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了解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锌胁迫下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菖蒲(Acorus calamus)的生长生理特性,在塑料桶中,进行了凤眼莲的水培实验,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进行了菖蒲栽种实验;在塑料桶和人工湿地中,分别注入由3种不同粒径(15 nm、50 nm和90 nm)纳米氧化锌配制的悬浊液,测定纳米氧化锌胁迫下凤眼莲的茎叶、根和菖蒲的叶、茎、根的含水率,及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初步探讨了纳米氧化锌的粒径对凤眼莲和菖蒲生长生理特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锌胁迫下,凤眼莲的茎叶、根和菖蒲的叶、茎、根的含水率变化较小;两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小,且纳米氧化锌粒径越小,其减小幅度越大;纳米氧化锌粒径越小,两种植物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幅度越大;在注入纳米氧化锌悬浊液培养初期,两种植物叶片的丙二醛含量都增大,且加入的纳米氧化锌的粒径越小,丙二醛含量的增幅越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凤眼莲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大,而菖蒲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减小,菖蒲对纳米氧化锌的耐受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以Ti(OC4H9)4和SnCl4.5H2O为原料,乙醇为溶剂,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四氟硼酸咪唑盐([Bmim][BF4])为表面活性剂,12%的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形态的掺杂锡的二氧化钛。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同步热分析仪(TG-DS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比表面积孔隙度分析仪(BET)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表征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光学性能、比表面积。Sn掺杂后各样品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强。与未掺杂TiO2的吸收带边相比,Sn掺杂TiO2的吸收带边分别红移了约35 nm,从而提高了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为了评估产品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掺杂锡的纳米二氧化钛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2 mL离子液体中合成掺杂锡为7%的纳米二氧化钛对甲基橙的光降解具有最好的催化作用。光照90 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就达到了97%以上,大幅度提高了TiO2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这是因为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也明显降低了TiO2的禁带宽度。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掺杂不同含量钒和铁的FSM(Folded-sheet mesoporous materials)-16分子筛,采用X粉末衍射仪(Powder X-ray Diffractometer,XRD)、红外光谱仪(Infrared Spectrometer,IR)研究了V-FSM-16和Fe-FSM-16分子筛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并考查了掺杂不同量金属的FSM-16分子筛对苯氧化成苯酚催化性能的影响,探求掺杂合适金属及合适量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掺杂金属钒与载体物质的量比为0.077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NH4VO3为原料,在盐酸水溶液中采用水热法制备V2O5.3H2O纳米棒。利用X-ray diffraction (XRD)、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失重分析(TGA)表征手段,研究了V2O5.3H2O纳米棒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卤水为原料,经浓缩后用水热法直接合成球形纳米硅酸镁锂,此方法充分利用了盐湖资源,无需镁锂分离。同时对样品进行了X-ray、TEM表征、计算了比表面积和粒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水矾石纳米带和氧化铜纳米片。研究发现母液pH值决定产物的形貌,详细探讨了产物的生成机理。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郭凡  刘志启  陈笑影  李丽娟  李娜 《盐湖研究》2019,27(4):18-22, 99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镁镍铝水滑石(MgNiAl-LDH),研究了不同尿素和水热温度对合成MgNiAl-LDH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MgNiAl-LDH进行了表征。将制得的MgNiAl-LDH添加至聚丙烯中(PP)中,制备MgNiAl-LDH/PP复合材料,通过加速老化及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MgNiAl-LDH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g~(2+)∶Ni~(2+)∶Al~(3+)为2∶1∶1,反应温度为100℃、尿素用量为二价金属阳离子(Mg~(2+)+Ni~(2+))摩尔浓度的2.5倍时,合成结晶良好的MgNiAl-LDH。复合材料耐老化实验结果表明,当MgNiAl-LDH的填充量为6 wt%时,经加速老化后,MgNiAl-LDH/P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抗老化性能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棕榈酸为基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棕榈酸(PA)为主原料,制备了一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相变材料(CPCM)。在研究了加水量、溶剂量、pH值、温度以及PA的百分含量对材料制备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条件的优化。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为纳米级颗粒的聚集体,具有良好的储热能力和循环热稳定性,有望用于太阳能利用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以2012年4月初与5月初所采集的广州市自来水管网水样为样本,通过实验手段分析广州市市政供水中的水源、管网水等供水水质情况,对饮用水中卤乙酸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总卤乙酸范围在5.91~45.75μg·L~(-1),符合美国EPA环保署对总卤乙酸含量的控制标准,其中二氯乙酸浓度范围为0.88~16.69μg·L~(-1),三氯乙酸浓度范围为3.72~27.00μg·L~(-1),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其含量的限制。对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进行毒性检测中,测出这4种物质的细菌半致死效应浓度分别为184.07μg·L~(-1)、193.57μg·L~(-1)、13.47 mg·L~(-1)、15.00 mg·L~(-1)。以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为代表物质,用Fenton试剂氧化法降解模拟水样,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降解后的卤乙酸浓度,考察了Fenton试剂用量、p H值、模拟水样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卤乙酸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μg·L~(-1)的100 m L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模拟水样中投加0.4 mmol·L~(-1)H2O2溶液及0.04 mmol·L~(-1)Fe2+溶液,反应时间为20 min,初始pH值为3.6,为Fenton试剂氧化法降解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最佳条件,降解率分别为69.28%和71.4%。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合成锂皂石,以LiCl-MgCl2-Na2SiO3-H2O为主要反应体系,加入NaOH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通过加入Al2(SO4)3.18H2O而引入Al3+进行掺杂改性,合成了系列锂皂石。对所得产物进行XRD检测,探测了产物的结晶化度和结构组成。通过分光光度计和流变仪测定了产物的透光性及粘度性能,结果发现反应体系pH值的变化可引起锂皂石产品水分散体系的透明度;控制一定的Al3+加入量,可得到具有较高粘度的锂皂石产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法自制了铁掺杂的锐钛矿型铁二氧化钛光催化剂Fe-TiO2。通过分析对硝基苯胺溶液的初始浓度、二氧化钛掺铁量、TiO2用量和溶液的pH值对光催化速率的影响,研究了Fe-TiO2光催化对硝基苯胺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对硝基苯胺的初始浓度为25mg/L,Fe-TiO2掺铁量为0.2%(摩尔分数),TiO2用量为0.1g/L,溶液pH=6,室温下可见光照反应10h,对硝基苯胺的降解率D和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达到最大。光催化反应符合L-H动力学规律,对硝基苯胺的降解过程为拟一级反应,k为0.0314h^-1。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以纳米二氧化钛(TiO2)作为吸附剂填充微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试Cu^2+,Cd^2+,Pb^2+和Ni^2+离子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pH值、洗脱液浓度、样品流速、体积和外源干扰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8~10范围内待测离子可被TiO2定量吸附,2.0molL^-1HNO3可将吸附在微柱上的待测物完全洗脱,优化条件下本方法对溶液中Cu^2+,Cd^2+,Ph^2+和M^2+离子检出限分别为:0.02,0.01,0.01,0.02μ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n=7),富集系数50倍.对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0)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一致,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优点,可满足河口水体与沉积物样品中痕量金属元素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发育的石英闪长岩在地球化学上具有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特点。它们以较高的硅(Si O2一般大于56%,较高的铝(Al2O3一般大于14%),富钠(Na2O通常大于4%),低K2O/Na2O比(分子数)(通常小于0.4)。它们还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过渡元素(如Cr、Ni)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i)为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图谱显示轻稀土富集型,并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锆石U-Pb SHRIMP的测年,结合野外地质和前寒武纪消减带花岗岩演化特征,推断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2435±12Ma。表明该区古元古代存在真正意义的板块构造,俯冲作用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海鸟活动对北极新奥尔松苔原—大气CO2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高纬度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海鸟活动区,海鸟粪为苔原土壤带来了丰富的养分,影响了苔原碳循环过程,但目前还未见有文献报道海鸟活动对北极苔原CO2通量的影响。2009年夏笔者采用密闭箱法对北极新奥尔松地区(Ny-?lesund)鸟类保护区和非鸟类活动区苔原的CO2夏季通量和日通量进行了对比监测,探讨了海鸟活动对苔原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鸟类密集区(HB)、鸟类活动较少区(MB)和基本无海鸟活动的边缘区(LB)CO2净通量(NEE)平均分别为(-107.6±19.2)、(21.7±9.7)和(67.5±12.4)mg/(m2.h);光合速率平均分别为(-243.6±25.5)、(-105.5±7.6)和(-45.6±12.0) mg/(m2.h )。HB区NEE和光合速率显著高于MB和LB 区,表明鸟类活动显著增加了苔原生态系统NEE和光合速率;而呼吸速率平均分别为(136.0±16.5)、(127.2±15.6)和(113.0±6.8)mg/(m2.h),且差异不明显,表明海鸟活动对呼吸速率影响较小。非鸟类活动区苔原(海边苔原和煤矿区苔原)在夏季整体上表现为CO2排放源,平均NEE分别为(6.91±4.8)和(17.5±41.6)mg/(m2.h)。综合分析表明:NEE和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综合三类不同苔原区域23个观测点CO2通量的结果表明:海鸟活动及其粪便增加了苔原土壤养分,从而促进了苔原植被发育,显著增强了北极高纬度地区苔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12种基础模型、BP(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基于固沙灌木株高和冠长率的冠幅预测模型,同时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拟合结果与基础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灌木种类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不同,且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模型优于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最优拟合为M2(Quadratic Model)模型;(2)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的最优模型分别为M2、M7(Gompertz),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最优模型为M2,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较优模型分别为M2、M7。总体来说,基础模型M2和M7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灌木冠幅值;(3)基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核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冠幅预测模型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6.
瓦窑沟剖面记录的早中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东亚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域内分布着大量河湖相沉积地层,忠实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状况。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河湖相沉积地层为主的瓦窑沟剖面(WYG),在光释光(OSL)和14C(AMS 14C)测年基础上,对粒度、色度和有机质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反演得出毛乌素沙地早中全新世气候经历了3个阶段:约9.8 ka BP前气候干冷,广泛沉积沙层;9.8—9.6 ka BP气候逐渐回暖,为气候干冷转为暖湿的过渡期;9.6—5.2 ka BP气候相对暖湿,发育砂质泥炭层。推测计算得出,剖面地层沉积速率沙层>过渡层>砂质泥炭层,且各地层均存在次一级旋回,曲线旋回周期砂质泥炭层(480 a)>沙层(150 a)>过渡层(130 a),指示砂质泥炭层沉积速率最慢、形成时期气候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与东亚季风区域古气候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是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全球性响应。  相似文献   

17.
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固沙植物群落草本层的优势植物类群,由于风沙活动剧烈,风蚀和沙埋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存的关键选择动力因素。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一年生草本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和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0(对照)、1、2、3、5、10、15 cm深度沙埋试验,探寻沙埋对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0—1 cm埋深出苗率最高,狗尾草最大出苗深度为10 cm,虎尾草和雾冰藜为5 cm,白茎盐生草为3 cm;(2)不同沙埋深度下,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株高和总生物量)和繁殖(种子数量和百粒重)高值区位于2—3 cm埋深,3 cm往下虎尾草和雾冰藜存活率显著下降,而狗尾草仍保持较高存活率;(3)不同沙埋深度下,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2—3 cm埋深达到最高,丙二醛(MDA)含量高值主要位于3—5 cm埋深,叶绿素含量在1—2 cm埋深最高,2 cm往下开始降低;(4)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存活与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二者对保持植物叶片水分平衡和保证光合作用、维持植物正常生长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研究可为荒漠绿洲过渡带一年生草本植物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甘肃省清水县汤峪河径流小区2015—2017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坡面次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土壤入渗量与降雨强度呈二次函数关系,存在入渗量达到最大值的临界降雨强度。入渗速率与降雨历时可以用幂函数关系表达,符合考斯恰可夫入渗模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条件下的产流率在0.003 3~0.003 6 mm·min-1之间,相对裸地的减流率为54%~58%。产流率与降雨强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R2>0.88),产流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强度。径流含沙量平均值乔灌混合区(3.13 g·L-1)>灌木林(2.95 g·L-1)>乔木林(2.79 g·L-1)>草地(2.58 g·L-1),径流含沙量与降雨强度呈线性递增函数关系。裸地的产沙量显著高于各植被小区(P<0.05),是各植被小区的43~57倍,各植被小区的减沙率在93%~94%之间,减沙效益高于其减流效益。各植被坡面土壤流失量与降雨侵蚀力呈线性递增函数关系;产流率与侵蚀产沙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二者间可采用二次函数关系表达。本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娟  何慧娟  董金芳  郭斌 《中国沙漠》2021,41(6):213-22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用来较客观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利用MOD17A3HGF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应用变化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NPP(以C计量)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影响NPP的自然因子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流域平均年NPP为281.39 g·m-2,变化范围为270—347 g·m-2,增速为5.75 g·m-2·a-1。流域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99.53%,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NPP年平均值差异较大,林地是对该区域植被NPP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3)NPP与海拔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NPP与气温、降水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23.20%和44.17%,自然驱动因子中海拔、气温及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差异明显,降水>气温>海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