三维浓度模拟为例,验证了这一空间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和直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