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开采沉陷观测的基本过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得出了地表基本移动参数,并在总结我国开采沉陷地面以及地下变形观测的基础上,对我国矿山测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煤炭资源开采产生的沉陷变形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针对巨厚松散层下煤炭开采产生的地面沉陷变形分布
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东济宁横河煤矿为例,运用概率积分法分别建立了主断面和采区任意点的预测模型,预测
了2# 、3# 煤层先后开采后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等特征。预测结果显示,横河矿区下沉面积为78hm2,最大
下沉值达到9.987m,与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由于横河矿区由巨厚松散层覆盖,相比一般采矿条件下,地表沉陷具有地
表下沉系数较大、地表最大下沉值较大、水平移动系数和水平移动值较正常值偏大、沉陷范围大、拐点偏移距较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法的缺点,基于D-InSAR技术,对2016年12月18日—2017年2月25日的两景RADARSAT-2雷达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监测时间段内的开采沉陷信息,监测到3处沉陷盆地分布,结合实际情况,对监测结果和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矿区的地表沉陷分布及特征,可为研究大范围矿区的地表沉陷动态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地下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进行及时、精确的监测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该文以济宁市为例,介绍了D-InSAR技术在大范围采煤沉陷区监测及其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使用D-InSAR技术对采煤沉陷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以5cm下沉线作为采煤沉陷区边界线,选取15期RADARSAT-2 Wide模式数据,采用多基线累积叠加方法分别提取各期采煤沉陷区边界并使用岩移观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核。以花园煤矿为例,分析D-InSAR监测采煤沉陷范围及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沉陷范围及沉陷量逐步增加,受临近工作面开采影响,沉陷中心的沉陷量呈周期性增加。结果表明,D-InSAR可以精确有效地对采煤沉陷区范围及其时序变形过程进行监测,可以应用于大尺度采煤沉陷区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任意多边形工作面沉陷预计及精确的求取概率积分法反演参数是开采沉陷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使用Delaunay三角剖分将任意多边形开采区域划分为若干小三角形,然后进行沉陷预计的方法,解决了任意多边形沉陷预计的难题;综合模矢法和遗传算法优点,提出了组合算法,提高了概率积分法参数反演精度和效率;开发了集实测数据处理、预计模型参数反演和移动变形预计模块于一体的地表移动变形数据处理软件。优化算法的提出及系统开发,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三下采煤"、矿区建筑物稳定性评估、矿区土地复垦、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设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济宁-兖州煤田煤炭资源开采历史较久,采煤造成的地表弯曲和沉降变形导致诸多房屋破坏、道路损毁。本文通过详细分析采煤沉陷区不同结构形式的建(构)筑物损毁特征机理及与煤炭资源开采方式、煤层埋深、开采厚度、建(构)筑物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相关规律,提出了采煤沉陷区建(构)筑物损毁防治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采沉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有效控制和减轻地面沉陷程度是减轻或避免开采沉陷环境灾害的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建立移动观测站来监测地表在空间的移动和移动时间过程,确定有关时间系数,为本地区提供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抚顺煤田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有5种主要形态类型:露天开采导致的边坡变形;煤田采空区地面沉陷;煤震;采煤剥离物自燃对环境的污染和采煤剥离物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上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灾害程度以及发生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开采沉陷,就必须在开采前就将出现的沉陷状况做出预测。开采沉陷值的预测准确性关系到采场布置的合理性,减小对地表上建筑、道路等设施的破坏,所以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煤炭开采产生巨大的地表形变,形变相位梯度过大导致干涉测量解缠错误,单一采用常规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地表沉陷主值。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联合利用DInSAR与偏移量追踪技术(Offset-tracking)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开采区大变形的准确提取,并基于GAUSS函数模型拟合恢复沉陷区剖面形态。基于2012年2月13日和2012年11月27日两景高分辨率SAR数据(RADARSAT-2,5 m精细波束模式(MF5))为数据源,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矿、寸草塔一矿、二矿为研究区,采用常规DInSAR技术获得亚厘米级沉陷区边界,边界沉陷值处于-0.01~ -0.02 m;利用偏移量追踪方法获取米级地表沉陷中心主值,中心沉陷值集中在-1.0~ -4.0 m。将2种方法监测到沉陷信息分段融合,最后采用GAUSS函数模型重构矿区开采沉陷下沉特征曲线。结果表明,偏移量追踪方法可弥补DInSAR技术监测大量级形变信息的不足,联合技术可完整获取高强度采区的大形变沉陷。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是研究开采沉陷和建筑物破坏规律的最可靠手段。目前,实地观测数据在后期的处理过程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支距法等方法,将观测值改正到工作面的走向和倾向方向上,使得观测站布设与数据处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精度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传统的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河北煤炭矿区为鲁西煤炭基地最后一块整装后备资源,阳谷茌平煤田和黄河北煤田其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实际观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获得的岩移参数,对山东省黄河北矿区内上组煤开采后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地表沉陷总面积达到3 724.5 km~2,最大下沉深度为5 455 mm;其中,阳谷茌平煤田最大下沉深度为5 455 mm,地表沉陷面积为1 188.0 km~2;黄河北煤田最大下沉深度为2 976 mm,地表沉陷面积为2 536.5 km~2。地表沉陷预测结果与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对照,煤炭开采会造成1 091.5 km~2季节性积水区和62.3km~2的常年积水区。地表沉陷对地面、地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危害,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地表沉陷形成的塌陷裂缝、不同坡度耕地、大型塌陷坑等可分别采取黄土填堵、大型设备平整、退耕还林、煤矸石充填、修复为鱼塘等治理措施。该文对下一步黄河北矿区开发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的规划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分析了露天煤矿边坡滑移变形的影响因素与监测方法设计原则,着重论述了强化边坡滑移变形监测的有效措施。加强滑移变形监测有利于掌握边坡地表的变形特点与趋势,提高了露天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对边坡滑移变形监测的深入研究,能科学有效地预测边坡变形,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提高露天煤矿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与社会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以辽宁抚顺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特征、灾害成因的分析、防治等为基本的行文过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岩体的断层、松软结构、水文水量等制约,同时边坡的稳定性较差,在边坡表破容易发生局部变形,伴随开采深度的增加,半坡的可塑性逐渐增强,地表沉降等变形较大,要及时按照区域条件进行搬迁,避免地质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一、地表沉陷 地表沉陷一般是指地层中的岩体临空或受力而发生在铅垂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缓慢或突发性的变形、破坏和运动。它可以划分为天然地层沉陷和人为地层沉陷。天然地层沉陷一般指人类不可抗拒的地层变化,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地下岩石溶洞陷落、山体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等,  相似文献   

16.
采矿区地层移动GPS动态监测数据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为研究开采引起的地形变规律,用小波理论对兖煤集团东滩煤矿的GPS动态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多尺度一维分解、阈值选择和自动消噪等分析,提取了变形的主要因素,说明了小波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丹崖山边坡稳定性是关系古文物蓬莱阁安全的关键问题。丹崖山边坡高差大、断层裂隙发育、岩体卸荷深度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边坡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稳定性问题特别突出。该文介绍了丹崖山岩体加固后的监测布置,并对岩体表面变形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加固后变形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多点位移计、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表面裂缝计及地表变形等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边坡岩体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结合近年来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和生产实例,通过采煤沉陷区地面变形稳定性监测及对监测数据资料整理,可为分析采煤沉陷地面变形的形成机理,研究地面移动变形的规律性,预测采煤沉陷地面变形稳定性提供精准、详实的数据,可为采煤沉陷地区变形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矿产资源的开采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人民物质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其开采工程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表沉陷及土地的挖损或压占。矿山的土地复垦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矿山的土地复垦工作便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20.
所谓沉陷区是指地下煤炭采出后,使采空区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覆岩产生移动、变形、破坏,最终反映在地表,导致地表产生连续性移动、变形和开裂、台阶、冒落等非连续地破坏,从而造成地面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