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该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的1次强震,但并非余震。文中利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强震记录计算等效峰值加速度A0.5换算地震仪器烈度,并且将地震仪器烈度与强震台站周边5km内调查点烈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仪器烈度与周边调查点烈度吻合度58.6%,且偏差不超过1度。然而,即使宏观烈度相同,观测地面运动参数也存在较大离散度。但在缺少现场调查的震后初期,地震仪器烈度有可能为地震烈度范围判断提供定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管友海  冯启民  王耀 《地震》2010,30(4):82-88
本文提出了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优化方法, 该方法利用了建筑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理论, 初始造价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设防时增加的经济投入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经济损失与设防烈度的关系等, 根据抗震设防增加的经济投入与地震经济损失之和最小的模型得到经济最优设防烈度, 并以按经济最优烈度设防时地震中的人员伤亡率小于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为限制条件, 求得最优设防烈度。  相似文献   

3.
Housner谱烈度及修正谱烈度作为基于加速度记录时程直接得到的地震动强度参数,与建筑结构破坏及地震宏观烈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仪器烈度物理参数指标。然而,相对于地面加速度峰值、地面速度峰值等地震动峰值参数,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对应的谱烈度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耗时相对较长,影响了利用谱烈度确定地震仪器烈度的时效性。基于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了谱烈度的快速近似算法,仅计算4个方向上的谱烈度值,采用其中3点作圆即可获得水平面内谱烈度迹线的近似最大值,使计算速度提高了45倍,且保持了谱烈度作为地震仪器烈度物理指标的精度。利用在汶川MS 8.0地震等386次MS > 3.0地震中获取的2701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ousner谱烈度快速近似算法的计算误差在±4.5%以内,可以同时满足地震仪器烈度速报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需求。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HERP)使用1498~2007年日本烈度的记录数据绘制出地震最大烈度图,并用于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图(PSHM)进行检验。假定为泊松分布(50年10%),将历史烈度图与475年重现期的可能最大烈度危险图进行了比较。我们注意三种情况:所有的地震情况、只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情况和不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所有地震的情况。俯冲带上的大逆冲型地震造成了沿太平洋海岸一侧的高烈度带,而内陆地壳型地震造成高烈度是在整个日本零散分布的。对于所有地震的情况以及俯冲带地震的情况,过去500年记录的最大烈度图和源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500年重现期的最大预测烈度图非常相似。然而对第三种情况,即只包括陆地地壳地震时,其相关性很弱。如果我们只考虑面积的大小,而不是具体位置,对于所有三种情况来说,在日本气象厅(JMA)烈度大于4时,记录烈度图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用最大地震的情况下)有高度的相关性。从统计上来说,日本目前的危险性图似乎与过去的烈度分布相一致。即使危险性图可能强烈依赖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但可以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5.
2013年1月23日辽宁省灯塔市柳条寨镇发生M5.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Ⅵ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志,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地震发生后,由现场调查得到的烈度通常称之为宏观地震烈度。200余年来,烈度在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社会灾害学等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烈度各个时期的内涵、应用及其变迁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述与讨论。论述了烈度曾经是地震学家研究震源特性、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等最有用的工具;阐述了烈度在地震工程、抗震防灾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诠释了烈度在社会灾害学领域的拓展;同时简略地解读了新的对于烈度的不同表达形式。目的是与大家共同认识和讨论烈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的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将各地地震记载视为各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照谢毓寿教授的“新的中国烈度表”和李善邦教授的“历史地震烈度五条补充规定”,确定各地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度——烈度,用现今地震所造成的烈度分布(影响场)特点进行类比,反推历史地震震级等参数。虽  相似文献   

8.
非构造型水库地震具有震级小、震源浅、烈度高的特点,研究其烈度衰减对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三峡库首区近年地震实地科考原始烈度资料,选择椭圆衰减模型并对其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得到非构造型水库地震的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原有构造型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可供库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根据唐山7.8级地震现场的宏观考察,绘制了唐山地震烈度分布图,确定极震区位于唐山市内,最高烈度为十一度。文中讨论了唐山7.8级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和烈度异常区,也讨论了滦县7.1级地震的影响和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场地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四川地区及邻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式,计算了历史强震对大渡河梯级水电站场址的影响烈度和最大烈度。同时,还分析了水电站场址在历史强震发生密集时的地震影响烈度特征,以期为今后梯级水电站的地震安全综合防御和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整理了1966年以来震级大于等于6.5的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资料,通过分析历史震例数据将6.5—7.9级地震的Ⅷ度及以上烈度区和8级及以上地震的Ⅸ度及以上烈度区定义为高烈度区。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高烈度区的分布特点,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地震震级与高烈度区长短轴之间的拟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走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基本为比较对称的椭圆,这可能与走滑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而无上下垂直移动有关;(2)倾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不一定对称,具体分布受断层两侧以及断层本身介质的物理性质影响;(3)褶皱类型地震的高烈度区分布特点要根据地震的断层位错和地震时褶皱隆起两方面的信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阐述张家口市尚义M_S 4.0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征,总结地震应急调查成果,介绍极震区震感现象和分布范围。通过对地震现场调查点和电话调查点的烈度评定,确定极震区的影响烈度为Ⅴ度,圈定地震等烈度分布区域,同时修正观测仪器震中位置。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震源机制和震区卫星影像的线性构造解释等资料,讨论本次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文安5.1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4日河北省文安县发生的5.1级地震是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首都圈内最大的一次地震.该震震中烈度偏低,而远在100km以外的北京等地区却出现较高的烈度异常.本文根据首都圈数字强震台网及其烈度速报系统测定的地震动强度等值线图,对该地震的烈度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首都圈内3个烈度异常区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合震源的发震机理、地质结构和地震波射线路径等,分析了造成该次地震震中低烈度、小灾情,而外围烈度较高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阐述河北永清MS 4.3地震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依据仪器烈度,通过对地震现场调查点评定烈度,根据极震区震感现象和分布范围,确定极震区影响烈度为Ⅴ度,并圈定地震烈度图分布范围,分析此次地震震害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杜兴信 《中国地震》1997,13(1):74-81
统计分析了1954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2.0≤Ms≤5.5近200次中小地震的烈度关系律,并与Ms≥5.0的中强地震统计规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地震和中强地震的烈主分布都有相似的区域特征,如东部烈度的衰减慢于西部,等震线长短轴比小于西部等,结果还表明,对于一个固定震级,由中小地震统计的烈度衰减律在烈度高于V的快于地震的统计值,而当烈度低于V时又慢于中强地震的统计结果;此外,在烈度-震级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发生时的仪器烈度计算和震后的烈度速报对于地震预警系统以及震后救援具有重要的意义。仪器烈度计算速度的改善和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对于整个预警过程都十分重要。日本仪器烈度计算方法的发展主要经过了3个阶段: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计算方法,2008年实时仪器烈度计算方法以及2013年实时仪器烈度计算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这3种烈度计算方法,并且采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9.0级地震的数据,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所得到的仪器烈度,发现2013年方法比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在计算速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于2008年的实时仪器烈度,2013年方法计算得到的实时仪器烈度更接近于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85-1986年对察隅8.6级地震专题现场考察.用现场考察资料结合档案史料评定震区的烈度,并绘制出地震等烈度线图.概略叙述了等烈度线轮廓、面积;各烈度区内房屋、各类建筑物和地面破坏特征.阐述察隅8.6级地震的极震区在墨脱县的背崩、格林、地东一带,确定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28.9°,东经95.2°通过计算和类比,判定察隅8.6级地震中烈度为Xl度.  相似文献   

19.
统计了太原,临汾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分布,在拟合影响烈度与频次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50a和100a太原,临汾地震影响烈度的缺失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成的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导致基于遭遇烈度建立的建构筑物地震易损性矩阵,在应用于按照标准设防烈度进行建设的城市规划区震害评估时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该问题,引入烈度差的概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研究了典型城市的地震震害,分别采用地震烈度与烈度差建立城市建构筑物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的案例统计,分析比较了基于烈度差的建筑抗震能力指数与模拟分析统计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烈度差构建的城市建筑地震易损性矩阵能更好地反应城市建筑震害情况,基于烈度差建立的城市建筑抗震能力指数和模拟分析统计的城市建筑抗震能力指数基本吻合,烈度差能更好的反应不同标准设防烈度的建筑抗震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