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湘中锡矿山地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剖面研究,笔者建立了木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论证了世界锑都赋矿层位七甲江灰岩时代为晚泥盆世佘田桥中期。锡矿山组底界从长龙界页岩中通过,并以Yunna-nellina hanburyi, Icriodus costatus出现划归锡矿山组下段。底栖相邵东组产牙形刺Bispathodus cf.costatus带,孢粉Retispora lepidophyta-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组合带等无疑应置于法门阶上部。据此,重新厘定了标准地点锡矿山阶(法门阶)包括锡矿山组下段、锡矿山组上段和邵东组三部分。盂公坳组底底部产孢粉Vallatisporites vallatus, Retusotriletes incohatus, 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tus等,从而论证本组之底则为湘中及华南底栖相下石炭统岩关阶之底。大塘阶底界显然以Kueichouphyllum sinense, Thysanophyllum及其共生的(虫廷)类Dainella—Eostaffella组合出现和有孔虫Plectogyra, Mediocris, Climacammina, Archaediscus极大繁盛为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湘中地区底栖相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湘中锡矿山欧家冲剖面邵东组上部产法门阶牙形刺costatus带,大致相当于牙形刺praesulcata带。该组还产孢子lepidophyta-nitid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法门阶上部孢子LN带。该剖面孟公坳组底部出现孢子vallatus-incohatus组合带,相当于国内外杜内阶孢子Ⅵ带。另外湘中新邵马栏边该组产牙形刺Polygnathus inornatus,它应相当于牙形刺sulcata带。因此,湘中泥盆系和石炭系界线置于邵东组和孟公坳组之间。以牙形刺和孢子为依据,湘中及华南底栖相邵东组和孟公坳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船山组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颜铁增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8-323,T004
桐庐沈村船山组深灰色灰岩 ,厚 12 6 .35 m ,与下伏地层黄龙组、上覆地层梁山组均为整合关系。船山组可划分为 3个化石带 ,上部为 Eoparafusulina pseudosimplex带 ,归属隆林阶 ;中部为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 ,归属紫松阶 ;下部为 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 ,归属逍遥阶。  相似文献   

5.
桐庐沈村剖面船山组,主体为深灰色泥晶灰岩,厚138.77m,与下伏地层黄龙组、上覆地层梁山组均呈整合接触,是一个跨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该组中划分出5个化石带:下部为①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牙形刺带和②Triticites subcrassulus(ting)带,归属逍遥阶;中部为③spho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ting)带,归属紫松阶;上部为④EoparcoCusulina pseudosimplex(ting)带和⑤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牙形刺带,归属隆林阶。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位于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与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之间,即沈村剖面第15层与16层之间。船山组可划分出3个正层序(Os)和7个四级层序(Ss),主要成岩环境为潮坪相、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3种类型。对船山组中-上部高频旋回研究显示,每个米级旋回层时限约0.3Ma,主要受地球偏心率长周期400ka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张雄华  罗新民 《湖南地质》1995,14(3):145-148
雪峰古陆边缘石岩统为一套滨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下部黄龙组为白云岩,灰岩和砾岩及少量硝岩互层,上部船山组为灰岩,白云质与砂岩及少量砂岩互层,船山组含Triticies带和Psendoschwagenina带。整个上石炭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交替出现,属海水浅的滨海陆脊滩相至局限台地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石炭统达拉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拉阶一名最初见于项礼文等(1980)的文章,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达拉组,典型剖面位于贵州省盘县县城以东约30km的达拉村。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结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黑灰色灰岩团块,厚115.71m。底界以筵化石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或P.parva的始现为标志,顶界止于筵化石Montiparus weiningica带之底。达拉阶包含6个筵带,自下而上依次为: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P.parva带、Profusulinella aljutovica-Taitzehoella taitzehoensis extensa带、Fusulinella obesa-F.eopulchra带、Fusulina lanceolata-Fusulinella vozhgalensis带、Fusulina pakhrensis-Pseudostaffella paradoxa带及Fusulina cylindrica-F.quasifusulinoides带。牙形刺仅在中上部找到,自下而上划分为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带和Streptognathodus cancellosus带。层型剖面的达拉阶应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上部和莫斯科阶相当。  相似文献   

8.
阳朔阶最早由殷保安于2008年提出,命名源自桂林市阳朔县,用以指代上泥盆统锡矿山阶与邵东阶之间的一个地方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年代地层单位法门阶上部。阳朔阶底界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的首次出现为定义,顶界则以有孔虫Eoendothyra regularis的首现为标志。阳朔阶典型剖面为广西桂林市铁山剖面,自下而上包括“五指山组”和融县组,形成于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浅水相的内碎屑、鲕粒泥粒灰岩、粒泥灰岩和颗粒灰岩为特征,局部夹有少量黑色钙质泥岩。在桂林铁山剖面和邻近的小龙门剖面中共采集牙形样品149件,其中94件样品产丰富的牙形类分子,该牙形动物群以Palmatolepis、Neopolygnathus、Polygnathus、Pseudopolygnathus、Bispathodus、Icriodus、Rhodalepis、Mehlina和Branmehla属分子为特征,自下而上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生物带,包括Pa. marginifera marginifera带、Pa. rugosa trachytera带、Pa. perlobata p...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早泥盆世早—中期的地层中含有较多的碎屑岩,缺少连续的灰岩剖面及牙形类化石,因此该地区洛赫科夫阶、布拉格阶和埃姆斯阶的底界均未能以牙形类确立。滇西阿冷初剖面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具备较好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条件。通过对该剖面牙形类的研究,确定了志留系-泥盆系的大致界线、洛赫科夫阶-布拉格阶的界线和布拉格阶-埃姆斯阶的界线,并对剖面志留系的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划分。根据现有的牙形类研究将洛赫科夫阶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布拉格阶的底界以Latericriodus steinachensis eta morphotype和Pseudogondwania ethingtoni的首次出现为标志,自下而上识别出了irregularis带和kindlei-pireneae带;在华南地区首次发现了埃姆斯阶底界的标志分子Eocostapolygnathus kitabicus。据此,认为山江组下部的时代属于洛赫科夫期,中上部属于布拉格期,阿冷初组的时代为埃姆斯期,龙马溪组上部可能属文洛克统,稗子田组则为文洛克统及以上的地层。  相似文献   

10.
王国平 《福建地质》1989,8(3):181-197,T001
福建长兴期地层发育,包括碎屑岩相的大隆组和灰岩相的长兴组,长兴组分布于大田及其与永安、漳平交界处,大隆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根据生物群特征,建立了全省长兴阶7个生物带,并和华南地区长兴阶生物群作了对比。论证了福建长兴阶底界应划在大隆组下部,以Oldhamina squamosa 为代表的含海相腕足化石层下部砂岩之底。省内通常划归翠屏山组第四段的海相层应划归长兴阶。福建的长兴组含长兴阶上部生物群,其下含长兴阶下部生物群,福建长若灰岩应为长兴阶上部,大致为大隆组中上部的相变,其所含 Palaeofusulina sinensis带相当于大隆组上部 Pseudotirolites-Pleuronodoceras 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层中类化石的分布规律 ,福建沙县船山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5个化石带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aensis带和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通过与邻区及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第 2至第 5个类化石带的船山组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位于 Pseudoschwagerinamiharanaensis带之底  相似文献   

12.
谢声  杨孟达 《湖南地质》1991,10(4):267-274
嘉禾袁家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建造,并非泻湖—潮坪体系环境。而是一个较完整的三角洲体系,即建造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为三角洲海退(进积型)序列;建造的上段为三角洲海进(退积型)序列。建造中的6煤层,属下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中等厚带相互重叠对应;建造中的2、5煤层,属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薄带(或无砂区)相互重叠对应。以上聚煤规律的查明,对煤田普查勘探、煤矿井的设计和生产,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石炭系到下二叠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其底面为紫云运动主幕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顶界面为黔桂运动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包含6个三级层序。研究区范围内,从连陆台地到孤立台地乃至台沟背景,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如在连陆台地上发育煤系地层并且发育较多的白云岩地层,而在孤立台地上则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特征,台沟背景中以暗色细粒沉积为主包括台盆相和台棚相沉积。因此,三级沉积层序的相序特征形成有规律的空间变化,虽然在不同的地点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和相序组构存在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前人大量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追索各三级沉积层序界面的空间展布特征,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黔桂地区石炭系(含下二叠统)的地层层序格架。  相似文献   

14.
叶茜  江海水 《地球科学》2016,41(11):1883-1892
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位于这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之间,科学界对该界线附近是否发生重大地质事件仍然知之甚少,有关该时期的环境变化、碳循环的研究也不深入.嘉禾大窝岭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以及碳同位素变化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吴家坪期-长兴期附近的生物及环境事件提供基础材料.晚二叠世时以深水盆地相沉积为主的大窝岭剖面位于湖南省嘉禾县袁家镇附近.该剖面大隆组出露较好,岩性主要为硅质岩、硅质灰岩、灰岩以及泥岩.在大隆组中共识别出牙形石1属3种(含一个未定种):Clarkina wangi,C. deflecta,C. sp.,并识别出牙形石C. wangi带和C. changxingensis-C. deflecta组合带.根据C. wangi的首现,将大窝岭剖面的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Wuchiapingian-Changhsingian boundary,简称WCB)置于第11层底部.该剖面全岩无机碳同位素数据显示在13~15层发生了一次快速的负偏,从2.18‰负偏到-1.39‰,负偏值近3.50‰,可与浙江煤山及四川上寺等剖面进行很好的对比,揭示这次碳同位素负偏在华南区域上可具对比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广西隆林县隆或的马平组灰岩,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栖霞组由于第四纪坡积覆盖关系不清,厚215m。宜山马平组厚364m(赵金科,1947),德胜马平组厚481m(盛金章、侯祐堂等,1959),隆或马平组的厚度较小,但(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演化阶段仍是完整的,规律清楚。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竹蜓)类化石带。 1.Montiparus带,2.Triticites带,3.Pseudoschwagerina带,4.Pseudofusulina带。各带特征详述如下: 1.Montiparus带 为最低的(竹蜓)类化石带,厚22m。以产旋壁蜂巢层发育较差的(竹蜓)  相似文献   

16.
湘中地区船山组四射珊瑚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华  何心一 《现代地质》1990,4(1):35-45,T002,T003
湘中地区船山组含丰富的四射珊瑚化石,主要为地方性分子,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部主要为单体双带型珊瑚及互嵌状复体珊瑚;中部以单体三带型珊瑚和Kepingophyllidae科的原始分子繁衍为特征;而在上部,Kepingophyllidae科的进化分子非常繁盛,并出现了一些早二叠世的分子,如Vesotabularia,Lonsdaleiastraea。这些阶段性的变化对揭示石炭纪和二叠纪四射珊瑚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船山组中上部建立了两个四射珊瑚组合,自下而上为:(1)Eokepingophyllum-Qinglongshanophyllum组合; (2)Kepingophyllum-Parawentzellophyllum组合。此外,描述1新属Paraivanovia及10新种。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LatePaleozoicNorthChinabasinisahugecratonicbasin,thestratadistributionandcoal-bearingcharacteristicsvaryindife...  相似文献   

18.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近期勘探成果,重新确立了该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将原小海子组解体,以其内部存在的沉积间断为界,其上划为下二叠统南闸组,其下归为上石炭统,并命名为喀拉拜勒组;将原巴楚组解体,其上部“双峰灰岩”段及泥岩段仍为下石炭统巴楚组,下部砂泥岩互层段及砂岩段(东河砂岩段)归入上泥盆统,称东河塘组,并对井下石炭系进行了横向对比。  相似文献   

19.
南华冰期的底界讨论:来自沉积学与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新元古代南华系划分的分歧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上限年龄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详细的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湘黔桂地区典型丹州群和下江群(与板溪群相当)有关剖面上顶部地层沉凝灰岩开展了锆石年代学研究.沉积学调查表明,板溪期沉积地层与上覆南华冰期沉积地层之间的转换界面清晰,界面上下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相特征迥异,显示板溪群和上覆南华纪冰期沉积期间存在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过程.而板溪晚期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则表明,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上限年龄均趋向于720 Ma,这与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18 Ma接近.因此,基于沉积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全球性重要古气候演化的区域可对比性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将南华冰期启动年龄设定为720 Ma是恰当的,将我国南华系底界置于江口冰期沉积层系之底也是合理的,这为我国南华系底界GSSP的选定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约束.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的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二叠系下界以牙形刺 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目前在我国 ,S.isolatus仅见于贵州紫云羊场一地 ,产出层位介于 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带与 S.elongatus- S.simplex带之间的界面 ,且大体与类 Pseudoschwagerina uddeni- Ps.texana带之底相当。本文推荐贵州紫云羊场剖面作为我国的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