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海水中酚类有机物在粘土或沉积物上吸附特性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桂朋 《海洋科学》1999,23(5):60-63
研究了海水中7种酚类有机污染物在粘土矿物及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发现了酚在粘土或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常数与其水溶解度之间的线性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桂朋  张正斌 《海洋学报》1992,14(4):128-133
海水中酚类有机物与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互作用为负-价阴离子交换反应.可推断酚类有机物在海水介质中与3种粘土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酚氧阴离子(ArO~-)与3种交换剂R-OH上的-OH进行阴离子交换,如下式:  相似文献   

3.
海洋粘土的组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海洋粘土的开发利用,对东太平洋中国大洋调查区的所有采集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粘土沉积物的粒度明显细小;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可将沉积物分为八个矿物组合类型,其中以粘土沉积物类型为主,且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吸水率测试结果证明海洋粘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典型海洋粘土样品的理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地表粘土相比,海洋粘土的膨胀容、胶质价、阳离子交换量及吸蓝量都相对较低;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海洋粘土的结晶程度明显偏差。综合分析海洋粘土的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能,认为其活性比地表同类粘土大,预示着海洋粘土将会有更好更广的用途。  相似文献   

4.
花粉: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物氧化作用的指示物RichardG.Keil等控制海洋沉积物记录中有机物保存的因素仍然是激烈争议的话题。许多调节因素互相牵连,使同时过程间的辨别变得困难。海洋沉积物中低于50%的有机物质可以以分子方式辨别,一般来说少于10%被保...  相似文献   

5.
陈弘 《海洋地质》2019,(1):75-81
X射线衍射法广泛应用于分析粘土矿物的含量和结晶特征,由于粘土矿物易与有机质结合形成有机-粘土复合体,是否去除有机质对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最大的是伊-蒙混层矿物(含蒙脱石)和伊利石的含量,为得到可靠实验数据,必须重视对样品的前处理工作,对不同批次样品应该保持一致的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初步探讨了珠江河口的表层沉淀物和悬浮颗粒物中的粘土分布及其作用机理.用沉降离心法分离出沉积物中粒度<0.2μ的粘土,X-射线衍射相分析法测定沉淀物和悬浮体颗粒中粘土组分.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粘土向海变化趋势:高岭石含量下降,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增高.且同世界上其他大河河口海区沉积物中粘土矿分布的向海变化趋势相似.本文初步探讨了珠江河口粘土矿分布的向海变化作用机理,认为主要是由粘土物的差异凝聚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半岛沿岸7个泻湖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细颗粒成分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描述了矿物特征,发现粘土矿物的百分含量判别很大,其中蒙皂石的含量在地域上由西向东规则递减。泻湖与海水的交换状况对粘土组分有相当的影响,不久前封闭的泻湖的粘土矿物成分与未封闭的泻湖不同,显示了物源、物源成分的搬运距离及水体交换等因素的明显影响,表明了泻湖沉积物与环境动力及物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南海12个海底表层沉积物和20个悬浮物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伊/蒙间层矿物以及蒙皂石;悬浮物粘土矿物是以绿泥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蒙皂石、伊利石以及伊/蒙间层矿物。(2)粘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条件、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及相互间稀释作用的制约。伊利石的含量随离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高岭石则在近岸区特别是河口区富集;绿泥石在西部沿岸海区的含量较低,在东部岛弧和北部台湾岛附近海区的含量较高;蒙皂石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在东部火山岛弧附近海区含量较高。(3)粘土沉积物的来源以河流输入为主,海洋自生和风尘搬运对该区的沉积影响不大。(4)深海悬浮物粘土矿物的组成变化能够很好地指示短尺度气候环境的变迁,伊利石的结晶程度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映灵敏,其随所处环境的压力增大而变差。  相似文献   

9.
粘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沉积物中。集聚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产物,也是地质作用、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具体反映。因此,研究粘土矿物组分是解决沉积条件的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南通近海137个表层沉积物0.002 mm的粘土组分进行分析,研究了南通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粘土矿物中伊利石相对百分含量最高(70.6%~80.3%,平均值为75.0%),高岭石(9.8%~14.9%,平均值为12.4%)和绿泥石(8.1%~12.4%,平均值为10.3%)次之,蒙脱石含量最低(0~4.0%,平均值为2.3%);粘土矿物组合类型以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通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春夏季(5~9月)东北向扩展的长江冲淡水为研究区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1.
地球化学家在研究海洋沉积物中发现,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与沉积物中某个单分子有机物质在化学键结合上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结论对追踪气候变化有可能提供新的线索。这个单分子有机物质是一种烯酮,它含有37个碳原子和一个羰基,分子链中有几个碳一碳双键。美国的研究人员从取自与南加利福尼亚相隔的圣巴巴拉海盆的沉积物样品中革取出了这种物质。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这种有机分子的纵剖面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用黄河口沉积物为固体交换剂直接测定黄河口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络合容量的一种新方法,其特点为:(1)不必假设“有机配位体和金属有机络合物与固体粒子不发生交换(或吸附)”;(2)运用普遍的吸附(交换)等温式;(3)在pH7—8范围内,δ-MnO_2的交换率(E%)高达近100,不能测得正常形式的等温线,无典型意义,而采用黄河口沉积物则无此缺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李国刚 《海洋学报》1990,12(4):470-479
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了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陆架、冲绳海槽、南海北部陆架及北部湾7个海域中的表层沉积物样品300余个.完成了中国近海粘土矿物分布图,给出了粘土矿物在各个海区中的平均值.从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规律来看,中国近海粘土矿物的分布格局不仅证明了它与前人所述的成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发现残留沉积区域内,粘土矿组物合往往以绿泥石、伊利石含量较高而高岭石、蒙皂石含量较低为其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海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特征不仅能反映其陆上成因环境及其入海后的搬运途径,而且还能指示残留沉积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沉积粘土矿物与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沉积物记录了海洋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占沉积物组分一定比例的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长期气候演变存在一定的关系 ,粘土周期性沉积响应与地球轨道驱动因子作用有关 ,陆源粘土通量既受大陆冰盖厚度和海平面变化以及环流强度的控制 ,同时又受源区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影响。因此 ,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源区气候冷、暖周期性旋回 ,记录了搬运、再沉积和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 ,为古环境再造、古季风变迁以及海陆对比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也为洋盆及其边缘海形成、地球演化及重建中生代以来…  相似文献   

15.
中太平洋北部粘土沉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全基 《海洋学报》1988,10(2):192-197
微细的粘土物质是大洋沉积物的重要组分,通过对其中的粘土矿物和石英的研究,了解它们的分布和来源;通过对粘土组分与某些金属元素和锰结核富集关系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是某些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载体,而且粘土和火山物质是锰结核富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的藿酸类化合物,使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分析、色谱-质谱-数据系统等分析技术,从东海海域赤尾屿以北,水深为242米的海底表层软泥中鉴定出17β(H),21β(H)-升藿酸和17β(H),21β(H)-双升藿酸等两种有机物.普遍认为海洋沉积物中藿酸类化合物是由细菌或藻类中的多羟基藿烷转变而形成的,是早期成岩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δ-MnO2)相互作用等温线,钼(Ⅵ)-粘土矿物体系所得是一种具有极大值的N-型等温线,钼(Ⅵ)-水合氧化物体系所得是具有一个拐点和两个台阶的“台阶型”等温线.这两类等温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上均尚未见报道.N-型等温线的产生是因溶液中钼(Ⅵ)的复杂存在形式和负离子交换机理复合作用的结果.“台阶型”等温线的形成则是氧化物表面存在着几类能量不同的羟基分级交换吸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沉积物的储碳机制对研究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矿物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有机碳最重要的稳定机制,其中活性铁(FeR)在沉积物有机碳的累积作用中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成“铁锈碳汇”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海洋沉积物中FeR的固碳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海洋沉积物中FeR的提取方式、类型、固碳量、固碳机制、结合有机质来源及分子类型,阐述了FeR固碳的重要意义,旨在加深对矿物与有机碳相互作用的理解。海洋沉积物中FeR常通过柠檬酸盐 碳酸氢盐 连二亚硫酸盐(CBD)还原提取,主要以针铁矿、水铁矿及赤铁矿等氧化物形式存在。FeR可以结合沉积物中约80%的有机碳,结合机制包括以配体交换为主的吸附机制和共沉淀/螯合机制。FeR与有机碳的结合机制可依据铁结合有机碳(FeR OC)与FeR的摩尔比值(FeR OC∶FeR)简单判定,当FeR OC∶FeR低于1.00时以吸附方式结合,大于1.00时以共沉淀方式结合,且共沉淀相比吸附机制具有更高的有机碳结合量及稳定性。大部分海洋沉积物中FeR优先与海源类有机质结合,但在氧化还原频繁的河口及三角洲地区倾向与陆源类有机质结合。分子模拟实验、木质素氧化降解及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表明FeR与芳香碳及羧基碳等有机质具有更高的亲和性。FeR对有机质的稳定保存及减缓气候变化引起的负反馈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未来更多关注沉积物中有机质与铁矿物结合的具体过程及不同沉积环境FeR固碳的差异机制,更加关注不同结合机制的定量化及重要性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海洋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表明,海洋沉积物中占一定比例的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气候演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海洋没积岩心粘土矿物的含量和特征的变化受古气候的控制和影响,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源区气候变化,记录了区域古气候演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海水中微量元素分配在粘土矿物上的一种新的化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微量元素与粘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一个化学模型,即低铅浓度下以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高铅浓度下以表面沉淀作用为主.两种作用分别用粘土矿物和铅相互作用的pH效应和温度效应加以验证.应用描述气-固吸附的Toth方程于我们的试验体系,从而建立了适用于液固体系的等温方程式,理论曲线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