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止痛方外用联合阿片类药物口服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根据三阶梯止痛法选择阿片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肾通络止痛方外用,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KPS评分均增加,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治疗组为6.67%(2/30),对照组为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络止痛方外用联合阿片类药物口服能明显缓解骨转移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生存质量,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瘀毒内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瘀毒内结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癌痛方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2组在第2阶段治疗后疼痛强度较第1阶段治疗后减小,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及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癌性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值得在中重度癌痛患者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肝癌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癌重度癌性疼痛患者5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 例。对照组予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的疼痛强度、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剂量、爆发痛次数及健康状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26/28),对照组为71.43%(2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数字分级法(NRS)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均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治疗第1天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止痛药剂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皂角刺膏外敷治疗肝癌重度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能减少阿片类止痛药剂量与爆发痛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晚期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 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 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消癌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的疼痛疗效、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爆发痛发生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4%(45/51),对照组为70.59%(36/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RS评分、QO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爆发痛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治疗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腕踝针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癌痛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三阶梯”止痛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干预后的镇痛效果。结果:镇痛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对轻中度癌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轻中度癌痛患者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 例。3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联合三阶梯镇痛疗法干预,对照1组仅予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干预,对照2组仅予以三阶梯镇痛疗法干预,观察3组疼痛总缓解率以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疼痛总缓解率方面,观察组为93.33%(28/30),对照1组为53.33%(16/30),对照2组为80.00%(24/30),观察组优于对照1、2组,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NRS评分、QOL评分方面,3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1、2组,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散结镇痛方中药封包联合三阶梯镇痛疗法是一种镇痛效果显著的联合治疗方法,在缓解轻中度癌痛及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用中药封包或三阶梯镇痛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合腺癌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阴虚内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晚期肺腺癌阴虚内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吉非替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百合腺癌方。观察2组近期客观疗效、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癌胚抗原(CEA)以及不良反应(皮疹)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33.33%,对照组为3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86.67%,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EA水平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疹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合腺癌方能有效减轻吉非替尼的毒副作用,改善晚期肺腺癌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六君健脾汤联合甲氧氯普胺片治疗阿片类止痛药所致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导致呕吐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 例。对照组予以甲氧氯普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六君健脾汤治疗,2组均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39/42),对照组为80.95%(34/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健脾汤联合甲氧氯普胺片治疗可有效缓解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呕吐,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联合碳酸钙D3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 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六味地黄汤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骨密度、骨疼痛等级、中医证候评分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06%(33/34),对照组为85.29%(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2组骨密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骨疼痛等级、中医证候评分及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联合碳酸钙D3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骨质水平,缓解骨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行全身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脾消癌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提高,CEA和CAl99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扶正消积法拟定的健脾消癌方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针灸配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颈痛消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及停药时间,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5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停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阳和汤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阳虚寒凝型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 例阳虚寒凝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阳和汤治疗。观察2组的癌痛疗效、生活质量、数字分级法(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骨代谢指标[血钙、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N末端肽(NTX)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骨转移癌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4%(22/30),对照组为60.0%(18/30);生活质量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2组ALP、NTX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血钙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可以作为阳虚寒凝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晚期肿瘤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晚期肿瘤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选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双氯芬酸钠栓剂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体力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24/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六黄汤加减在治疗晚期癌性发热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卒中后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运用通督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体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28d,观察2组疼痛评估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并比较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14/15),对照组为80.00%(12/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PRI、PP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丘脑痛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 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 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辅助培美曲塞联合顺铂(PP)方案对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PP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汤治疗,2组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中医证候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各维度得分情况及治疗后2组实体瘤近期疗效、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疾病控制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EA和CA125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和CF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辅助PP化疗方案可以降低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CEA和CA125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改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增效且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息痛贴剂对瘀血阻络证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经由随机途径将135 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45 例。对照1组采用息痛贴剂治疗,对照2组采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治疗组采用息痛贴剂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治疗,疗程均为1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PIS)进行评价]及血清CGRP、NO水平,比较3组止痛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观察过程中脱落14例,其中治疗组4 例、对照1组5 例、对照2组5 例,最终完成研究方案者121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0%(36/41),对照1组为82.50%(33/40),对照2组为62.50%(25/40),治疗组及对照1组均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1组血清CGRP、NO水平及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息痛贴剂对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缩短止痛起效时间、延长止痛持续时间,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 CGRP、NO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天灸刺温阳活血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癌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0 例气虚血瘀型恶性肿瘤伴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60 例。对照1组予三阶梯止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1组基础上加通天灸刺温阳活血针法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基础上加血栓通针穴位注射治疗,3组均治疗20 d。观察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止痛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免疫功能[自然杀伤细胞(NK)及免疫细胞CD3+、CD4+、CD8+],炎症因子[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2(IL-2)],镇痛物质[β-内啡肽(β-EB)]水平。结果:3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TNF-α、PGE-2、5-HT、IL-2、β-EB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天灸刺温阳活血针法治疗癌痛安全有效,可与三阶梯止痛药物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膝骨关节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封包治疗。2组疗程均为5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WOMAC评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对照组为91.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6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R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能改善关节疼痛程度、提高关节功能、增加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炎1号方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方法:将7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盆炎1号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2%,对照组为80.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盆炎1号方口服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