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占  李静  和瑞莉  吉俊峰 《水文》2006,26(1):72-75
筛法/激光粒度仪法接序测定全样泥沙粒度是泥沙粒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分级交混现象会时有出现,需要研究全样级配的调整处理。本文从先用筛分法分析全样泥沙到分界粒级,再将分界粒级以下(筛下)泥沙做全样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分析的作业程序,按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小于分界粒级D_(FJ)的泥沙的质量/体积比例等于1(100%)和小于1(100%)两种可能,提出了相应的粒度分析级配序列计算调整方法和全样级配序列的接序方法。分析了以“筛法分界粒级级配为准”和“以激光粒度分析仪法最大粒级级配为准”的不足。认为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向上粒级的分界交混质量较小,应用本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分析小于分界粒级D_(FJ)的泥沙的质量/体积比例小于1(100%)”的方法和公式,调整处理分级交混问题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依据Stokes颗粒沉降原理将黄河利津水文站和汊河清八站的表层沉积物分别提取为<2μm,2~4μm,4~8μm,8~16μm,16~32μm和32~63μm的6个粒级,采用ICP-MS法对各个粒级沉积物的15个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两个样品REE含量随粒度增大的变化趋势有细微差别,但总体随粒度大小呈"高—低—高"的不对称马鞍型分布,其中最高REE含量和最低REE含量分别位于<4μm的粘土粒级和4~16μm细粉砂粒级中; 各粒级沉积物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REE的配分模式一致,呈平缓的右倾型,相对富集轻稀土,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对各个粒级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及体视镜下观测,石英含量随粒级增大而增加, 长石在8~16μm中含量最高,在16~32μm中,碳酸岩含量最高,随着粒级增大,重矿物含量逐渐增加,黄河沉积物REE随粒度的变化特征与粘土矿物对其吸附及流域碎屑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纯石英砂粒度分析与粒度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国家标准(GB/T 6005-2008-R40/3)和国际标准(ISO 565-1990)筛孔尺寸为依据划分高纯石英砂粒级,用筛孔直径d微米单位对数换算值Φ=-log2d进行粒度分组和统计分析,用平均值、标准差和偏度对粒度分布特性予以精确表征,用粒度分布直方图和频率百分图形象地显示粒度分布特征,用累积正态概率图检验分布性质,以此弥补高纯石英砂粒度分布研究和评价体系空白,为高纯石英矿石研究、高纯石英砂制备、高技术石英玻璃熔制工艺以及贸易往来提供统一而精细的粒度评价依据。高纯石英砂最佳粒度特征是平均值应趋近熔制工艺最佳值,σ<0.35,SK→0,正态或近正态分布;不良的粒度分布包括双峰、平顶、细偏和粗偏等。  相似文献   

4.
对杏山黄土堆积的粒度分析,发现其粒度特征为:①颗粒分选差,主要由粒径φ值>7.61(0.005 mm)的颗粒组成,平均粒径φ值为7.61~8.26(0.005 mm~0.003 mm);②粒级构成:砂44.75%,粉砂31%,黏土24.25%;③频率曲线以单峰态为主,主要为正偏。结合剖面中其它沉积物的特征,推断该剖面黄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时堆积,又于间冰期时在水和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状态,即为沙丘成因。这一结论为研究本区黄土堆积的成因和本区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沉积学中,粒度是指沉积颗粒的直径大小。用来研究沉积物(岩)的粒度大小和各粒级组分分布状况的方法称为粒度分析。   相似文献   

6.
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通过对兰州不同气候背景下形成的风尘沉积 1 80个样品详细的粒度分析,建立了该地区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基本模式。发现研究区风尘沉积具有以下特征:(1 )沉积物分选差,主要由粒径 >4Φ的颗粒组成,平均6.4Φ (2 )粒级构成为极细砂 2.6 %、粉砂 77.8%、粘土 1 9.6 %,属粉质重亚粘土或典型黄土 (3)频率曲线为单峰、极正偏类型,且具有粗头短促、中间宽大和细尾拉长的特点 (4)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大致呈对等配比。这些特征同时也为兰州现代尘暴沉积物所具备,因而可视为该地区风尘沉积的一个基本诊断模式搬运方式。颗粒粒径 <5.5 0Φ的含量指标 (GSP1)和 4.5 0~ 6.5 0Φ的含量指标 (GSP2 )可分别作为冰期-间冰期尺度和冰段-间冰段尺度东亚冬季风演化和沙尘暴强弱程度的基本判据。  相似文献   

7.
河北丰宁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丰宁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粒度参数显示:(1)丰宁剖面粒度以粗粉砂颗粒(粒径32~63μm)和砂级颗粒(粒径63μm)为主,较西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偏粗,反映丰宁黄土中粗颗粒组分含量不仅受冬季风风力变化的控制,还受到其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活动的影响;(2)丰宁剖面在236cm深度(年代为61.5ka)处砂颗粒成分(粒径63μm)增加、平均粒径增大,分析认为是在全球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干旱的背景下,由其物源区浑善达克沙地的扩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依据Stokes定律,将小于63μm的长江沉积物分成小于2、2~4、4~8、8~16、16~32、32~63μm6个粒级,采用ICP-MS法分别测试了分粒级沉积物的REE含量,结果显示:长江沉积物REE的丰度遵循元素的"粒度控制律",即随粒度变细,∑REE含量依次增高;北美页岩标准化分布曲线均呈右倾的近"W"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相对富集LREE,明显的Ce负异常和弱Eu亏损。对长江沉积物不同粒级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和体视镜下观测,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随粒度增大石英和长石含量逐步增加,碳酸盐和重矿物在各个粒级中含量甚微并且随粒级变化不大;长江沉积物REE随粒度变细逐渐增加的特征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随粒度变化而变化的矿物成分,黏土粒级及细粉砂中较高的∑REE主要是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结果,粗粉砂中较低的∑REE主要为长石和石英的稀释作用结果,而碳酸盐和重矿物因其较低的含量对稀土元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粒度分析试验中,通常采用筛析法(用于粒径>0.063mm的颗粒)和吸管法(用于粒径<0.063mm颗粒)。这种方法始于三十年代,目前在我国的海洋调查规范中,仍被定为粒度分析的标准方法。最近几年,我局在南黄海海区采集了不少表层及柱状底质样,并对这些样品作了化学、矿物、光谱、粒度等分析。而在用吸管法作粒度成份测定时发现:当颗粒直径以0.063mm—0.016mm为主时,测试结果有时会出现偏低情况,而当颗粒直径以<0.004mm为主时,测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2年3月20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遭遇的特大沙尘天气沙尘沉降物进行的粒度分析表明,沙尘沉降物属粉质亚砂土,以4~63μm的粉砂为主,占71.18%,〉63μm的砂粒组分占21.7%,〈4μm的粘土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粒度为二峰态分布,292~34.7μm粒级的粗粉砂形成第一主峰,含量约占7.4%,420.5-500μm粒级的中砂组分形成第二主峰,含量约占1.29%,而0.69-0.82μm粒级的细粘土组分形成第三主峰,含量约占0.52%。平均粒径Mz为28.4μm,分选系数为181,偏态为0.044,峰态为1.494,粉粘比为7.3。粒度分布显示这次哈尔滨市沙尘沉降物是迄今为止国内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沉降物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粗颗粒为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哈尔滨市或周缘邻近区域是这次特大沙尘暴的降尘中心,属大气动力条件较强的中心或近中心地带。哈尔滨城市扩展区域的疏松地表裸土、河床及漫滩细粒冲积物以及市内地表建筑沙土等都可以是哈尔滨市沙尘沉降物的主要物源。因此哈尔滨地区防治沙尘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哈尔滨市周边沙尘源区的治理上。  相似文献   

11.
三趾马红粘土的粒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粒度组成特征是以粉土(0.05-0.005mm)粒级为主,且粗粉土(0.05—0.01mm)粒级含量为所有粒级含量之冠,缺乏大于0.25mm颗粒.主要粒级百分含量、粒度分布概率曲线显示出与黄土及现代风尘极为相似的面貌,表明三趾马红粘土为风力搬运的粉尘堆积.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ZK1孔岩心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心的ZK1钻孔,对其剖面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粒度测试和有孔虫鉴定,分析了ZK1孔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序列。通过计算粒级—标准偏差的变化获得了ZK1孔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范围为3.75~4Ф和10Ф。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各种粒度参数垂向分布特征及有孔虫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ZK1孔的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4段:Ⅰ(0~5.14 m)为1904—1976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Ⅱ(5.14~17.41m)为1855年以来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Ⅲ(17.41~22.6 m)为1855年以前的陆架沉积;Ⅳ(22.6~24.6 m)为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粒度分析的历史,总结了常用的粒径类型,介绍了粒度标准和目前沉积学中常用的5种粒度分析方法,并对其中的沉降法、场干扰分析法、图像法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此外,对每一种粒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以及其存在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直接测量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差;筛析法较为普遍,但只限于松散或弱胶结沉积物,且不能反映颗粒形状;沉降法适用于松散样、弱胶结样和液体样的分析,可对细砂、粉砂或泥等细粒沉积物进行测量;场干扰法主要依据碎屑颗粒的衍射、散射及电压脉冲响应进行,固体样和液体样均可,精度高,适用性广;图像法手段多样,简单直观,操作性强。总体上,未来的几十年内,粒度分析方法仍将是新旧技术并存,多种方法共用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对南海东部海域 179个站表层沉积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南海东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运移方式和沉积环境。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主要粒级是 4 .0~ 10 .0(粗粉砂—粗粘土 ) ,核心粒级是 6 .0~ 8.0(细粉砂 ) ,火山灰沉积物平均粒径 4 .4 6~ 6 .4 0 ,平均 5 .6 9。粒度R型聚类分析得出三群 :第一群由 1.5~ 3.0、9.5~ 14 .0粒级组成 ,也就是粗、细两端粒级。第二群由 3.5~ 5 .0粒级组成。第三群由5 .5~ 9.0粒级组成。各粒级归类良好 ,图形清晰。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 4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 94 .5 0 % ,因子 1和因子 2是主导因子。因子 1主要由负载荷粗粉砂级和正载荷粘土级物质构成。因子 2主要由负载荷极细砂级和正载荷细粉砂级物质组成。因子 3和因子 4分别由悬浮质 (0 .0 6~ 0 .12 μm)和中砂 (2 5 0~ 35 4 μm)组成。沉积物因子作用分区与物质来源、海流、地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粉砂和粘土含量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线性逐渐增加 ,平均粒径和峰态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分选系数和偏态则明显地反映出在约 17°N呈急剧下跌和上升 ,这些现象表明 17°N是南部、北部沉积物类型分界线位置。沉积物粒度、物质组成和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阳原盆地井儿洼钻孔磁化率、粒度反映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河北省阳原盆地井儿洼钻孔岩芯湖相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划分出大约0.2Ma以来,井儿洼地区经历了湖沼-浅湖-滨浅湖-滨湖的演化过程,其中至少存在8个高-低水位变化旋回。湖泊不同的演化阶段应用不同的粒级颗粒含量来作为环境指标。在滨湖环境下,50~100μm,>50μm及中值粒径具有良好的环境指示意义;浅湖环境中,<5μm或2~50μm的细颗粒是较好的指标。不同的沉积相中,磁化率的强度与分粒级颗粒含量的相关性不同:滨-浅湖相中磁化率强度与粗粒沉积物呈正相关;湖滨沼泽相中磁化率强度与细粒含量呈正相关;咸化滨湖中磁化率与粒度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粉聚集及沉降会堵塞煤层气运移通道及导致卡泵、埋泵等事故。为了查明不同粒度煤粉的聚集及沉降特征,选取粒度>140目(<106 μm)、>70~140目(106~<212 μm)和>50~70目(212~<300 μm)3种粒度范围的煤粉,开展了在去离子水中煤粉的聚集及沉降实验,从煤粉聚集及沉降特征观察、悬浮液中煤粉含量及煤粉粒度分布探究不同粒度煤粉在去离子水悬浮液中的聚集及沉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各粒度煤粉悬浮液的颜色均不同程度地变浅,逐渐出现分层,其中,粒度>140目的煤粉悬浮液最先出现分层。煤粉粒度越小,煤粉悬浮液顶部漂浮的煤粉量越多;煤粉粒度越大,其下沉到煤粉悬浮液底部的煤粉量越多。不同粒度煤粉悬浮溶液中煤粉含量均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停止搅拌后3 min内,煤粉含量下降最快,粒度为>70~140目的煤粉悬浮液中煤粉含量最大。根据不同粒度煤粉悬浮液中煤粉粒度分布曲线,将煤粉聚集及沉降过程分为3个阶段:单峰变双峰阶段(煤粉快速上浮及沉降)、双峰变单峰阶段(煤粉快速聚集及沉降)和单峰阶段(煤粉缓慢沉降)。粒度>140目的煤粉在悬浮液中最先达到缓慢沉降阶段,粒度>70~140目的煤粉在悬浮液中最后到达缓慢沉降阶段。从煤粉的受力、扩展的DLVO理论及煤粉的有机分子结构方面探讨了煤粉聚集沉降的机理:煤样含有大量的脂肪烃和芳香烃等疏水性基团,疏水性强,润湿性低;随着煤粉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大,煤粉表面吸附大量空气,形成气膜;同时,煤粉颗粒间相互吸附聚集,内部形成很多微孔隙,导致粒度小的煤粉易聚集漂浮在悬浮液面上。实验得到的不同粒度煤粉的上浮、下沉及悬浮情况,为后期煤层气开发中煤粉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和古土壤中磁性矿物的粒度分布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化率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对中国黄土中古土壤磁性增强已有不少讨论.本文对采自吉县、西峰和西宁的S1和L2的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粒度分离,并测量了各个不同粒级的磁性参数,对所获得的结果就不同粒级的颗粒对磁化率的贡献、黄土和古土壤中磁性矿物颗粒的粒度和古土壤磁性增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古土壤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有大量超顺磁颗粒生成,它们对古土壤磁化率增大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黄山黄土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传义  李长安  康春国  常国瑞 《地球科学》2015,40(12):1945-1954
哈尔滨黄山黄土是东北地区黄土沉积的典型代表,其成因研究是恢复东北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基础.为探讨松嫩平原地区中更新世晚期黄土成因问题,对具代表性的哈尔滨黄山黄土剖面进行系统、高分辨率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分析,并与哈尔滨现代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现代河流沉积物及大连市滨海黄土粒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山黄土粉砂级(10~50 μm)颗粒和黏土颗粒(<5 μm)的平均含量分别是43.86%(主众数粒组)和23.40%(次众数粒组);各粒度参数的平均值为:分选系数标准偏差σ=1.83、平均粒径Mz=6.25φ、中值粒径Md=5.89φ、偏度SK=0.21、峰态KG=0.86、中值粒径Kd=2.01;粒度频率曲线以双峰态分布为主,且主峰突出;岩性三角投影图、粒度象(C-M图、L-M图、A-M图)投影图及粒度参数(Mz-σ、Mz-SK、Mz-KG)散点投影图与风成沉积物基本一致,但与河流沉积物差异明显;判别函数Y<0.基于以上粒度特征分析表明哈尔滨黄山黄土为典型的风成成因.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布及其分形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石流堆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砾、粉粒和粘粒组成,组成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级配变幅很大,从直径大于数十米的巨砾到肉眼难以看见的几微米的胶体微粒均有分布,大小颗粒粒径之比可达106—107。泥石流堆积物颗粒具有明显的自相似性和无标度区间。本文以小江流域多处泥石流堆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图解法全面分析了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的分维值,对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特征进行探讨,并与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特征相联系,发现分维很好的反映了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组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将泥石流堆积物颗粒分维与泥石流的粘性、形成年代等性质相联系,以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粒度分析是一种精细的统计工作,其数据的观测与处理均以概率论和统计学为基础,粒度分析工作者必须掌握基本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并熟悉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一、概率论与统计学基础 (一)在基本概念方面应掌握:随机变量、总体和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频数、频率和稳定频率、概率、统计分组、分布函数和分布参数等。对于岩矿粒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的分布函数有:正态分布(算术正态及对数正态)、罗森分布、单众值分布、多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