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海洋测绘的定义及内涵,从海洋大地测量、海洋导航定位、水深及水下和海岸带地形测量、海洋遥感、海洋水文测量、海底底质探测、海洋工程测量、电子海图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9个方面介绍了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认为海洋测绘技术正呈现出立体、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效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从海底控制网设计、布设、测量、数据处理和海洋声速场构建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底控制网建设的现状。结合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和海洋大地测量技术发展,分析了现阶段海底控制网建设面临的问题:认为目前的海底网规模小,缺乏信息共享,功能单一;设计与布设原则未与控制网等级关联,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操作性;声速场精度和分辨率偏低;测量和数据处理仅考虑了海底控制点的定位问题,难以满足大区域、高精度海洋PNT(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基准网建设需求。据此,利用海洋声道的远程通讯和测距定位能力,提出了建设联合北斗/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定位和通信导航功能的通导遥一体化深远海PNT基准及服务网络的构想,针对该网络的功能和布放设计、高精度、高分辨率海洋声速场模型的构建、各类PNT基准点的测量和整体网平差处理、海底PNT基准点的自校准和自维护、覆盖水域的位置增强服务、目标和环境的遥测和感知服务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实施方法和设想,以期解决当前海洋控制网大区域建设面临的缺乏通讯、布网原则和测量方法不完善、功能单一等问题,为新一代高性能海洋大地测量及PNT导航定位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支撑。认为随着长距离布网优化设计、增强位置服务、精确授时和时间同步、远程通讯及网络功能的拓展和应用服务等难题的突破,所构想的网络体系必将引起海洋PNT建设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斗双模工作模式,设计一种将全海深海洋装备的地理位置信息提供给母船或控制中心的定位与通信系统。提出使用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模式进行定位,并将位置及待传输信息通过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模式发送至接收模块;采用光敏、倾角和温度多传感器组合冗余实现海洋装备作业环境的全天候有效检测,进而通过单片机控制北斗模块的休眠与唤醒及北斗系统RDSS/RNSS模式间切换。定位测试试验和马里亚纳海沟海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全海深定位与通信系统不仅具有很高的快速定位成功率,而且能够有效节约电池电量和实现短报文信息传输。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剖分格网的新型导航定位服务方法。首先,将剖分格网编码引入到导航服务体系中,使导航接收机新增网格编码输出模式;然后,将后台的导航服务空间信息进行格网化处理,并赋予剖分面片编码,实现接收机输出定位编码与后台服务信息组织编码的一致;最后,利用统一的导航编码在服务数据库中检索与之相关联的空间信息,实现基于剖分格网的空间信息高效导航定位服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剖分格网导航定位服务平台系统架构的初步方案。与传统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多级定位、点—面二相性、计算高效等优良特性,可作现有空间信息导航服务方法的替代或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无GPS信号的受限环境中,基于序列立体影像的运动平台视觉定位精度较高,能够改正航迹推算方法的误差累积,但在纹理贫乏或光照不足的环境下容易定位失败。为提高受限环境下运动平台定位的精度与稳健性,提出一种基于联邦滤波的立体相机、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及里程计组合导航方法。该方法在联邦滤波中利用IMU分别同里程计与立体相机构成子滤波器,有效避免立体视觉定位失效而导致的系统定位失败,提高了定位稳健性。地下巷道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运动平台导航定位的精度,并且在立体视觉定位失效的情况下仍能实现连续定位。  相似文献   

6.
海洋时空基准网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时空基准网是获取地球时空信息的基础设施,它包括地基时空基准网、空间时空基准网和海洋时空基准网3个部分,其中海洋时空基准网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先就海洋时空基准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从海洋定位导航基准、高精度海洋水平及垂直定位基准等角度介绍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海洋时空基准网的主要构建方式是综合运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卫星定位、水下声学定位以及压力传感器等技术将全球统一的时空基准传递到海洋表层、内部和底部。它的建设在我国还属于空白,故需结合国情、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指出当前全球和各国海洋环境监测的需求普遍甚旺,而现有海洋环境监测网多为局域网络,未与时空基准网融合,故海洋环境缓变或快变的时空位置不清楚或不精确,因此,将海洋时空基准网与海洋环境监测网融合起来建设,实现效益、效率和功能的互补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基础上还认为,融合后的海洋时空基准网与环境监测网加上通信和数据交换功能,以实现海洋环境精准监测并进行海洋信息传输的目的,进而逐渐推进以形成具有时空位置属性的全球性海洋环境感知认知网络,即为海洋物联网。进一步探讨设想:将海洋物联网与海底通信光缆链接起来,同时通过海面浮标观测舱与通信卫星链接起来,就构成了有时空位置属性的海洋互联网。最后认为,我国应加快建立以中国周边海域为主的精密动态海洋时空基准和环境监测网,并通过国际合作开展全球性海洋时空基准与环境监测网的布设。  相似文献   

7.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声学海底定位是面向海底俯冲带板块形变监测需求提出的一种定位技术,也是建设海洋时空基准网的一种重要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GNSS‐声学海底定位技术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海洋时空基准网的建设需求,但其数据处理方法尤其是声速误差精细处理方法,对海洋时空基准网海底部分(海底大地基准)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介绍了GNSS‐声学海底定位技术的起源,并将其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两类,同时将声速误差处理方法作为该技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提炼了该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仅假设海洋声速垂向分层、考虑声速的时域变化、考虑声速的水平梯度。对于仅假设海洋声速垂向分层的阶段,国外学者采用几何结构对称的方式来削弱声速误差的影响;国内学者则主要对声速以外误差源(杆臂矢量误差、时标偏差、姿态角误差等)进行了研究,并用优化随机模型的方式削弱系统误差对定位的影响。对于考虑声速时域变化的阶段,国外学者利用拟合方法(多项式拟合或三次样条拟合)结合参数平滑约束来解算声速的时域变化量,提高定位的稳定性;国内学者基于此细化了参数拟合的方法(考虑参数长周期项的变化特征),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水下差分定位算法。对于考虑声速水平梯度的阶段,国内外学者在GNSS‐声学海底定位中解算了声速水平梯度参数,提高了水平方向定位的稳定性,并利用海洋数值模型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展望了将GNSS‐声学海底定位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海底大地基准建设的前景,并引入了小时空尺度声速层析的概念(基于海洋时空基准网的声速误差处理方法),以期解决数值预报模型不能提供小时空尺度产品的问题,进而为水下潜器提供更高精度的声速误差改正服务。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UTC时间05:46:23,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采用PANDA软件自主定轨获得轨道产品,并进行PPP动态定位处理,利用IGS观测网MIZU和USUD基准站1 Hz的GPS观测数据,获得了该地震的同震信号。  相似文献   

9.
《测绘文摘》2013,(3):94-96
征稿范围本刊主要刊载导航制导与控制,定位技术,大地测量,海洋测绘,导航定位技术应用,导航定位设备研究等方面及其相关相邻学科的学术论文。撰写要求来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简洁,图表清晰,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及技术秘密。  相似文献   

10.
综合GIS、数据库和富客户端开发等技术,设计一套B/S环境下的海洋观测网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海洋台站、浮标和志愿船等海洋观测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预警和故障统计分析等功能,能为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观测网运行状况、提升海洋环境观测预报管理水平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电子海图在当前海洋导航定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重点研究电子海图显示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利用GIS ArcEngine技术实现Shapefile格式电子海图的读取与显示,按照S-52国际标准完成对电子海图渲染,利用墨卡托投影将平面坐标转换为地理坐标实现电子海图精确定位,将电子海图Shapefile属性数据转换为GeoDatabase提高电子海图显示速度。电子海图显示效果与功能表明,本研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海底大地测量控制网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精度的海底大地测量控制网是数字海洋和水下网络中心战的基础设施之一,而现阶段我国海底控制网的建设和研究几乎为空白。为自主建立我国高精度的海底大地测量控制网,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外海底控制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GNSS/Acoustic系统的组成及发展;详细梳理了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影响海底控制点精度的因素和控制点定位精度;结合我国现状,建议加紧开展我国海底控制网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海洋自然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测绘领域中,为测绘保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手段。本文首先分析虚拟现实发展现状,然后着重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组成,以及相配套的硬,软件。最后,讨论海洋自然地理环境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14.
珠海北斗ZHBDCORS系统建设已实现,新建了8个基准站,可利用省级GDCORS已有站进行设备和网络升级,实现与省级GDCORS互联互通,资源共享。ZHBDCORS在系统兼容性、基准站升级、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积累了经验;首次实现了北斗网络RTK/RTD 10秒级的快速定位;利用珠海优于1 cm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可实现三维精确定位,其精度可满足四等水准要求。这将改变传统的平面和高程测量分离的作业模式,实现平面和高程同步一体化测量的现代化方法。ZHBDCORS可满足城市发展建设和导航的需要,是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Since 1990, the Center for Mapping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has been developing mobile mapping systems to automate and accelerate the collection of digital map data. These systems integrate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with inertial navigation units and imaging sensors to produce digital geographic data. They are modular and can be installed on various platforms, such as vans, trains and aeroplanes. New developments with the imaging system and the fully integrated data-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stereovision system enables the user to obtain three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any object in 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camera. Digital and video images, together with GPS positions, are stored in an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which merges data collected by airborne and terrestrial mapping platforms. Exploiting the enormous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digital stereoscopic imagery is a challenging topic of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航天测量船因其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能够有效地弥补陆地测站无法覆盖卫星整个轨道的不足,已逐渐成为我国卫星测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保障海上航天测量任务的顺利完成,精确导航定位是航天测量船的重要基础保障,本文分析了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上测量数据的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了海上北斗动态精密定位服务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当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分米级海上动态精密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7.
蒋兴伟  林明森  张有广 《遥感学报》2016,20(5):1185-1198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观测体系,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海洋一号(HY-1A/B)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海温预报业务系统、冬季海冰业务监测、夏季赤潮和绿潮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近岸海水水质监测和渔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海洋二号(HY-2A)卫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波高、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能力。通过卫星获得的数据提高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遥感数据,同时还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认可。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系列为中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对海洋遥感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需求。为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专门规划了海洋观测卫星系列,服务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权益维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极地大洋考察等方面,同时兼顾陆地和大气观测领域的需求。在充分继承已有HY-1A/B、HY-2A、高分三号(GF-3)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成功研制经验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光学和微波遥感技术,建设新一代的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卫星组网观测能力;发展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构建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综合观测体系。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海洋遥感卫星必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