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光譜分析特点之一是灵敏度高,一般在混合物中元素含量濃度达到10~(-3)—10~(-5)%即能檢定出来。但有些稀有元素,含量很低且譜線复杂,常须用色散率大的攝譜仪。但大的攝谱仪因光程较長,致延長了攝譜时間,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影响分析的灵敏度。因此利用大型攝譜仪作譜線复杂的稀有元素矿石矿物分析,就必须解决这一問题。我们知道,各元素的光譜灵敏度与該元素是否易于激发,而其幅射强度是否足够观察,和該元素的原子在不同能态間的躍迁几率,以及其原子在电弧中蒸发时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原子内部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镉元素由于在地壳中分布量较少,且在元素的迁移过程中,极少成为独立矿物存在,通常被称作分散元素。它的重量克拉克值为5×10~(-5)%,但在301矿区镉元素含量一般均在0.05%以上,最高值可达0.537%左右,其富集程度平均高出克拉克值1000多倍,因此镉元素和矿石中的  相似文献   

3.
甘肃北山石板泉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11~200 Ma;211~214 Ma;215~216 Ma,侵入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阶(Norian),岩石具高硅低铝、富钾贫钠、非常低Sr(37.1×10-6~94.7×10-6)高Yb(2.19×10-6~4.1×10-6)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A/CNK=0.89~0.96之间,σ=1.82~2.54。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亏损Ti、Sr、P、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明显的"燕式"型,其形成可能来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源区深度较浅、水含量、压力和氧逸度均很低,处于还原状态下的伸展构造背景。研究其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对认识北山地区构造演化和指导区域矿产预测评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指相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ICP-MS测试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4口钻井42件石炭—二叠系岩心样进行了Sr、Ba、Ga、V、Ni、Co等沉积环境敏感元素的系统测试分析,讨论6种元素含量及Sr/Ba、Ba/Ga、Ni/Co等比值的变化特征。除去5件样品中的异常点,测试元素大多数集中的变化范围:Sr(100~200)×10-6,Ba(100~700)×10-6,Ga(10~40)×10-6,V(80~200)×10-6,Co(5~30)×10-6,Ni(15~45)×10-6,Sr/Ba 0.2~0.9,Ba/Ga 2~20,Ni/Co 1~4。根据微量元素指标特点结合岩相资料,认为渤海湾盆地本溪组发育海相沉积,太原组发育过渡相沉积,山西组及其以上地层发育陆相沉积。元素指标中,Ba、Sr/Ba和Ba/Ga沉积环境指示意义显著,在判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纪沉积相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滇东南马关木厂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进行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分析,结果显示,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橄榄石中均含有以羟基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单斜辉石的水含量为160×10~(-6)~557×10~(-6)(质量分数,下同),斜方辉石的水含量为85×10~(-6)~207×10~(-6),橄榄石的水含量为5×10~(-6)~12×10~(-6),根据矿物百分比含量估算的全岩水含量为46×10~(-6)~137×10~(-6);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次研究的橄榄岩包体是岩石圈地幔经历较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残余;低(La/Yb)N值(0.22~0.57)以及高Ti/Eu比值(4 076~6 772)暗示橄榄岩可能经历了以硅酸盐熔体为交代介质的微弱地幔交代作用;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组成比较单一,整体表现出高场强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轻稀土元素的同步亏损;结合中国东部地区已经发表的橄榄岩包体含水量数据来看,滇东南马关木厂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富水的特征,可能与该区自中生代以来遭受的新特提斯洋壳大规模俯冲流体交代作用有关;与华北克拉通含水量的明显差异有可能反映的是两地岩石圈地幔正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位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北东段的红山子复式岩体,由晚侏罗世早期碱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组成,并以晚侏罗世早期碱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体。晚侏罗世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包括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两种,它们均具高硅、富碱、钾和铁、贫铝和低钙、镁的主量元素特征,SiO_2分别为75.2%~76.6%和74.6%~75.3%,(K_2O+Na_2O)分别为8.19%~8.96%和8.78%~9.10%, K_2O/Na_2O分别为1.19~1.39和1.29~1.35,在SiO_2—MALI图解中落入钙碱值与碱钙值A型花岗岩区域内;Al_2O_3的含量分别为11.5%~12.3%和12.5%~12.7%,CaO分别为0.30%~1.24%和0.76%~0.83%,A/CNK分别为0.90~0.97和0.93~0.96,均不含标准矿物刚玉;FeO+Fe_2O_3分别为2.23%~2.65%和2.33%~2.48%(均1.00%),锆石饱和温度分别为834~869℃和819~839℃(均800℃),具有A型花岗岩的富铁和高温特征。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稀土含量较高、富集轻稀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和Eu强烈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和高场强元素Zr、Hf、Nd、Ta、Y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等,Zr+Nb+Ce+Y的含量分别为897×10~(-6)~1236×10~(-6)和513×10~(-6)~643×10~(-6)(均350×10~(-6)),10000Ga/Al值分别为6.28~6.90和3.28~3.98(均大于2.6),具有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在Nb—Y—3Ga、Nb—Y—Ce和Y/Nb—Rb/Nb图解中显示A_1和A_2型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显示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低的■、较高的ε_(Nd)(t)、较年轻的T_(DM2)、较低的■、■、■和较低的δ~(18)O_(V-SMOW),表明岩浆源于年轻下地壳底部的部分熔融,且经历了高温热液蚀变作用。可见,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是在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由源于Ⅰ型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和少量古老下地壳混染后,形成的年轻下地壳再部分熔融形成的A_2型花岗岩。根据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U含量较高,分别为7.3×10~(-6)~22.3×10~(-6)(平均14.6×10~(-6))和4.53×10~(-6)~6.90×10~(-6)(平均6.01×10~(-6)),并经历了高温热液蚀变作用,特别是前者与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已发现铀矿化,提出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是深入开展铀矿勘查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7.
对吉林省中部旺起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旺起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72. 5±1. 4 Ma,即中侏罗世。在主量元素组成上,SiO_2含量为65. 03%~66. 25%,Al_3O_2含量为15. 41%~16. 29%,Na_2O含量为4. 17%~4. 29%,MgO含量为1. 85%~2. 01%,TFe2O3含量为4. 66%~5. 37%,Mg#为41~44,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在痕量元素组成上,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具有弱的Eu负异常。Sr含量为514×10~(-6)~587×10~(-6),Y含量为12. 8×10~(-6)~15. 8×10~(-6),Yb含量为1. 27×10~(-6)~1. 58×10~(-6),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性,说明旺起花岗闪长岩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同时代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旺起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受到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碰撞-拼合的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铀矿的普查、勘探与开采过程中经常应用放射性平衡系数的概念。这个概念一般系指铀和镭量值之间的关系,并常以“C”表示,其表达式如下: C=(Ra)/(3.4×10~(-7))=2.9×10~6(Ra/U)式中 C——铀镭平衡系数;Ra——镭的含量;U——铀的含量。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两种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如~(233)U和~(230)Th,~(330)Th和~(226)Ra,~(23)U和~(25)U等。因为这个概念涉及到如何正确而合理地确定平衡系数C及其应用问题,所以本文提出自己对铀镭平衡系数的看法,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北段一脑丸地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0.5±2.4 Ma,属早白垩世,同时含有较多中-晚三叠世的捕获锆石(223~232 Ma)。岩石的SiO_2含量为63.73%~64.35%,(K_2O+N_2O)为6.77%~7.31%,Al_2O_3含量为15.20%~15.40%,MgO含量和Mg#值分别为1.85%~2.01%和32~34,Fe_2O_3/FeO值为1.37~1.53,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94~0.96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岩石的稀土总量相对较低(∑REE=110.37×10~(-6)~117.55×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高((La/Yb)N=22.39~31.72),Eu异常不明显(Eu/Eu*=0.91~1.07),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高Sr(515×10~(-6)~665×10~(-6)),低Y(6.73×10~(-6)~7.39×10~(-6)),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花岗斑岩起源于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富稀土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赋存载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富含稀土(含Y,简称REY),尤其是(含)沸石粘土,其主要由粘土组分、沸石、鱼牙骨、微结核及生物残渣等组成,目前对于该类稀土矿床中REY的赋存载体存在争议。本文在中、西太平洋选取两个富REY的沸石粘土样品利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对稀土赋存状态进行定量研究。矿物微区成分表明,鱼牙骨主要成分为磷灰石,含有最高的REY含量,为2497×10~(- 6)~18623×10~(- 6),微结核和沸石颗粒含有较低的REY含量,分别为246×10~(- 6)~333×10~(- 6)和29.36×10~(- 6)~256×10~(- 6)。通过三种矿物相在沉积物63~250μm粒级组分中各自所占质量比例,计算得出磷灰石对REY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说明此粒级中磷灰石为主要REY赋存载体,然而相对全岩总的REY含量,该粒级中磷灰石的贡献仍较小。通过对全岩和粉砂级组分(小于63μm)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和XRD矿物相分析表明,2个样品中REY主要存在于粉砂级组分中,其中的磷灰石对全岩REY的贡献最高均可达70%左右。另外通过对粘土组分(2μm)研究发现2个样品粘土组分的REY含量相似,分别为530×10~(- 6)和631×10~(- 6),粘土组分对全岩沉积物的REY贡献意义不大,对整个沉积物REY而言其贡献率仅为2%~5%左右。因此认为磷灰石为整个沸石粘土中REY主要赋存载体。  相似文献   

12.
施秋华  袁亚娟  夏斌  林舸 《地质学报》2018,92(1):154-169
三肇凹陷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中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样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多数主量元素含量中等,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UCC)相比,Fe_2O_3、MgO、CaO、Na_2O含量较低,而TiO_2、Al_2O_3、K_2O、MnO含量均略高;样品中的相容元素(V、Cr、Co、Ni等)含量均低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和UCC;稀土元素总量为102×10~(-6)~276×10~(-6),平均为188×10~(-6),与PAAS表现出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了相似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部分元素与SiO_2负相关而与Al_2O_3正相关,说明大部分元素受到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石英与长石矿物对这些元素表现出一定的稀释效应。根据主元素物源判别方程图和Th-Hf-Co图投影及La/Hf、(Gd/Yb)N值,扶杨油层物源主要来自后太古宙长英质火山岩,可能卷入了部分再循环沉积岩。通过一系列的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在对油层组进行了纵向古气候分析后,认为FI油层组沉积时处于一个构造活动强、干旱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储层物性更好,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水、岩石矿物中铊含量很低,已有的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和中子活化法等测定痕量铊,有灵敏度低,分析手续繁琐,且仪器昂贵等弱点。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铊灵敏度可达3.5×10~(-10)M。所以,近年来有人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铊,但直接测定干扰严重,必须事先用离子交换,共沉  相似文献   

14.
天桥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接壤铅锌矿集区黔西北成矿区内很具代表性的中型矿床,赋矿岩石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本文根据该矿床单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中分散元素铊(Tl)的含量,初步揭示了Tl的富集规律和赋存状态。结果表明,该区Tl在方铅矿中明显富集,其含量和富集系数分别为4.09×10~(-6)~7.85×10~(-6)和8.18~15.7,黄铁矿中Tl含量和富集系数分别为0.293×10~(-6)~0.463×10~(-6)和0.59~0.93,闪锌矿中Tl含量和富集系数主要在0.144×10~(-6)~0.565×10~(-6)和0.29~1.13之间。根据矿石中方铅矿的相对含量,估算其Tl含量在0.5×10~(-6)左右,接近铅锌矿石Tl综合利用最低指标。结合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Tl、Pb、Zn地球化学性质,认为本区Tl在演化晚期的成矿流体中相对富集,流体中的Tl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方铅矿中的Pb。  相似文献   

15.
赣州盆地位于钦杭(钦州—杭州)结合带南侧华夏陆块西部,由晚白垩世早期红色碎屑沉积岩系组成,其底部夹有一套玄武岩,全岩Si O_2含量为46.50%~48.13%,具有钠质高镁特征(Mg O=15.47%~18.24%,Mg~#=74~77,K_2O/Na_2O=0.22~0.39)。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出轻稀土富集右倾,没有明显的Eu异常的特点,表明岩浆没有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特别是Ta、Nb、Ti亏损不明显,Cr、Ni的含量分别为235×10~(-6)~617×10~(-6)、157×10~(-6)~493×10~(-6),与原生岩浆的Cr、Ni含量接近,Ba/Nb值(13.51~23.18)和La/Nb值(0.82~1.03)表明源区有富集地幔组分;Sr—Nd—Pb—O同位素显示出源区性质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具有原生岩浆性质,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为中生代华夏陆块EMⅡ型岩石圈地幔提供了准确的证据。由赣州盆地晚白垩世构造背景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本区玄武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条件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石榴石是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通常能够保留早期的矿物结构和物质并记录较为晚期的变形和变质反应。石榴石钇(Y)元素环带特征丰富、复杂,不同的环带特征通常暗示不同的形成环境或经历了不同的变质事件,是变质演化历史研究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多以LA-ICP-MS作为石榴石Y元素的主要分析手段,EPMA主要用于主量元素的分析。但是,LA-ICP-MS的束斑尺寸(44μm)和基底效应较EPMA(0~5μm)大,当石榴石颗粒小、包体和裂隙发育或成分环带以微区尺寸内存在较大变化时,大束斑更容易覆盖某些特殊信息。通过对石榴石Y元素测试参数的调试和标样验证,最终确定峰位测试时长和背景测试时长分别为140s和70s,并进行了PHA谱峰干扰剥离,降低检测限至54×10^(-6)。本文将通过对比佛子岭石榴云母片岩(LD025)4颗石榴石的EPMA主、微量原位分析(Ca、Mg、Mn、Fe、Y、Al、Si、Cr、Ti、Na)和LA-ICP-MS石榴石Y元素分析结果,论证EPMA分析Y元素的可行性。石榴石X-ray Mapping和主量成分剖面揭示该4颗石榴石均为生长环带,Mn呈钟形分带,Y与X Sps呈强烈正相关性,与X Grs、X Alm、X Prp相关性不清晰。EPMA和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Y含量曲线在核部和幔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Grt1~Grt3中Y均表现出自核部(500×10^(-6)~1200×10^(-6))向幔部(200×10^(-6)~500×10^(-6))逐渐降低,极边部Y含量低(20×10^(-6)~200×10^(-6))且变化复杂;Grt4中Y含量差异相对较小(180×10^(-6)~450×10^(-6)),仅在边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因EPMA对于Y元素含量较低(<200×10^(-6))时灵敏度不够或者LA-ICP-MS束斑尺寸大容易掩盖边部窄带成分真实变化等原因,二者在边部Y元素差异较大。分别对EPMA和LA-ICP-MS的分析结果应用Grt-Xtm温度计和Grt单矿物压力计获得的变质PT结果显示Grt1~Grt3(核-幔-边)和Grt4(核-边)均记录较为完整、统一的温压演化过程。M1→M2→M3的变质温压变化分别为T=530~544℃、P=0.78~0.82GPa→T=577~616℃、P=0.89~0.98GPa→T=631~661℃、P=1.01~1.07GPa,表现为顺时针演化型式,M1至M3反映的是一个“暖俯冲”过程。根据温度评价结果,Grt1~Grt3(1.2~1.4mm,自形程度高)形成时间应早于Grt4(0.8mm,自形程度低)。由此可知,大颗粒的石榴石Y元素含量及变化特征通常更容易揭示相对完整的变质演化历史。本次研究为变泥质岩演化历史、变质温压评价等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和思路,结合EPMA主量(矿物成分、X-ray mapping、BSE分析)和微量元素(Y等)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全面地解读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7.
第二章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分佈一、元素在地壳中的分佈 从表1中可看出主要元素如铬、銅、鎳、鋅、錫、鉛、鉬、鎢等的克拉克值,都在10~(-2)到10~(-4)之間。这就指出我們所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一般要达到10~(-4)。在野外得到的分散晕,含量若达到表1所列的最低标准品位时,就应加以注意。但是我們所分析的样品是距矿体有一定距离的土样或岩样,因此,它的含量只要接近于最低标准品位就值得注意。也可以說,就有可能变为与矿体有关系的含量值。濃集系数K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测定渤海湾10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富集状况,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湾西部岐口凹陷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Hg、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10~(-6)、0.031×10~(-6)、29.5×10~(-6)、27.4×10~(-6)、0.159×10~(-6)。结合5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及地累积指数法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上未受到As、Hg、Cu、Pb、Cd的污染,而在高值区Pb和Cu达到轻度污染的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指明,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PbCu,研究区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只有在高值区,Hg和Cd才达到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9.
依托大场大型金矿床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区西部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风成沙集中在-40~+160目粒级段,富含SiO2,而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均很低;-20目残坡积土和-5~+20目草皮层土富集或基本富集了大部分金矿化指示元素,均可代表近源物质。从基岩→残坡积层→草皮层→水系沉积物,金矿化主要指示元素Au、As、Sb的平均含量在逐步降低,其他元素也多如此。在高寒准平原—丘陵区,地表存在着元素(特别是Au、As、Sb)被不同程度贫化或均一化的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黄石市城市边缘区农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在高密度表、深层土壤采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并对重金属元素成因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As、Pb、Hg、Cd、Zn、Ni、Cu和Cr含量范围分别为(5.2~155.9)×10~(-6)、(19.2~426.1)×10~(-6)、(0.012~1.823)×10~(-6)、(0.03~4.59)×10~(-6)、(34.8~529.6)×10~(-6)、(8.5~86.2)×10~(-6)、(16.52~104.39)×10~(-6)和(51.2~145.5)×10~(-6),平均含量均超过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且Cd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40 cm以上土壤中,土地类型中以水田和旱地污染为主,污染物中以Cd、As和Pb为主要特征。水田中As、Pb、Cu和Zn为轻度污染,Cd和Hg为中度污染,而Cr和Ni无污染;旱地和林地中As、Pb和Hg为轻度污染,Cd为中度污染,而Cr、Cu、Ni和Zn无污染。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r和Ni为自然源成因,与成土母质相关;Cd和Pb、As和Hg主要为人为源污染,与黄石市高强度工矿业生产和硫化物矿物酸化释放有关;而Cu和Zn为混合源成因,部分来源于土壤环境背景,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