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以敏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刘以敏门诊治疗小儿ITP的病案,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治疗ITP的用药频次、药性归经、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0首,中药136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仙鹤草、当归、小枣、甘草、茯苓、黄芪等,功效以收敛止血、解毒为主,性味以平性、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仙鹤草、当归-仙鹤草、小枣-仙鹤草等。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处方4首。结论:刘以敏治疗小儿ITP首辨虚实,用药平和,多从血分论治,常用收敛止血、解毒之药,调血亦祛邪,兼顾补血活血、补脾益气,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 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 例,占90.5%。200 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驻颜处方的内服法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智库·数字图书馆中具有驻颜功效的中医古籍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筛选出的方剂剂型、辅料、送服介质、送服温度等进行频次统计,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12首古籍处方,涉及282味中药。高频中药以温性、甘味的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剂型以丸剂为主;使用辅料总频次为123次,其中蜂蜜、酒、麦芽最为常见;送服介质共21种,总频次达159次,其中频次最高的为酒(82次);送服温度以温服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可以得出聚类方3组及药对组合15对。结论:驻颜处方多见以补虚药为主,尤以补肝肾药物相对较多,且以温酒丸剂内服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詹强教授基于“平秘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詹强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门诊病案,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241首处方,得到21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大枣、当归、路路通、川芎;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二项关联规则共得到21条,聚类分析共得9类;核心组方为当归、川芎、路路通、黄芪、杜仲、炙甘草、大枣。结论:詹强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用药以平秘为法,气血为先,药以行气活血,兼温肾补肝,身心同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春华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有效处方,采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处方138首,涉及中药194味,其中高频药物21味,功效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刘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要治法,兼顾活血、化痰,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总结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核心组合。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文献中的临床中药处方,统计常用中药的频次、属性、中药组合以及核心中药组合等,并提取治疗的新处方。结果:共纳入69篇文献,涉及中药处方95个、中药161味,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痤疮主要以清热、补虚类中药为主,性味多以苦、甘、辛味多见,且多入肝、心、肺经;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前6位为甘草、丹参、连翘、黄芩、当归、赤芍;常用中药核心组合为黄芩、甘草,丹参、甘草,赤芍、甘草,连翘、甘草,黄芩、连翘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新处方3首。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可为临床中药内服治疗痤疮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喻正科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喻教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28 例,将其诊疗数据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652首处方,共259味中药,累计频次11786次,使用频次排前20位的依次为:三七、天麻、丹参、葛根、川牛膝、石菖蒲、煅龙骨、炒白术、陈皮、鸡血藤、蒲黄、益母草、法半夏、川芎、煅牡蛎、姜黄、山药、珍珠母、杜仲、赤芍。频次最高的药性为温性,药味为甘味。药物归经排前3位的依次是:肝、脾、胃经。药物功效排前3位的依次是:活血化瘀、补虚、平肝息风。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药对组合13对、聚类处方7首。结论: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多用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等药物,体现了平肝潜阳、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频次分析,通过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 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1篇,筛选出处方151首,中药70味。中药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是泽泻、姜黄、大黄、黄连、丹参;功效排前5位的依次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泻下药。二项关联多为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泻下药的组合,三项关联多为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药的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3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药,可配伍补虚及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佩芳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李佩芳主任医师门诊治疗失眠的有效病例及首诊中药处方,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频率等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12 例,纳入中药处方112个,涉及药物15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3味,排名前8位的依次为夜交藤、茯苓、牡蛎、茯神、龙骨、煅磁石、川芎、炒酸枣仁;高频药物功效以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活血行气、健脾和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最常用的中药组合为夜交藤→煅磁石,茯苓→茯神,牡蛎→龙骨,川芎→酸枣仁。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主要功效分别为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结论:李佩芳主任医师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临证常运用通调三焦法治疗失眠,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交通心肾、疏肝理脾、重镇安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组成剂量明确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4.3),进行中药用药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1篇,共215首方剂,256味中药,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川芎、全蝎、白芍;功效以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全蝎-川芎、白芷-川芎、蜈蚣-全蝎;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规则 5条,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6组。结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并根据兼证不同,佐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4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有关中医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文献,分析文献处方中的药物使用频次、功效、性味归经、药物配伍、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共纳入处方61首,包含药物15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茯苓、陈皮、党参、甘草;功效以补虚为主,其次为理气、消食、清热、利水、化痰;药性以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经为主;药物配伍显示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甘草、砂仁之间的配伍最为频繁;聚类分析得到6组聚类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为核心处方。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病因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受损以及痰凝、食积、水停等,治疗上需兼顾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消食、利水等,并注重补而不滞,疏而不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的中药处方,对其药物组成进行整理,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中药复方416首,涉及中药364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包括当归、甘草、肉桂、人参、酒等;四气以温性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甘味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经为主,心、肝经次之;功效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24组,共形成5个核心类方。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处方具有独特的药物使用规律,健脾养血、温经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法则,对当今产后病的防治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筛选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蒋教授门诊大肠癌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V3.0)中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蒋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共500首,涉及药物149味,用药频次居于前4位的分别为黄芪、法半夏、白术、茯苓;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甘平、辛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居多;挖掘出39组药物核心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黄芪-半枝莲、黄芪-郁金、黄芪-法半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9组核心药物和3首新处方。结论:蒋教授治疗大肠癌以健脾益气、扶助胃气为本,化瘀解毒、清热祛湿以攻邪,同时注重疏肝理气散结,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肛门坠胀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坠胀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聚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5篇,方剂49首,中药139味,累计用药频次501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白术等,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挖掘出18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涉及秦艽苍术汤、补中益气汤等。结论:中药治疗肛门坠胀以补益中气为核心,随症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法研究中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SI)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文献,利用Excel 2021将中药种类进行分类及频数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等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搜集到治疗SI的各种有效中药方剂147首,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如赤芍、当归、丹参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个药物组合;药物关联网络提示关联性最强的中药组合为“三棱-莪术”。结论:SI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胞脉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注意兼顾他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肖长江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归纳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肖长江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病例处方,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搜集处方78 个,总用药频次为1157次,使用中药162味,得出核心中药21味,进行数据分析后,筛选出10组2味药对,12组3味药组合体。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