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3.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六──地热前兆用于地震短临预报实用性研究取得进展多途径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深入开展新方法实用性及其前兆机理研究,是国家地震局“八五”地震短临预报重点攻关内容之一。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一些新方法,如地热前兆观测...  相似文献   

4.
继地震预报方法的清理工作后,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攻关研究已经开始。这一工作对于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近二十年所取得的预报经验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是推进地震预报研究成果的实用化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部署;也是切实提高当前地震预报水平,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更好地发挥地震工作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以攻关的形式,集中全国800多名科技骨干,组织了地震学、定点形变、大地测量、地下水动态、水文地球化学、地电学、地磁学、重力学、钻孔应变应力及综合预报等10个学科方法的学术攻关小组,历经两年取得了5个方面的突出进展。这是国家地震局继1983—1985年的地震前兆系统清理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活动。10个学科方法的分析预报指南及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研制,不仅是我国20年来地震预报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中国第一代预报工作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实用化研究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地震分析预报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梅世蓉 《地震》1993,(2):69-71
前言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80年代,通过大地震的系统总结;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系统清理;实用化攻关研究;768工程与837工程项目的建设等几大方面的工作,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观测系统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各类地震前兆观测台网进行了凋整和优化;对干扰的识别与排除建立了成套的方法;总结了地震前兆特征、预报判据、指标;编制了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至少中国大陆许多中强以上地震,是有前兆的。这一点已逐渐被大部分地震学者所接受,而前兆的复杂性则成了当前地震预报探索的中心议题。这反映了科学探索的进展。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前兆现象的规律,特别是从观测和预报的实际资料中去伪存真,更准确地提取各地区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为进一步确定前兆信息、探索孕震过程和前兆机理,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鉴于我国已进入了以振兴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我国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77—1984年的相对平静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国家地震局为适应这一形势并服务于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在“七五”计划实施中突出了短期地震预报的前兆攻关研究、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深入研究和地震  相似文献   

9.
唐山7.8级强震前地震波特性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地震台网及前兆观测台网较密的地区,认真分析这次强震前出现的各种前兆异常现象,对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无疑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试图探讨此次强震前通过孕震区的地震波运动学特性及动力学特性的某些前兆异常变化,为此,我们收集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个区域地震台网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自197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进入相对平静期以来,我们通过震例的深入研究和近两年的清理工作,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看来,实际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却甚为缓慢,数十次中强地震中只有个别的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这一情况一方面突出地反映了地震预报在实用化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工作与预报实践之间仍然存在某些脱节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是今后预报研究中应予以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民 《地震》1993,(2):72-73,76
地震前兆的探测研究是地震预报的基础,也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成因理论的最基本的实际科学资料.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地震前兆的探索已走过将近30年路程,归纳起来有下述基本特点. 1.地震前兆的多学科综合探索和观测、研究、预报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根据当前地震形势,提出地震预报方法实用性研究的课题,并采用攻关的形式,目标明确,注重实效,注重应用。我们认为,这是继各种预报方法清理之后的又一重要战役,将对我国地震事业及预报水平的提高发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0月17日至21日,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震综合预报清理工作成果汇报总结会议”。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清理研究是国家地震局1983年开始组织的地震前兆研究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由分析预报中心牵头,17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参加。在国家地震局领导下,由于各地方地震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225名参加者的共同努  相似文献   

16.
1987年5月11—13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省地震局、阿坝州和绵阳市地震学会在成都联合召开了“松潘、平武地震十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专家、学者云集,专群结合共同研讨地震预报问题的重要讨论会。有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科研、业务部门及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地震科技人员共20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灼礼  丁鉴海 《地震》1997,17(3):317-324
文章全面介绍了1966 ̄1996年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历程及所获得的主要成果,针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的特点,以大陆板内地震活动规律和前兆观测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着重从我国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网建设和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确定以及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探索,但由于板内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极其复杂,多样,我国中长期  相似文献   

19.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观测地壳深部区域性波速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波速变异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探索地壳深部地震预报前兆信息及其技术指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计划从1981年起至1983年每年在渤海海湾定期定点进行海中爆炸。 1981年8月18、19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爆炸试验。他们以52台DCJ-1型低频磁带地震仪布置在南堡—赤城—康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