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59年7月10日在太阳日面經度λ=327.5°日面緯度φ=18°处爆发了一个特級大耀斑,这个耀斑从发生起到消失几乎延續了四个小时之多,我們对这个大耀斑作了光譜的观測,本文就是介紹对在耀斑极強期間获得的光譜資料所作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論輪廓的比較确定在耀斑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這項工作是對10顆軌道確定的小行星作精確的定位照相觀測,用來决定星表上恆星的赤緯的系統差,是我們參加蘇聯微星星表編製工作中的一個項目。1955—1956年的觀测已經發表在天文學報5卷2期。至於觀測和歸算的方法在那一期的報告裹已經說明,不再重述。表1是我們觀測的結果,觀測者欄中簡號:翟表翟書文,張表張孝順,年表張難年,馬表馬宗良,童表童光褡,胡表胡坤林;表2載依據D_i的數值。  相似文献   

3.
一、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和主要外国队伍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正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A.A.米啥伊洛夫所说“其目的在研究地球自转极点的复杂移动.这对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均有好处;同时因为地球极点决定了地面经纬度座标网的位置,对于天文和测地也很重要”.此外,大量的长期的纬度联测还可提供非极变化的研究资料.在需要较高精度情况下,地球上任何  相似文献   

4.
由各台站以天頂儀、攝影天頂筒、稜鏡等高儀或其他儀器觀測所得的緯度值可組成各該台站緯度變化的平滑曲綫。應用個别台站的緯度變化值或組合一定台站的數據,就可以計算極點的坐標。國際緯度組織(ILS)早自1899年就組合了北半球39°8′同一緯度綫上幾個台站、使用同樣的觀测儀器、觀測星表和程序所得的緯度变化來計算極點坐標,以後還絡續組織了一些南緯的台站進行觀测。1955年在都伯林舉行的第9屆國際天文協會大會上更决議由國際緯度組織及時供給國際時間局(BIH)以資料來計算參加國際時  相似文献   

5.
1957年上半年,徐台的天文測時是用下列三個中星儀進行的: 1.Prin α=80 mm,f=86 cm. 2.Zeiss No.14968 α=100 mm,f=100 cm. 3.Zeiss No.14969 α=100 mm,f=100 cm.這三個中星儀都带有接觸測微器,其中第一號儀器的測微器可以用馬達带動,其他两具儀器都是手轉測微器。全部的天文測時結果都歸算到徐台的經度基點上(也就是第一號儀器的所在地),該基點經過1926年和1933年的國際經度测量,經度採用值為東經8~h05~m42~s.890。這點的緯度是北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6.
第一号和第四号仪器的测微器是用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第二号仪器是用光电方法自动观測的;第三号仪器装有手轉测微器. 全部天文测时結果都归算到徐台的經度基点上(也就是第一号仪器的所在地),該基点經过1926和1933年的国际經度測定,經度采用值为东經8~h05~m42~s890.这点的北緯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在三角锁和大地網平差时必须知道拉伯拉斯的大地方位角 A=α-(λ-L)sinφ ((λ-L)cosφcosα-(φ-B)sinα)/tgz_p。 (1) 式中α,λ,φ——天文方位角、經度、緯度;L,B——根據大地测量按照士賴伯公式所求得的大地經度、緯度;z——方位點的天頂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對着當前的發展,綜述了照相方法在恆星光度学中的地位.接着用兩個簡單的假设,即星体幅射的黑體近似和累積亮度範圍中的直线近似,把恆星光度学中的基本定義(如有效波長、等光波長和色指数等)和主要问题(如空間红化,亮度效应等)表以公式.在进行的時候,我们详细地讨论了這兩个假设的依據. 我們提出了在兩色光度学中物端光栅所能接觸到的问题,着重地敘述了空间吸收和光度型的辨認,並且把应用这种方法的先決條件,它的優點和它所受到的限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太陽輻射熱的觀测是本台舊有的工作之一,查自1932年開始,至1944年為止,1944年以後,停止中斷,直至1949年解放,才重新恢復工作,維持迄今。使用的儀器:(1)G10型露光計(actinometer),(2)垂直輻射及自記儀一架,(3)叠輻射及自記儀一架,後兩種是舊有的儀器。全年的熱量和日照時數成正比,陰雨之日不記在內,我們熱量的統計,祇以有记錄的時數為限,1957年内直輻射儀的日照時數共980小時,全輻射儀記錄時數共1108小時,全年各月份各日的時平均值,不能全載,故在本稿内已約縮從略。我們用露光計為熱量標準儀,從直輻射和全輻射自記儀的記錄紙上量出之偏度(時平  相似文献   

10.
1954年六月三十日日全食的時候,我們到了蘇聯境內北高加索地區酸水鎮附近,隸屬於普爾科沃天文台的高山天文站從事观测工作。在站長格湼維謝夫的建議和供給配備一切儀器之下,我們擬定了在日食那天自朝至暮作一系列的觀测,希望藉此可以研究下列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11.
下表所载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6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望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望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号数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有时观测日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以θ′Ori为中心的,100′×100′范围內,恆星的自行.同时研究在这个区域內,星协的扩散运动,自行是利用三对底片获得的.每对底片相隔約40—50年.所有底片,都是用余山观象台40厘米大赤道仪拍摄的.从三对底片求得自行的平均誤差是ρ_(μα)=±0″_.0013,ρ_(μδ)=±0″_.0016.根据所求得星协星的自行資料,我們求得扩散速度是每年每度+0″.00199±0″.00097,从此可以估計出这个星协的年龄为1.8×10~6年.  相似文献   

13.
自從1954年秋,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返射望遠鏡修理校準完畢後,我們就把這儀器投入於小行星方位的攝影觀测工作.在牛頓裝置的焦點上(焦距300厘米)二十分鐘的露光,北極星序中,攝影星等17~m.8的星象顯然可見。這遠鏡光力較強我們便有了發見小行星的條件.因為較亮的小行星,都已早經發見.近年發見的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星等都在14~m及15~m左右.我們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  相似文献   

14.
1.問題的提出在研究太阳系空間里流星物貭的密度时,以及在研究每天落入我們地球大气里的流星物貭总数和这些物貭按其貭量大小的分布情况时,我們首先会遇到一个問題,那就是我們所看見的流星的亮度和它們原来的貭量与速度之間有什么关系.只有知道了这个关系,我們才可以从观測到的流星的亮度、速度推出它們原来的貭量大小,这样我們才有可能利用对流星的观測資料去研究以上提出的問題.要知道流星的亮度和貭量及速度間的关系,首先必須知道流星在大气中飞行时的全部物理过程,可見这个問題的解决是与流星物理  相似文献   

15.
这次观测是苏联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观测队在海南岛一个观测点进行的,该点的坐标是φ=18°14′34″,λ=-7~h18~m02~s.86.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参数如下:120厘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指向太阳的天线温度 T_A≌670°K;记录设备的时间常数是4秒.仪器设备的本身起伏相当于 T_A 变化6°K,以自记仪器描绘的曲线的均方偏离测定之.天线设备安置在赤道装置上,用同步电动机转动.用自记电流计 H370记录4.5厘米太阳射电流量,并用目视方法独立地读出电流计指针读数,取0.5进制.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日珥光谱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在以前的工作中已经详细描述.这篇文章只包括对1958年11月11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1)]和1959年6月2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2)]的分光光度研究结果.1.观测和归算本项研究工作所用的观测资料是作者在苏联科学院克里米亚天文台太阳塔取得的.日珥(1)和(2)的光谱分别用平面光栅摄谱仪和阶梯光栅摄谱仪拍摄.光谱底片的归算工作是印春霖同志在紫金山天文台用МФ—4型自记显微光度计完成的.观测和归算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行星的精确定位照相观测,来决定星表的赤纬系统差是苏联微星星表编制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佘山观象台自1955年开始,即参加了这项工作.从事于十颗(第1,2,3,4,6,7,11,18,39,40号小行星)明亮的小行星的精确定位照相观测.这里所发表的是1955—1956年内.所得的结果,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取得这些结果的.  相似文献   

18.
這顆人造衛星出現時,總是具有肉眼可見的亮度。我們使用小型照相機(如Leica,Exakta,等)來進行攝影觀测。膠卷採用Kodak Tri-X快片。平常經驗是在五秒鐘的露光,F/D約等於2的光圈情形下,可以得到將近第八等的星點影像。底片上1毫米,約相當於天空角距離一度另一些。所以坐標量度的準確,如能達到1/300毫米,那就是所测出方位的準確度,可以達一、二十弧秒。比用蘇聯廣角遠鏡作目視觀测所得結果的精確度要高些。但和這種方位準確度相配合的時刻準確度,便需要達到1/100秒(假設人造衛星每秒鐘約移動1/2度)。  相似文献   

19.
佘山觀象台的太陽耀斑觀測是用太陽單色光觀测鏡進行的。該儀器的敍述,登在天文學報第3卷第1期。譜綫寬度的求得藉助於譜綫移位器。譜线移位器為厚約6毫米的玻璃片,平均每轉10個刻度,可使譜綫移位0.5A。移位器的轉動可由0至±140,故可使譜綫移動達20A。譜綫寬度的誤差主要並不是决定於刻度讀數的是否準確,而是决定於觀測者對日面精細物的辨認經驗。比如,當觀测者正注視日面精細物的時候,轉動移位器使此精細物在視場消失,如此來回數次所得譜綫移位的讀數,往往不一致,對我們說來,各次的讀數差不大於10個刻度,即是譜綫寬度的精確度可達0.5A。耀斑面積的求得,藉  相似文献   

20.
這篇文章先敘述星表编制的歷史,以編製星表所用的仪器,分為三个時期,即牆仪漏壺時期,子午仪恆星钟時期与赤道仪照相时期;且說明天文學上許多重要发見均由编制星表得來。其次對重要星表如B.D.,A.G.C.,C.d.C.耶魯等星表,基本星表如鮑斯星表,FK3星表,以及開普泰因選面積計划均加以簡單的介绍。本文第二段對苏联在第八届國際天文學會提议要编制的微星星表加以详细的敘述,并說明佘山觀象台可能参加的項目和我們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