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使用的遥感图像及工作方法 本图的解译绘制,主要根据1/50万MSS4、5、7波段合成的假彩色卫片及多波段黑白卫片解译而成。黄土分布地区,利用航片对滑坡、错落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进行了重点解译。对盐碱地的分布进行了航卫片对照解译。 二、分类原则与表示方法 本图系参考《中国1/100万地貌制图规范(修订稿)》及《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征求意见稿)》,采用形态、成因及物质组成多级分类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地貌数字解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3S”技术与地学的结合,对传统地貌制图的编绘方法必然产生较大影响。遥感影像不仅作为地面调查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可以根据需要缩放到所需比例尺的重要数据源;各种数据源的参考数据如地形图、植被图、地质图、土地资源图等均可以数字的方式在GIS环境中集成、叠加与运算,从而改变了地貌制图依赖于地形图进行多次综合概括的制图方式,使基于多源数据的遥感地貌信息定量解译成为可能。以青藏高原昌都幅遥感地貌解译为例,探讨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山地地貌解译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和对地貌判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多源数据的遥感地貌解译方法,为全国1∶100万地貌遥感解译和地貌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1∶1万(1∶2.5万)土地更新调查底图为基础,采用放大编绘法或等大编绘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制作的。总的来说,编绘主要是针对图内的点状要素(三角点、埋石点、高程点)、线状要素(河流、道路、境界等)和面状要素(各类用地)3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点状要素的取舍、线状地物的弯曲、相互关系、移位和地物压盖以及面状地物的地类合并与综合等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关系合理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4.
新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复杂,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状况的地面调查,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劳动强度大,有些地方无法实测。利用卫片编制各种专业图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手段的重大改革和突破。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计算机成图还未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在卫片制图上还是靠目视编绘,因卫片存有多中心误差,不少人存有无法措手之感。本文从卫片编图的实际出发,结合新疆情况,根据制图原理,分析了卫片象元信息、影象图案与土地利用图斑的关系,讨论了如何从卫片上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界线。为能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地区沙生植被遥感解译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桂琛  彭敏 《中国沙漠》1991,11(3):44-49
应用遥感技术解译青海湖地区沙生植被的影象物征,地面群落学调查结合的方法,将环湖地区沙生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其分布特点表现为:(1)沙丘边缘环带状分布;(2)沙丘间呈孤岛状分布;(3)沙堤带状分布;(4)湖水退缩后的沙地植被演替。为本区沙生植被的保护及沙化治理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编制南北过渡带地区1∶25万和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是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植被类型图的编制都是采用大量的地面调查来完成的,地面调查方法虽然精确,但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地面调查往往只能覆盖较小的范围。遥感数据因为其全覆盖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样方调查的局限性,但目前大范围的植被类型遥感信息提取尤其是自动提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本文以1∶5万太白山植被类型图的编制为例,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各种比例尺的植被类型图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探讨并研究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提取方法和制图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有效地支持1∶5万山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和1∶1万数字表面模型数据(DSM)可以生成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将地形约束因子与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小比例尺植被类型图数据等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取各级植被类型,从而实现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② 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基本流程为植被型组解译→植被群系组、群系、亚群系解译→植被型、植被亚型分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来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提供示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1:400万沼泽图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群 《湿地科学》2004,2(1):15-20
中国1:400万沼泽图是我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4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类(第一级)、亚类(第二级)、型(第三级)、组(第四级)。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在作为插图(2幅)和附图(4幅)的典型区沼泽图(1:20万~1:150万)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500万),全国被分为8个沼泽区和40个沼泽亚区。中国1:40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范围法与符号法(分级定位符号)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卢金发  刘爱霞 《地理科学》2002,22(5):552-556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序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是我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 ,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 4 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 ,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 :类 (第一级 )、亚类 (第二级 )、型 (第三级 )、组 (第四级 )。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 ,在作为插图 (2幅 )和附图 (4幅 )的典型区沼泽图 (1∶2 0万~ 1∶15 0万 )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 5 0 0万 ) ,全国被分为 8个沼泽区和 4 0个沼泽亚区。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 ,范围法与符号法 (分级定位符号 )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绘的1:50万河北省地貌图,1992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售。 该图是在长期野外地貌研究工作基础上,综合分析大量科学资料编绘而成,它描绘了河北(含北京市和天津市〕地貌的整体结构和各种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清楚地表现了河北西部和北部的山地和高原,东部、南部平原和渤海沿岸的潮间带,浅海水域海底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山地中着重负地形谷地的客观描述,详细表现了古河道的走向、密度,反映山前冲积扇等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动态。图内还附加旅游和地震等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一、解译方法、原则与分类系统 (一) 解译依据 根据实测地物光谱特性,水的反射率低变化平缓。故卫星影象对水系、水体解译的主要标志是色调和图型。阴影是水系解译的参考标志。 采用MSS4、5、7图象,陆地卫星——4号的TM1、2图象,以及RBV黑白片。利用了7波段对水与周围岩性及其它地物反射率反差大的特点,对MSS多波段图象进行了单波段(MSS7/5)的图象处理方法。为分辨出时令河与常流河,以枯水期(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的影象为主,而对水体的处理则采用汛期(七、八月份)的图象。  相似文献   

12.
腾格里沙漠虽经过多次小规模专题考察,始终未见有沙漠专题地图编制出版,多数只作为专著中的插图加以表现。为此,编制《腾格里沙漠地貌图》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反映出腾格里沙漠的全貌,还能体现沙漠发展规律、演变特点、分布特征等。依据腾格里沙漠的图幅范围、地貌类型以及印刷纸张规格的要求,将《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比例尺定为1∶40万。选用1∶25万地形图作为地理基础底图,采用1∶10万地形图作为沙丘符号编绘过渡性的工作底图,专题内容编绘以Google Earth影像资料为主。《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地貌类型包括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以及其他地貌,其中风积地貌是重点展示的内容。根据腾格里沙漠地貌类型,在编图过程中共设计了16种形态结构类型符号,采用分层设色表示沙丘相对高度,用箭头符号表示沙丘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3.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1:1万(1:2.5万)土地更新调查底图为基础,采用放大编绘法或等大编绘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制作的。总的来说,编绘主要是针对图内的点状要素(三角点、埋石点、高程点)、线状要素(河流、道路、境界等)和面状要素(各类用地)3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点状要素的取舍、线状地物的弯曲、相互关系、移位和地物压盖以及面状地物的地类合并与综合等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关系合理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卫片影像解译为资料,在对乃东县生态系统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侵蚀强度、功能缺损程度、生产力水平三项指标对乃东县99种生态类型进行健康性评价。以此为乃东县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技术编制黄河下游(1/50万)古河道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1、古河道分布,力求反映其规律,古代宜粗,近代较细。虽然距今二万多年的全新世中期以来就有黄河,但本图仅表示人类有史以来的浅层古河道。 2、据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卫片解译,使两者互为补充印证。对古河道的形成年代以历史文献为主,决口扇形态及地表古河道痕迹以卫片影象为主。 3、本图以“禹王故道”作为原始河道,反映西汉以来六次大改道。所谓黄河大改道,是指河道大变迁,或称大徙。即大河在某处决河改道之后,不回归原河道;全河另由它道入海(不含尾闾变动);其经流期较长,影响国计民生比较严重。另外,北宋“二股河”并行入海,亦属变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河流流域的水文过程是随机性的空间大气活动和复杂的下垫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河南省河流流域水文下垫面类型图依据陆地卫星多谱段图象的面上显示,结合实地勘查和路线调查的解译方法,借鉴常规资料综合分析编绘而成。其目标是为省、地级和中等河流流域水文预报模型的建立和水、沙资源的计算及其它方面的要求提供基础性图件。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技术平台,将ASTER遥感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相结合,采用决策分类方法对抚仙湖帽天山小流域磷矿开采区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的多源数据融合对小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信息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通过野外随机抽样证实,帽天山小流域磷矿开采区植被类型遥感解译准确率92%。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陆地碳库之一,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亦十分敏感。通过对南四湖湿地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对南四湖湿地的范围进行了重新定界,分析了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2006年6月份的SPOT5影像的解译,绘制了湿地景观格局图,计算了各种湿地景观类型的面积。结合公开发表的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数据和相关参数计算出了整个南四湖湿地植被的碳储量为6.057 64×104t,并与1983年资料的折算数据对比发现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已减少了近3/4,表明南四湖湿地植被的碳汇能力已经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19.
云南通海震区的构造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0年1月5日在云南通海发生的7.7级地震,仅次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是近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我国的第三个大震。在79年底,作者结合航片与卫片解译、钻探与物探资料的分析,对震区进行了专门的构造地貌调查,发现震  相似文献   

20.
长江皖江段岸线资源的遥感调查及开发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TM卫片,彩红外航片结合调查与已有资料,牟皖江岸线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解译与评价,并根据地区经济背影区位条件,效能网络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可利用岸线的建议,为今后皖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