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尺度耕地供需动态平衡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角度,指出耕地供需动态平衡实质上是指耕地经济量和生态量的供需动态平衡;并根据耕地供需动态平衡的多尺度特征,提出衡量耕地供需动态平衡的多尺度标准。在这个框架下,从总量、均量、质量、时间和区域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耕地供需动态平衡的基本模式以及在土地利用规划框架下的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2.
覃事娅  尹惠斌  唐常春 《测绘科学》2011,36(6):70-72,45
本文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并且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全县耕地总面积52342.6公顷,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44311.9公顷,耕地保护率达86%。全县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连续多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07  相似文献   

4.
储备补充耕地项目和耕地后备资源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调查和专项用地调查标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国土综合利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国家相关规程及技术要求,探讨总结了储备补充耕地项目和耕地后备资源标注工作的实施流程及标注要求.  相似文献   

5.
多尺度耕地供需动态平衡预警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系统讨论和典型概括耕地供需动态平衡特征和分析耕地供需平衡变化驱动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尺度概念下耕地供需动态平衡体系 ,并以监测变化、发现警情、明确警情、明确警度、寻找警源、明确警源、区内排警、区外排警为主线 ,从预兆量、行动量和结果量不同层面构建了多尺度耕地供需动态平衡预警体系 ,并对多层警示指标 ,特别是对最终结果层的耕地总量失衡、质量失衡、均量失衡、时间失衡等的定量分析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6.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扭转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失衡趋势,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笔的注意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朱金英 《浙江测绘》2001,(2):41-43,48
前言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迫切需要功能较完善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乡镇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易县国土资源局对荒废土地实施综合开发治理,确保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00年以来,该局先后有12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省厅、市局和国土资源部专家论证和考察验收,全县新增耕地1.2万亩。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拥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资源流失现象依旧严重。耕地保护的制度设计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当前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纳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管理实际上不利于耕地保护,等于变相鼓励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护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缺乏补充耕地质量的差异化激励措施,致使补充耕地位置偏远、质量差。最后,提出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取消未利用地纳入计划总量管理;耕地保护中强化对补充耕地质量的考核,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要避免建设占用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10.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学申 《四川测绘》2009,32(4):152-154
利用ERDAS和ArcGIS等软件处理遥感影像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对于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通讯》2006,(8):22-24
国土资源部: 几年来,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在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了保护耕地、补充耕地的工作力度,连续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我省制定了以土地复垦整理为主、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占补平衡是中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耕地保护政策从传统数量规模保护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发展过程中,较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占补平衡策略的未来潜在影响作用。以中国山东省招远市为例,构建了顾及耕地占补平衡策略的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通过设计基准情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生态保护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5个情景,分析2030年不同耕地保护策略下耕地规模、生产力和生境质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情景,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耕地数量平均提高了7.2%,粮食产量、生境质量分别平均提升了0.63%和0.70%,其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下粮食产量和生境质量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多种目标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系统地对比评估多种占补平衡策略,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牢固树立“唱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同一首歌”的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坚持做到抓责任促保护、抓严控促保护、抓质量促保护、抓造地促保护、抓建设促保护的“五抓一促”,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和管护力度,坚持责任性保护和建设性保护并重,节约和监管并举,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耕地保护取得喜人成效.全市连续16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率一直稳定在86%以上,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耕地保护成效显著设区市”.  相似文献   

14.
<正>土地整理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它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好做实,在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湖北  相似文献   

15.
浅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是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专项资金。其资金主要来源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征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级财政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也在逐年增加。这对于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从1988年到2009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基本农田保护走过20年不平凡的历程。从1988年3月湖北省荆州市划定第一块基本农田以来,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无到有,基本农田质量稳中有升,相关制度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基本农田占耕地总量的80%以上、数量超过15.8亿亩,是我国耕地总量总体稳定的基本保障,在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相似文献   

17.
台儿庄区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保护与发展并行,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且稳中有增。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要览     
九位全国人大代表致信国土资源部表示感谢。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际,张新起、康凤英等九位驻潍坊市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部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信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5亿元,财政总收入76亿元,国土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保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我们的成绩都是在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取得的。特别是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对于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介绍威海监测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内业解译过程、外业调查和总体精度指标情况.  相似文献   

20.
栾城县国土资源局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为指针,以严格执法、依法管理为手段,以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总目标,通过开展创建国家、省“土地执法模范县”活动和基本农田保护、“空心村”治理、土地矛盾纠纷排查等专项治理工作,使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1年荣获“全国土地执法模范县”、“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六年保持了“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