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图地名学是地名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地图的方法来研究地名的结构、构成、语词、词缀和产生发展的空间分布,地名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将复杂的、隐现的地名规律和特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地图上。地图地名学直接受益于语言地理学的成果。语言地理学创立于19世纪下半叶,奠基人是德国的丁·施密德(1843—1901)。1912年瑞士语言学家席业隆出版了《语言地  相似文献   

2.
《地图》2004,(6):21-22
曾世英先生作为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名学的开拓者,对我国地图编绘事业和地名学的创立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他在回顾一生的得失时,谦逊地说”我惭愧,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了“《申报》地图”的设计和编纂工作,一是在地名译写规范化上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 由牛汝辰研究员完成的《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辩》一书(60万字)近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 书是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项目的科研成果。本书所述的"名实新学"是在名实之辨的哲学基础上探讨地名的名 实关系、名实互动、名实规范、名实效果、名实规律、命名机理、更名得失、地名管理、地名文化等问题。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名的国家标准化工作同某些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加之使用的又是非罗马字母的文字,因此,日本的地名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由于历届政府的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各部门及其专家们的努力,日本的地名标准化工作很有起色。1978、1981和1982年先后由有关学者和人士成立了“历史地名保护协会”“日本地名研究所”和“地名工作者联合会”等各种地名组织。有些地名组织和政府机构还出版了像《日本沿海地名录》、《日本地名录》、《日本地名语源词典》等地名工具书。日本地名研究所创办了名为《地名与风土》的会刊。有的大学开办了地名学讲座。日本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有关地名资料已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地名常设委员会是加拿大自然和人工地物命名的权力机构,是从事地名标准化工作和地名学研究的协调组织。该委员会由各省、地区及联邦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设有四个咨询委员会负责处理与地名有关的各项具体事宜。此外还有一个由五人组成的秘书处,负责处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加拿大地名常设委员会每年在渥太华或某个省府召开一次会议。负责检查地名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中国少数民族语地名中也蕴藏了大量历史文化的内涵.很多少数民族语地名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名与地址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地名和地址定义分析基础上,从语义构成、存在的先后顺序、空间形态、指代空间范围的确定性、时间形态、文化内涵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地址是一种复合的地名或地名的延伸;地名在先,地址在后;地名一般表示较模糊的面状范围,地址一般表示较具体的定位点;地名有历史、现状和规划三种时间形态,地址只有现状地址才有意义;地名具有文化内涵,地址是地名的组合,侧重于应用。  相似文献   

8.
地名凝结了区域文化及历史过程,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何挖掘地名文化信息是一个有趣又重要的问题。结合文本知识、专业知识、先验知识、专家知识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通过建立知识库及提取规则,采用数据制图、模型制图、知识制图等制图方法实现中国大陆方言地名、地名通名制图。结果表明,制图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地名的空间分布范围,揭示区域地名通名的高频词汇特征,可以为区域地名管理、规划、保护与利用提供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9.
吴飞 《北京测绘》2021,35(2):178-182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情感。为摸清地名家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我国开展了两次全国性地名普查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地名和测绘的渊源,阐述了跨越30年的北京市两次地名普查的时代背景和要求。通过测绘技术在两次地名普查实施中的应用,折射出30年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由传统模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的标志,更是历史人文的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著名文化遗产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所所长王亚勇认为,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黯然远去的背影,是历史的断裂,也是文化的失落。王亚勇说,简单地保留地名其实很容易,但是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很多跟地名有关的建筑、遗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问题,该文以湖南省5批共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借助ArcGIS10.2平台,综合应用核密度估计、局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点指数等方法,描述了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湖南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状态,热点地区在省域西部与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多于人文景观类地名,以水文类地名、地形地貌类地名居多,地形地貌类地名凝聚在地势高峻的山区,水文类地名大多数分布于沅江和湘江流域;人文景观类地名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关系紧密,其中,姓氏命名类地名反映了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建筑园林类和美好寓意类地名是当地民俗、建筑、信仰等文化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唐浩 《地图》1992,(1):63-63
标准地名图是专题地图中的一种。随着地名工作深入发展,地名图的特点和作用已被地名部门所认识。苏州市地名委员会继1982年编绘地名图之后,又于1988年4月组织编绘了全开《苏州城市标准地名图》。现将该图(以下称1:9000标准地名图)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编绘1:9000标准地名图的意义以收载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现势性标准地名的地图称为标准地名图。这种地图是在1980  相似文献   

13.
《更路簿》是一本海南渔民往来南海诸岛礁的航海手册,记录了海南岛渔民命名南海岛礁的地理名称136处,这些南海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南海岛礁的自然地理及文化特征。该文论述了《更路簿》与《针路簿》的起源与差别,探讨了《更路簿》中的岛礁分类与命名方式,将《更路簿》中的南沙岛礁的名称及其释义集成在一起,并对照谷歌地球进行定位与校核。依据名从主人的地名学规则,海南渔民是最早探索、发现、命名南海岛礁并对其不间断地开发的经营者,因此为南海诸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提供有力佐证。该文从南海的季风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帆船时代居住在季风海流两侧国家的人民探索发现南海诸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客家文化中地名文化研究缺乏的现状,该文提出了从景观地名角度定量研究客家地名文化的方法,以赣南地区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和移动搜寻法,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客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赣南地区自然景观地名集中于中北部平原和低谷地区,呈圈层向外衰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赣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其中山貌类景观地名与海拔呈梯度负相关的耦合关系,水文景观类地名并"生长"于河流两侧。各文化景观类地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城镇建设、交通条件、生活方式和迁徙携来的中原传统文化等驱动因素都对赣南地区客家村落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该方法能为客家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洪钧 《测绘通报》2016,(5):126-129
通过介绍杭州市萧山区编制的6大类226幅地名地图,提出了4条地名地图编制思路:围绕标准地名,利用门牌数据,宣传地名文化、综合运用多种地图表现形式,旨在为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中地名地图的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流域地名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融汇,是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中游的地名具有鲜明的流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汾河中游的地名与流域文化的研究,揭示出地名的形成、发展、变迁与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对于保护地名和流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测绘局于1986年11月22日在乌鲁木齐市、12月27日在北京市先后召开了会议,对由测绘科学研究所地名室主持修订的《哈萨克语地名译音规则》进行了审定。参加乌鲁木齐会议的有新疆军区、新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疆大学、新疆测绘局和新疆地名委员会;参加北京会议的有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出版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总参  相似文献   

18.
地名调查工作涉及地域划分,地理空间,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运用"3S"技术,结合当地语言文化开展此项工作,能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有利于对存在尚未掌握的地理实体及地名信息的判断、界定和甄别。通过广东郁南县地名调查工作实例,探讨在"3S"技术背景下,根据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地区的地名调查工作所呈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可作范例为粤语地区的地名调查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建立我国地名信息系统的意义地理名称或地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地名有上千万个。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地名在新闻、出版、邮电、交通、文化、教育、国防、外交和科技等方面被广泛使用,而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普及,促使各  相似文献   

20.
刘永轩  董明  蔡磊  李程程  张冲  潘笑  甄艺津 《北京测绘》2023,(10):1327-1331
地名是一种具有地理位置指向性与历史文化内涵社会性的重要信息资源。北京市地名管理工作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传承古都优秀历史文脉,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数据时代下,应充分利用好地名数据资源,挖掘提取有效信息,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文章分析了北京市地名大数据的特征,分别从地名管理、文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论述,为地名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