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通过对湖南省目前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分析,结合考察日本土地整理与循环经济的思考,提出了如何将土地整理与循环经济有效地结合,真正发挥通过土地整理,做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有着独特的地质、水文条件, 其衍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与非岩溶地区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其土地整理重点及实施对策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重庆槽上地区为例对岩溶槽谷地区独特的地质、水文背景下和人类非理性开发活动下所产生的土地资源特征、成因以及以生态重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用地整理为重点的土地整理进行了分析、总结, 提出了土地整理实施和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卫丹妮 《山西地质》2012,(4):99-101
土地整理工作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解决好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刘琪 《山西地质》2010,(4):11-13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就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只重视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往往忽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这一实际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此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整理是缓和人地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下,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业环境,意义重大。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事业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都不够成熟。本文从剖析土地开发整理理论出发,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既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也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土地整理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实施国土整治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是开展土地整理比较早,土地整理制度建设较完备,土地整理理论与技术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土地整理在改善农林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景观、促进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一铭  陈丽 《山东地质》2008,(8):114-115
土地整理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整理不当将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的生产能力,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重视土地整理生态化设计,不仅可以改善生态,也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很多,其潜在风险较大。目前,很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未达到预期目标,有的项目甚至产生了较多负面影响。要解决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土地整理项目的全局出发,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对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组织、工作程序、工程技术、工程质量、工作环境、生态环境及权属调整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10条工程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促进土地整理项目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临朐县土地总面积1834km^2,山地丘陵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1999年国土资源部把临朐县设立为首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之一,8年来该县狠抓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先后建设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个,省级8个,市级20个,共开发整理土地2.33万hm^2,增加耕地0.47万hm^2,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富顺县怀德镇司湾村、界牌村、坝中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归纳概括,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经评价,整理前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797,整理后为1.164,提高46%,说明经过土地整理,该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从而证明该土地整理项目是科学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地面沉降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同时引用定量的及定性的参数,以多个指标刻画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并利用土的胀缩比Cp值对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应用数量化理论探讨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不仅对地面设施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也会使地下环境发生变化。从太原市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地面沉降演变历史总体上相符可以看出,太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过量开采中深层孔隙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的。随着2003年太原市采取关井压采及引黄入并等一系列举措以来,地下水位呈现回升的趋势,地面沉降速率随之减缓。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城市地质环境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显忠 《地球科学》2000,25(6):638-641
从城市地学资料入手, 详细研究了西安市的地质环境主题, 采用了相应的模型, 对土地工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工程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陆中光 《江西地质》1999,13(3):221-227
以江西区域地质现象为基础,国土地质理论变依据,以江西的经济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分3个方面9个课题,示范地论证了地质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互为因果的休戚关系,为江西国土地质研究提出了明确搂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研究区内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地基承载力、土体压缩模量和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GIS空间分析对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良好,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主城区总面积的58.2%,并以主城区南部区域地质环境最为优越,建议牡丹江市适度向南发展,同时做好生态环境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于前游子庄发生了数起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次采用地质调查、钻探和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前游子庄发生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找出了地面塌陷的原因。前游子庄地面塌陷是由于当地土质疏松,容易发生侵蚀作用,并在有大量积水条件的促使下而发生的。同时对地面塌陷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黑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平原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板块大陆边缘活动带,经历了多期复杂地质作用和环境演化过程,逐渐形成如今的黑土地.黑土矿物组分主要包括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和蒙脱石.黑土地被开垦后农田化过程中存在黑土退化、地质调查方法不统一、基础地质研究薄弱、综合研究不足等主要地质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遥感等技术手段,已在黑土地质量状况、土地质量限制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机理、黑土形成时代及其环境、黑土地关键带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方法、富硒土地资源筛选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今后地质工作者应在长观基地监测与国际联合公关、黑土地修复地质方案研究与实践、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黑土形成演化理论、土地资源“双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加强探索及综合研究,确保黑土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第四届地面沉降国际讨论会及我国“八五”科技攻关成果表明,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及防治工作,由于引进系统思维方式、非线性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融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成果显著,目前已进入以数学模型预测为主的动态微量控沉阶段。这要求我们加深沉降机理研究。抽汲地下水形成的地面沉降研究的核心与难点是粘性土中孔隙水运移问题,它也是土体环境地质和外动力地质灾害研究的前缘热点,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石炭—二叠纪陆地维管植物在物种、生态和遗传方面的多样性。并根据古生代末这些植物在时空上的演化过程和数量统计数字,确认二叠—三叠纪集群绝灭事件同样在植物中存在。进而还探讨了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直接外部原因,可能是局部地质事件(如:构造活动、火山爆发)引起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使气候变干旱所致。又根据当今对化石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大部分植物(即古植代植物)的生殖方式较单一,胚在发育时无休眠期,成熟的胚缺少良好的保护结构,不适合在干旱环境下传种繁殖是这次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GPS监测结果及已有水准测量成果,并结合地下水开采活动和地面沉降分层标的监测资料,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江阴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及成因机理,发现江阴市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南部,向北、向东沉降量逐渐减小,在时空上与地下水开采密切相关,并具有滞后性及不可逆性;江阴市地面沉降的发生主要受内外两种因素控制,本身具备沉降特性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基岩起伏特征、第四纪土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是必备的内在因素,而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则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外因,地面沉降的形成主要是含水砂层的压密和顶底板粘性土层的固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