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纪沙河街组古生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北部42口井孢粉化石的鉴定,讨论了该区沙河街组孢粉植物群的古生态分类,建立了一个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高比例组合和5个亚组合: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亚组合,Pinaceae-Ephedripites-Podocarpidites亚组合,Ephedripites-Pinaceae-Labitricolpites亚组合,Pinaceae-Podocarpidites亚组合和Piceaepollenites-Ephedripites-Cedripites亚组合.通过与黄骅坳陷滩海沙河街组孢粉组合对比,根据研究区各时期孢粉组合的不同特征,探讨了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纪沙河街组古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孢粉组合中生组分比例稳定,平均70%以上,而旱生和湿生孢粉组分比例变化细微;沙四段晚期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属半干旱暖温带气候;沙三段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林混生,属半湿润亚热带气候;沙二段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属半干旱亚热带气候;沙一段植被类型以针叶混交林为主,湿生草本植被增多,属湿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3.
湛江港位于N21°10’,E110°24’,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处。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33.5℃左右。湛江港港湾宽阔,从港口至港尾长达六十多公里,整个湛江港海域分为外海和内湾两个区:硇洲岛和东海岛的东南沿海属外海区,这个海区的海水受南海潮流、鉴江河、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NSS数据开展水汽短时频域特征研究,按气候类型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站点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进行分析,提取不同季节的GNSS水汽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各类站点的水汽频域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变化和季节性差异;高原山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的GNSS站点的周期性变化显著;热带季风地区、亚热带季风地区及沿海地区水汽振幅较大,高原山地和温带大陆地区水汽振幅较小。  相似文献   

5.
乌固诺尔勘查区是一个大型的陆相沉积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白垩世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煤炭资源丰富,为呼山煤盆地中的富煤盆地之一。通过对勘查区已有地质资料,并结合其结构、构造、岩性、厚度以及岩相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勘查区的形成、演化及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6.
丹东地区小岭组植物化石共9属12种。动物化石腹足类4属6种,叶肢介1属2种。均为首次发现。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小岭组应属早白垩世而不属侏罗纪,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同时,阐述了古地理环境和地层特征,并与邻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一、地质特征 调查区位于额尔古纳地块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上、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东坡。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白垩系下统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和甘河组基性火山岩,第四系现代河床河漫滩堆积物。侵入岩主要为早石炭世花岗岩、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以岩基状产出,东侧零星出露一些晚侏罗和早白垩世侵入岩,呈岩株、岩枝状产出。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地区成煤期为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主要含煤地层九峰山组沉积期属早白垩世。分布于大兴安岭漠河、呼玛等县,为黑龙江一结雅煤田的主要含煤层位。一、聚煤条件 1.含煤地层特征 含煤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九峰山组,该组系正常碎屑沉积夹凝灰岩、熔岩和煤层。其下部以中、粗粒含砾砂岩为主;中上部以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含可采煤层,其中有时夹有数层基性熔岩。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温暖 ,属亚热带型。早第三纪气候暖热 ,一般属中亚热带型。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增温期 ,气候属南亚热带型 ;孔二段及东一段沉积时期为降温期 ,气候属北亚热带型。晚第三纪气温下降 ,但仍较温暖 ,馆下段沉积时期气候属北亚热带型、馆上段沉积时期气温上升 ,为中亚热带型 ;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气温再度下降。研究区第三纪有一个潮湿期即孔二段沉积时期 ,两个湿润期即沙三段、沙一段中部至馆陶组沉积时期 ;三个干旱期即孔一段至沙四段、沙二段上部至沙一段下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0.
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镇原地区东部长8段油充注较为活跃,油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133~124 Ma)、早白垩世中期(115 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95 Ma);镇原地区西部长8段油充注较弱,气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 Ma)。镇原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东、西部成藏差异性主要受距盆地生烃中心距离、储层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调整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四川盆地23个站的年降水资料、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的异常与四川盆地降水的联系,认为: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量呈振荡型、这种振荡型可能是太阳活动通过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作用而激发的、时间上有滞后一年以上的特性,即太阳黑子活动的强弱、引起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四川降水的东西分布特征。反映为太阳黑子偏多年分,第二年的西北太平洋高压偏强、相应四川盆地降水呈西涝东旱型、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 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 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 并划分为2个组合: (Ⅰ) 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 (Ⅱ) 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ediastrum组合。组合Ⅰ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中期; 组合Ⅱ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晚期至Chattian早期。植被面貌变化为: 针阔混交林, 底部生长着蕨类植被→针叶林。通过孢粉组合属性特征的研究得出孢粉组合Ⅰ代表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湿度相对较大; 孢粉组合Ⅱ代表了亚热带较湿润性气候。通过共存因子分析得出: 在渐新世Rupelian中期至Chattian早期时间段内百色盆地年均降雨量(MAP)在797.5~1 293.7 mm之间, 年均温度(MAT)在11.3~22.6℃之间, 为北亚热带气候特征。而现在的百色盆地位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度: 22.0℃, 年均降雨量: 1 070.5 mm), 二者的差异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右旋"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渭河盆地新生界及其年代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渭河盆地,新生界十分发育.前人建立了盆地地层系统.随着地质成果的不断积累,原有的地层系统需要重新整理。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新的全球变化研究资料和数据,对渭河盆地新生界部分地层的年代做了重新认识。认为红河组形成于古近纪中始新世-晚始新世;白鹿塬组形成于古近纪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冷水沟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早期;寇家村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中期;灞河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晚期。蓝田组和游河组不存在层位上下关系,它们可能是地史时期形成的同期异相沉积;三门组的上界年代在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表明古三门湖的消亡时代不同的地区存有差异。蓝田组和游河组形成时期,研究区地形地貌发生分异,表现为地形凸起和凹陷并存,凸起堆积风成沉积,凹陷接受湖泊沉积,这一地貌格局很可能自7.3Ma B.P.以来,一直持续到0.15Ma B.P.,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与古三门湖并存的地貌格局是新近纪晚中新世最晚期至0.15Ma B.P.以来研究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是当时研究区区域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三个地层剖面,对西乡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该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龙马溪组和崔家沟组,且首次建立起该地区志留纪的生物地层系统——笔石分带。但龙马溪组底部的笔石带则属奥陶纪。还将西乡地区的志留系与国内外有关的几个地区的志留系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亚热带泥炭地在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溶解有机碳(DOC)是泥炭地中容易受到外界扰动的一部分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DOC可能通过降解或横向迁移从泥炭地中流失,潜在地威胁了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然而,目前对于亚热带泥炭地DOC如何响应季节性尺度的环境变化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以位于北亚热带的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季节尺度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大九湖泥炭地中,表层0~10 cm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光谱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DOC浓度和光谱参数还表现出明显的深度差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DOC浓度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直接受控于泥炭孔隙水的电导率和氨态氮浓度,可能还间接受到泥炭地水位和孔隙水硝态氮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季节性水位波动引起的泥炭水化学参数和营养盐的变化,可能显著改变表层泥炭DOC动态,需要重视这种季节性波动对亚热带泥炭地碳储存能力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沉积特征、剖面结构和原生沉积构造确定林县坟头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之上的一套厚度不大的陆源碎屑沉积为陆相河流相沉积。将原命名为分水岭组改名为漳河组,时代置于早奥陶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宝塔组与五峰组之间的介壳相地层历来存在两个岩性组:一个是临湘组,岩性为绿灰色瘤状灰岩,另一个是涧草沟组,岩性为灰黄色砂质页岩.二者均曾建立Nankinolithus带。1975年以后,涧草沟组一名被广泛引用于大巴山地区,意指宝塔组顶部瘤状泥灰岩以上的黄绿或桔黄色页岩,厚仅数十厘米.本文以五个实测地层剖面为例,从岩性特征和化石内容论证大巴山地区原宝塔组顶部的瘤状泥灰岩实与其上的原涧草沟组页岩为一套独立的岩性地层单元,符合临湘组的概念,故改大巴山地区的涧草沟组为临湘组。并据化石与国内外相当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西太平洋西北部海表温度与北半球500hpa西副高和极涡环流指数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环流超前与滞后的相关事实,证实了环流有3—6个月的滞后相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Lopingian mixed floras from Linxi Formation in Soron area, Inner Mongo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 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n plants,such as Paracalamites,Comia,Rhachiphyllum,Iniopteris,Rufloria,etc. Some Cathaysian ele- ments,such as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L. multifolia,Fascipteris Cathaysiantus,F. densata,Taeniopteris szei,Cladophlebis liulinensis and C. permica,are also mixed within the present flor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 ron of Inner Mongolia was located in the sector between the Angaran and Cathysian floristic provinces in Loping- ian. It is beneficial for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in the phytogeographic view. The transmigr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thaysian plants to the nort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along the suture zone.  相似文献   

20.
Jianshanzi volcanic rocks at Qinghe valley in the northern Liaoning were considered belonging to Early Proterozoie Gaojiayu Formation of Liaohe Group, or to Early Cambrian Beidagou Formation of Qinghezhen Group, or Middle-Late Proterozoic Shenjiapu Formation-Complex of Kaiyuan Group-complex. Dating the zircons from the dacite with schistosity is 2 506 Ma in method of U-Pb (SHRIMP). This evidence indicates the rocks may be referred to Late Permian in age. Discovery of the rocks is significant to re-recognize stratigraphic property of "Liaohe Group", regional geoteetonie location and revolution of orogenic zone in Qinghe valley of the northern Lia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