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长云  郑智江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47-60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 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 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 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对于8.0级以下地震, 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 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 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 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 空间分布, 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 中短期异常较少、 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 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 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 震前部分异常恢复; 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 没有破年变异常。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1~2011年以来的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山前构造带上的主要断层垂直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一时间尺度资料所反映出的一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客观地对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在该地区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和效能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现今北天山山前地区地壳运动以继承性运动为主。震前形变异常与发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内发生5.0~6.0级地震前,若干条测线会同步出现相对集中的异常,出现异常的频次明显增加,特别是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测线异常表现更加明显,而6.0级以上的强震则表现出一种趋势性慢形变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3.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提取测区内外5.5级以上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前兆异常特征,并作详细的整理、分析,综合得出监测区及附近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及预报方法。其结果显示: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大多在震前1~3年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形式以断层活动停滞、反向、突跳为主,震前半年左右异常发育至最高,临震前有明显回落,其前兆意义较为明确;水平形变测量的预测成功率高于垂直形变测量。  相似文献   

5.
曹建玲  贾晓东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61-75
本文对《中国震例》系列书籍及期刊所记录的华北地区存在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震例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区域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 首都圈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 围绕震中会出现10~30项跨断层形变异常, 其中超过8成异常场地位于距震中100 km范围以外, 有7~8成的异常测项表现为趋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 异常幅度集中在1~3 mm, 在异常发展过程中或者在加速达到峰值后恢复过程中发震。 随着震级的降低, 近场跨断层异常增加, 对于5~6级左右地震, 无论远场近场均会出现2~8项水准异常, 而5级以下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只有1~2项且主要分布在近场。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冯志军 《地震学刊》2000,20(1):10-18
较系统处理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对1975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其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区域特征。跨断层形变主要异常特征为:(1)异常出现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2)异常形态各异;有趋势异常、年畸变异常、突变异常;(30异常相对变化幅度以水平变化量为大;940异常出现时间、幅度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5)强震前异常多出现在震前半年以上;(6  相似文献   

7.
2013 年4 月20 日芦山M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强震,与汶川地震相似,该震临震前在近震源区未观测到显著的异常变化。为研究其临震前形变特征,本文根据信息熵理论对芦山MS7.0地震前近震源区的连续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年变熵率值分析,并研究其时序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近震源区台站地倾斜形变熵均表现出减熵现象,时序的年尺度熵结果表明,汶川MS8.0地震对芦山MS7.0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且震中区的EW 向和NS 向分量具有高度一致的熵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周伟  杜雪松  张立成 《地震》2017,37(2):106-114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采用形变异常强度、 断层合成速率和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全面分析了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的应变背景、 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特征。 结果显示: ① 该地震处于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 应变积累程度较高; ② 断裂带之间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 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 并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 西秦岭局部地区应变积累增加; ③ 随着强震的逼近, 震前显著异常场地分布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 且异常强度也随之增大。 以上结果对强震发生危险地点和发生时间有短期指示意义, 因此, “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地震前兆信息, 对地震孕育背景判定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形变空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基本形成了以监测震中附近断层预滑动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但近些年来,一些大地震前近震源区域的形变变化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应用芦山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安宁河及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出现的显著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出现在远离芦山地震震中的区域上;在近震源区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些断层水准变化量极小,在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倾斜、应变、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该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本文也与汶川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进行了对比,认为震前形变“空区”现象可能是强震前的一种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断层垂直形变对强远震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 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 同震位移最大振幅、 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线性正相关,发生地震同震形变的响应速度约为5.5km/s,反映了在上层花岗岩地层中面波的传播速度;同震位移最大振幅和震中距的对数、 震级之间具有明显线性关系,震级越大,同震位移的最大振幅越大;地震震级是断层体垂直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震级越大,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越长. 根据断层仪观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对于地震同震形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noise model based on a trous wavelet algorithm produces a multi-scale expression of imag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avelet transform and a testing model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is kind of expression not only gives the formation and location of image structure on different scales,but also eliminates the influence of noise Since the algorithm does not need any priori hypotheses,it is suitable for the data with complex structure.The research line i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ctivity of earthquake.The method of how to recognize and describe the multi-scale space activity of earthquake 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aking typical sequences in Southwest China as research cases,we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spatial activity of earthquake on different scales.Results show that multi-scale space structure to some extent possesses indicative effect on strong epicenters.And the foreshock anomalies of Songpan seismic sequence also reveal interesting pattem during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vement.  相似文献   

12.
联合小波变换与偏振分析自动拾取微地震P波到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地震P波到时的自动拾取是微地震信号分析和数据处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思想,对微地震信号进行小波处理后的小波系数代替原始信号,应用包含在小波变换系数中的信号偏振信息,提出了联合小波变换与偏振分析自动拾取微地震信号P波到时的方法。通过对嘉阳煤矿监测的实际微地震数据进行小波变换,用多尺度小波分解的各个尺度单支重构信号构成协方差矩阵,求解不同尺度协方差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次大特征值求取P波到时定位函数,实现P波到时的自动拾取,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了小波变换理论,对2005年林甸地震的前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前兆数据的细节变化。结果表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将前兆数据分解成若干频段,容易识别和提取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提高了识别前兆数据异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The MS7.0 Jiuzhaigou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ugust 8, 2017.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azang fault, the Minjiang fault and the Huya fault, where the focal mechanism is of the strike slip typ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omalies of the gravity field can provide important physical field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deep crust.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separate Bouguer gravity at different depths and give some explanation to gravity variations at different time space scal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avelet multi-scale results of the EGM2008 model and the measured gravity data are consisten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tress enhanced region.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has a certain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potential earthquake risk trend.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M7.4地震。研究选用5月1日至22日同仁台、宕昌台、武都台和姑咱台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方法处理。结果显示,在尺度11,较近的两个台北南向在震前均出现幅度明显增大的现象,总体显示出震中距越小形变幅度越大的特征。对于5月份的10日至14日和16日至20日两个时段的矢量运动轨迹进行比较,显示出明显不同的运动特征。另外,大武台和合作台地磁垂直分量的多尺度小波分解也表明,在尺度18,同样时段内也存在振幅增大的现象,这也印证了应变异常的可靠性。我们认为这个应变异常现象和其后发生的玛多M7.4地震有关,是青藏块体东向推挤的结果。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可能与震中区下方存在的高导层的运动变化有关联。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研究,其详细的孕震环境和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 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 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 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 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 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 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 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 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 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 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 因此, 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 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于区域重力场定量解释的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一个把小波多尺度分析、表面刻痕分析以及位场频率域解释理论和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数据处理、反演解释和信息提取的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简称为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应用于刻画地壳分层的三维密度结构、地壳变形带分布和构造单元分区.多尺度刻痕分析包含频率域重力场场源分层、重力场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场源分层深度及密度扰动反演、分层刻痕分析和构造边界定位四个子系统.文中扼要地介绍这四个子系统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及应用效果.从地球物理探测到大地构造学发现,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探索过程.要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必须研发和组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个新方法技术,使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宽厚的理论支撑.本文介绍的四个子系统组合的理论支撑分别来自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和信息科学.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Hungry Horse Dam on streamflow dynamics in the South Fork of the Flathead River, Montana, USA. To this end, pre- and post-dam periods of raw and naturalized streamflow data were analysed. Pettitt’s change point analysi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change point in streamflow dynamics due to dam construction. Complexities in the pre- and post-dam periods were evaluated by sample and multi-scale entropy analyses, and the entropies of the post-dam period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re-dam perio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unrelated to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caused by the dam, were analysed using wavelet analyses. The wavelet analyses showed a clear change in the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flow. Finally, weak positive trends found in the hydrological variables indicated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e.g. dam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distorted lead tim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streamflow forecasts for different lead times.  相似文献   

19.
用二进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1300~1996年的强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并据此划分了不同的地震活动期。认为公元1300年之后,华北地区的强震存在两个平静期(1350~1450年、1700~1780年)和两个活跃期(1450~1700年、1780~1996年)。与以往华北强震的活动期划分方案进行比较,本文的结果在总体规律上与以前的研究差别不大,但在第三、第四地震活动期中活跃期起始界限的划分上比其它方法略有提前,而在平静期的划分上相对较短。文中采用32a尺度的小波分析信号进行分析,既考虑了较大尺度上地震的活动特征,同时少量的地震缺失对地震活动期划分的结果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乌兰浩特地震台爆破与地震记录识别判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乌兰浩特地震台爆破及地震波形数据记录,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地震及爆破的3种波形特征,使用v-SVC支持向量分类机进行分类能力的效果检验,结果表明,WPT(db4)+香农熵特征+v-SVC的组合最佳,可作为该台爆破与地震记录的快速识别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