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1966—1976年是华北地区强震集中发生的阶段。唐山地震后,溧阳—介休等地震带是华北地区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ML≥5级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活动方向为北西向,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成丛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水平在减弱的同时,逐渐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这些现象表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已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8.1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图像显示出多种异常形态,地震背景空区、地震条带、小震活动平静等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出现。余震集中区远离主震震中,并在地表形成350km的破裂形变带。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出现中等地震平静,应力场呈闭锁状态,有较强地震的孕育迹象。  相似文献   

3.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4,(4):18-20
通过研究提出,第4地震活动期开始到现在,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处于主要参与地位,大同-阳高6.1级地震属调整阶段的地震。在本活动期内大同盆地内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渭河等盆地的低水平活动状态,是强震源解体后低应力闭锁状态的反映,有别于高应力闭锁状态的空区或空段。根据1976年后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动向分析,指出山西地震带可能是调整阶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龙羊峡水库蓄水使共和盆地应力、重力等条件改变的讨论,认为:共和地震的形成和发生与龙羊峡水库蓄水有密切的关联,在将共和地震与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后,发现共和地震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水库诱发地震特征极其相似,进而提出共和地震应属水库诱发地震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省玉门市5.9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省玉门市发生5.9级地震,这是继2001年7月11日肃南5.3级地震后,在祁连山西段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地震造成灾害损失达7000万人民币。文章对该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背景、震害损失评估及地震应急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刘宝恒 《地震》1996,16(2):202-208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域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测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提出,第4地震活动期开始到现在,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处于主要参与地位。大同-阳高6.1级地震属调整阶段的地震。在本活动期内大同盆地内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渭河等盆地的低水平活动状态,是强震源解体后低应力闭锁状态的反映,有别于高应力闭锁状态的空区或空段。根据1976年后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动向分析,指出山西地震带可能是调整阶段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8.
杜军 《四川地震》2002,(3):37-40
着重介绍了自贡地震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在地震速报中的作用,并利用台网1997-2001年地震速报资料,统计分析了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及速报速度等,在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参与后,自贡台网速报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丽江地震后形变场变化与中强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安福  张晶薛艳 《地震》2004,24(10):61-68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断层观测及地倾斜观测的特点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云南地区断层基线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震活动水平和形变变化幅度基本上逐年减弱;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恢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附近。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丽江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定点形变变化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安福 《内陆地震》2004,18(4):300-305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西南地区地倾斜观测的特点及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西南地区地倾斜变化幅度与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具有逐年减弱的趋势,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回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短期形变前兆对地震的触发机制,给出了每次地震前短期形变迁移的速度分布。最后讨论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尽管这些特性可能使得经验地震预测变得更为艰难,但是认识这些特性将可能帮助找到新的预测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地震仪系统的标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和测定方法,给出了地震仪标定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计算步骤。结合实际波形数据处理过程,着重对标定计算中参数的设置,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这对于正确快速地获取地震仪的传递函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和区域地震台站地震观测系统的定期标定工作,同时也将促进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在高噪声干扰地区获取高信噪比地震信息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第一个超深井地震观测站江苏东海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在地面与井下三个不同深度处的地震仪所记录的波形及其信噪比特征。结果显示:由于观测研究站周围强烈的噪声扰动,地面地震仪记录中无法识别ML0.8地方震波形,而深井地震仪可清晰地记录到该小震波形,且深井地震仪可观测到较地面地震仪更多的零级或负震级地震;井下三组不同深度地震仪所记录波形的信噪比均远高于地面地震仪,且不同深度地震波形信噪比的平均值随仪器深度的增大而增加。井下1 559.5 m处的地震仪的波形平均信噪比为69.20 dB,2 545.5 m处的信噪比达到74.15 dB,均达到高保真波形的信噪比值,这说明1 500 m深处地震仪所观测到的波形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面干扰,因此深井地震观测能够提供高信噪比的波形资料,为研究震源过程和场地效应等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这也预示着深井观测将促进深井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九五”期间北京遥测地震台网部分地震台站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行的条件,通过开展模拟记录、数字记录与仿真处理记录在波形对比和震级对比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区域地震台网从模拟记录系统到数字记录系统在常规数据处理方面的平稳过渡,建议在近震的数字记录中采用DD-1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震时福建四种观测系统的体应变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福建省有关观测点的井水位、地震仪、体应变仪与伸缩仪的分钟值观测资料对福建地区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井水位、体应变仪与伸缩仪所得到的对汶川大震的体应变响应的振幅为10^-7~10^-8,而由地震仪所得到的体应变响应要比前者大1个数量级;并对此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库尔勒数字地震台台基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来  郑黎明 《内陆地震》2003,17(4):343-347
选取库尔勒地震台FBS—3数字地震仪不同时段的无震记录资料,运用傅里叶变换对其台基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并计算台基的平均噪声水平及仪器的实际动态范围。库尔勒地震台数字地震仪台基噪声主要来自随机干扰,噪声频段相对稳定,噪声幅度随时段有所变化。观测系统实际动态范围符合数字地震仪架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九五”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站改造后,数字化的地磁观测仪器在全国各地磁台站推广应用已有两年多时间,两年来,数字化观测仪器和模拟记录仪器在武汉台一直进行并行观测工作,其观测资料稳定可靠。本文通过GM-3磁通门磁力仪与其它仪器进行数字和模拟观测资料的时均值、日均值、月均值、年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观测资料优于模拟观测资料,数字观测仪器完全可以取代模拟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昆仑山口西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万永革  周公威  郭燕平 《地震》2005,25(1):31-4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 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仪对低频信号压制的特点, 在没有对资料去除固体潮影响的情况下, 提取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S4~0S76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与PREM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 该地震的地球自由振荡信息, 可用于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New Zealand seismograph network is one of the oldest established and most extensive in the world. From the installation of a Milne seismograph in 1900, it has now grown to consist of 36 permanent stations and two telemetered arrays. The network's stations provide for the recording of world earthquakes over an area that extends from the Pacific Islands to Antarctica, but its main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study of local seismicity in New Zealand. Instrumentation varies from very low magnification instruments capable of recording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to modern high-magnification networks, and a digitally recording Seismic Research Observatory. A set of portable recorders is also available for field studies. Present analysis procedures are being revised to take account of lateral variations in seismic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地震流动观测质量,适应恶劣条件下野外长期工作,研制集传感器、供电、通讯网络三大模块于一体的流动观测仪器整体防护罩。利用2套GL-PS2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对比观测,一套安装于南京台室内基岩观测墩,另一套配备防护罩浅层掩埋于户外。结果表明新型研制的观测仪整体集成防护罩具有以下优点:①保温性能好,内部环境日温差小于3℃,月温度变化小于5℃。②防水性好,经历多次暴雨大雪天气后,防护罩内部干燥,无水滴或结露现象。③台基噪声略优于室内观测墩。④2台设备相关系数垂直向优于水平向,夜晚优于白天。⑤地震记录波形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震级越大,相关性越高,且信噪比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