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东少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的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秒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大陆架及邻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活动论”的观点和大地构造历史分析方法,对黄东海大陆架及其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将地壳演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总结出了中国东部及邻域的大地构造发展与演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质时期区域构造主应力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地区的基底、盖层发育情况,着眼于中国东部及邻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客观地再造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3.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反演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剖面、亦是恢复重建地质演化历史活动及过程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构造演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典型的前陆冲断带,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波速横向变化大等原因,故对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与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一直不能深入进行,因而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针对以上症结所在,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更好的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进而为深刻认识该区构造发育史、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等提供了依据.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的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一伸展 挤压三期构造运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整个构造演化中最强烈的构造挤压时期,其对该区构造演化及构造格架形成与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构造域的地质过程明显影响了东亚陆缘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成矿过程,加强对太平洋板块自身演化过程的认识是我们正确理解东亚陆缘构造变迁的基础。文章从太平洋域与特提斯域地质过程对比、古太平洋演化的重要事件和扩张脊俯冲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古—今太平洋的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分析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域构造演化对东亚陆缘的可能影响,以期引起学界对开展有关洋陆结合研究的重视,并提供一份快速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作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从板块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划分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为3个阶段,中生代盆地发育演化阶段、早第三纪裂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发育阶段。通过对渤海地区代表性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进行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渤海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与火山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台湾海峡新生代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划分出海峡及两侧两大断裂系,探讨了断裂系的形成演化过程,阐明了断裂构造的形成演化与海峡裂谷演化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峡裂谷的演化模式。文中对NW向断裂折射平移和扇状收敛的首次发现,为弧陆碰撞引起海峡裂谷封闭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新生代断裂构造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赶先 《热带海洋》1994,13(2):17-24
论述了台湾海峡新生代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划分出海峡及两侧两大断裂系,探讨了断裂系的形成演化过程,阐明了断裂构造的形成演化与海峡裂谷演化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峡裂谷的演化模式。文中对NW向断裂折射平移和扇状收敛的首次发现,为弧陆碰撞引起海峡裂谷封闭物观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南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层序划分方案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二维地震构造层序闭合解释,从地震不整合面和构造发育特征识别出发,对新生代主要构造层序进行详细解剖。进一步结合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二维地震数据的精细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其新生代构造层序,并进行了构造层序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按古构造运动面可将盆地充填序列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盆地演化的三个阶段性。着重论述了三个构造层序的结构特征、叠加构造样式、构造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断裂演化序列之间的关系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南黄海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了南黄海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方向,即建立适合南黄盆地自身特点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模拟技术方法;基于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生烃期次研究;加强苏北盆地与南黄海盆地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是一较为复杂的断块构造,在构造、沉积的精细解释基础上,采用古垂线法构造复原的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尝试性地实现了构造的二维拟三维构造复原,再现了构造的三维全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圈闭的演化历史,认为该圈闭发育始于早中新世末中中新纪初,此时已有雏形;中中新纪末圈闭已基本定型。经历了走滑张扭、走滑压扭和区域沉降三个演化阶段。采用圈闭自动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在该构造内识别出多个圈闭,并对各圈闭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应用该方法可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南海的构造演化对研究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模式有重大意义。关于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尚存有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及综合比对,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对逆断层和褶皱等挤压构造进行识别以及展布的刻画;并对南海北部古逆冲断裂带的展布及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确定晚中生代南海北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了一条中生代逆冲断裂带,并对其位置、展布、活动停止时间进行了分析,对南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模式:晚中生代以前,南海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以挤压为主,存在着碰撞造山过程,形成了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至始新世,盆地应力背景由挤压向张裂过渡,并存在至西向东的转换延迟;渐新世以后逐步转为拉张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弧的俯冲增生期;渐新世—早中新世,拉让洋壳俯冲消减完毕,路科尼亚地块与婆罗洲碰撞,并俯冲于婆罗洲基底之下,形成周缘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期;中中新世至今,南中国海开启、婆罗洲碰撞抬升引起盆地稳定沉降的被动边缘期3个阶段。②盆地所选井的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早期缓慢沉降、晚期快速沉降这一前陆盆地的典型特征。③盆地构造地质事件复原图表明,盆地晚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由此,认为沙捞越盆地为复合型盆地,即早期为前陆盆地,晚期则转化为大陆边缘型盆地。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是在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缝合线上发展起来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其奇特的地质现象与复杂的动力学背景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关于其形成机制,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中国东部裂陷式"观点、"左旋走滑"观点、"右旋走滑"观点、"先左旋后右旋"观点。通过对该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沉积学综合分析,认为莺歌海盆地形成演化受印-藏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地幔上涌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古新世—早渐新世左旋拉分、晚渐新世—中新世热沉降、上新世—第四纪右旋拉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辽西凸起中段古近系沙河街组缺乏规模性圈闭,储层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大,滚动勘探一直难有较大突破.针对构造、储层问题,采用基于构造演化分析的古近系储层预测方法,综合运用裂变径迹构造反演和空间平衡剖面技术,开展构造演化精细分析,改变传统地层沉积模式,提出辽西凸起高部位发育沙河街组地层的新认识,指导构造解释调整,新增沙河街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分析了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四个控制作用:(1)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演化阶段与凹陷结构;(2)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沉降中心迁移与地层分布;(3)构造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和油气分带的差异性;(4)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聚集与分布。构造运动是盆地演化及油气成藏的主导因素,盆地构造演化结合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是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南部滩海区中生界构造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构造演化与样式始终不明朗,中生代该区处于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高原的核心部位。其构造演化研究对深入理解这个高原从形成至垮塌的过程至关重要。同时,中生界也是近年来中国东部深部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黄骅坳陷南部滩海区不仅是大港探区中生界潜山油气的重要勘探区,而且处于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局转换部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利用大量地震剖面,系统进行了中生界残存展布规律的分析,进一步划分了该区构造单元,探讨了该区中生界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以羊二庄断层为界,研究区可以分为两个构造区,东南区构造相对简单;西北区构造复杂,既继承了印支期东西向构造格局,又经历燕山早、中期走滑挤压和燕山晚期及新生代的伸展走滑,还产生了强烈的滑断构造。羊二庄断层是在印支期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剪切断裂,在燕山中期经历了挤压走滑,在燕山晚期和新生代经历右行伸展运动而形成的呈NE向的复杂断层系。可见羊二庄断层的演化控制了该区中生界的构造格局和演化。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构造圈闭样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把万安盆地形成的构造圈闭闭划分为压缩、菜和剪切等三种基本构造样式,并对各类型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盆地沉降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沉降是盆地沉积充填的最基本条件,也是盆地发育的基础。本文所论述的西湖、基隆两凹陷之间的鞍部是东海陆架盆地重要的构造演化带。运用盆地沉降模拟原理,提出以构造沉降比重和相对沉降的概念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沉降模拟得出鞍部地区的盆地沉降具有时间及地域上的不均衡性特点,且有构造高点随时间迁移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可见构造沉降比重值的大小与盆地发展演化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邱燕 《海洋地质》2004,(2):10-16
关于南海边缘海的成因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问题,众多学者撰文探索奥秘,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总体说来,主要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右行剪切拉分,局部区域挤出说,地幔柱构造理论等,各种理论演绎出大陆边缘和边缘盆地空间几何形态和块体运动及位移等各种模式。尤其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所产生的弧后扩张说,成为人们解释南海形成演化的经典假说,并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所提出的“原地重熔与地球化学场”学说也逐渐在各种找矿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也可应用于此学说解释南海边缘海的构造成因和新生代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