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具有黑云母压象的变形岩石样品采自排山楼金矿区的糜棱岩带内。排山楼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宙建平群中的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内,建平群具有太古代绿岩带结构特征。下部小塔子沟组,岩石组合为斜长角闪岩、辉石斜长片麻岩、黑云紫苏麻粒岩、二辉麻粒岩、阳起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中部大营子组,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浅  相似文献   

2.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部边缘。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一套深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包括混合岩),在区域南部尚有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太华群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其中夹有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的小透镜体,底部偶见大理岩及石英岩夹层。区内伟晶岩、辉绿岩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3.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重点对大别山宿松变质带中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晚太古代(2.5~2.7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两大类,经历了晚三叠纪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经历了约2.0Ga变质作用的晚太古代岩石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鉴于花岗片麻岩的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年龄记录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变质作用特点和已有资料与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证明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等参与了扬子板块的三叠纪俯冲,并发生了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可能达到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是扬子俯冲板块在较浅深度折返的岩片。由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逆冲、推覆以及构造堆叠与剥蚀作用,造成宿松变质带中有可能卷入较深俯冲的岩片。  相似文献   

4.
南十字矿区钨矿床的形成与新太古代的中酸性侵入岩、太古宙的绿岩带有密切关系;钨矿体主要受控于近EW向展布的脆—韧性构造带F_1,且具有多期性和多阶段性;钨矿赋存于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与布拉瓦约(Bulawayo)群近EW向展布的层间滑脱带内,受F_1脆—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与太古代花岗闪长岩界线为断层接触,矿体主要为含钨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型,其次为石英脉型;该矿床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含3个期次),即主成矿阶段(Ⅰ期)和弱成矿阶段(Ⅱ期、Ⅲ期)。钨元素的主要物质来源于区内的花岗闪长岩岩体和太古代布拉瓦约群地层。围岩蚀变发育,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与钨矿化关心密切。  相似文献   

5.
鲁西地区济宁汶上张楼铁矿床位于著名的汶上东平成矿带,广泛发育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 BIF),赋矿层位为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次为黑云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片岩,条带、条纹状磁铁石英岩,BIF与其形成均为新太古代晚期。矿床由4条矿带22个矿体组成,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少量的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常见矿石的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次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类型归属海相火山沉积变质铁矿床类型中的变质铁硅建造铁矿,即鞍山式铁矿。  相似文献   

6.
小河花岗岩体分布于河南灵宝小河村至陕西洛南胭脂河一带。该岩体按岩石谱系单元划分,由主期岩浆侵位形成的两个单元及晚期残余岩浆活动产物——花岗伟晶岩构成。主期第一单元主体岩性为绢云母化黑云二长花岗岩。本单元中片麻岩类残留体及捕虏体发育,多呈不规则状分布。部分残留体规模大,岩体呈不规则脉状穿插,显示残留顶盖特征。主期第二单元为小河花岗岩序列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体岩性为肉红色黑云二长花岗岩。本单元内片麻岩类捕虏体较少,但伟晶岩发育。岩石较新鲜,一般不具片麻理。  相似文献   

7.
新甫山、上港岩体分布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东北部。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根据新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613±12)Ma,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6234±9)Ma,为新太古代中期形成。在泰山桃花峪一下港之间出露的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奥长花岗质脉体锆石U—Pb年龄在2660~2600Ma。该期岩体是新太古代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发生变质作用与重熔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云中山区基底岩系中广泛发育花岗伟晶岩,依据不同的产出样式及矿物组成将其形成时代划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三个阶段。新太古代变质花岗伟晶岩比例最大,为变质地层重熔作用的产物,形成于较深构造层次,形态以肠状为主;古元古代花岗伟晶为岩浆结晶成因,以脉状、囊状(团状)形态为主;中元古代花岗伟晶岩为岩浆成因,以平直脉状形态为主。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是地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应该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花岗伟晶岩作为稀有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其矿化特征有待深入探讨。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镜下鉴定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东秦岭商丹地区资峪沟富铷花岗伟晶岩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资峪沟花岗伟晶岩脉主要集中产出于丹凤岩群中,经综合评价后圈定出14条出露的富铷脉体,依据石榴石含量和岩石蚀变类型可将其划分为微斜长石花岗伟晶岩、富石榴石微斜长石花岗伟晶岩、云英岩化微斜长石花岗伟晶岩、云英岩化富石榴石微斜长石花岗伟晶岩与硅化微斜长石花岗伟晶岩5种类型;资峪沟花岗伟晶岩脉总体显示为过铝质,富集Rb、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Ba, Sr和Ti,其中少含或不含石榴石且未发生蚀变的花岗伟晶岩脉通常具有较高的Rb含量,因此,可以将原生微斜长石、石榴石及次生白云母、石英作为标型矿物来综合判断花岗伟晶岩脉的铷矿化程度;资峪沟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明显晚于宽坪花岗岩体,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经综合分析得出花岗伟晶岩脉并非由宽坪花岗岩体的岩浆演化而来,其母岩可能位于宽坪花岗岩体下方的更深部位。   相似文献   

10.
胶南-威海造山带荣成岩套花岗质片麻岩由闪长质片麻岩-石英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一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类组成,早期为TTG质花岗岩,晚期为二长花岗岩类。自早到晚存在明显的富钾演化特征。根据新的SHRIMPU-Pb锆石定年结果,该岩套早期闪长质片麻岩年龄为(741±10)Ma,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年龄为780-760Ma。晚期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年龄为760-714Ma。所以,可把荣成岩套花岗岩时代限定在800-700Ma之间(南华纪),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11.
鲁西地区基底岩系为一花岗—绿岩区,绿岩区内又分早(?)、晚两期太古代绿岩带。泰安纸房地区是发育较完整的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即具有绿岩带三位一体组合的下部超基性—基性岩群,中部钙碱性火山岩群和上部沉积岩群。泰安纸房地区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在其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带,产有几公里长的太古代绿岩带变质热液型金矿化带(含低品位金矿体)。该金矿化带明显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体、番字牌南花岗岩体、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获得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9±2)Ma,番字牌南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30±1)Ma,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侵位年龄均为(127±1)Ma,表明这4个岩体均在早白垩世发生侵位。四合堂北花岗岩体和番字牌南花岗岩体侵位于四合堂推覆体上盘,并切割太古代片麻岩的片麻理;冯家峪岩体侵位于大水峪—北石城正断层的上盘,并切割了该断层。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为限定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活动时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13.
老湾金矿带是由一韧性剪切变质带控制的金矿化带.控矿岩系为上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变质岩,有基性岩、石英钠长斑岩、黑云母花岗斑岩、二长斑岩、煌斑岩沿不同构造空间以各种形态侵位。矿化带以南北两大断裂为界面,赋存在韧性剪切变质带中。信阳群龟山组地层,构成了变形变质强烈而复杂的北西西向展布的变形变质带。主应变韧性剪切变质带,与脆-韧性断裂复合部位对金矿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晚期走滑作用所造成的倾向褶皱,控制顺层矿化的似层状矿体,脆-韧性断裂控制斜切构造层的脉状矿体。似层状矿体赋矿岩石是糜梭片岩;脉状矿体的赋矿岩石主要为糜棱斜长角闪质岩石。不同类型的矿化.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目前,在工作较详细的老湾矿区长2km一段,找到的隐伏、半隐伏矿体已具有大型规模的远景。找矿的历程是曲折而又复杂的.它经历了三上两下的艰辛过程,才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14.
程裕淇确定了泰山岩群雁翎关组、山草峪组、柳杭组地层划分,在斜长角闪岩中发现残存的变余杏仁状构造和岩流特征,正确区分了变基性熔岩流、变火山凝灰质岩和变基性脉体。原化马湾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为新太古代早期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富山背斜的片麻状奥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2 612±20)Ma,其侵入的具变余气孔状充填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属于雁翎关组;而李家庄倒转向斜核部的柳杭组含砾黑云变粒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龄(2524±7)Ma。  相似文献   

15.
太华变质杂岩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整体呈近EW向展布。洛宁地区的太华变质杂岩岩性多样,保留了至少3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作为前人研究的补充,报道了该地区东部含榴斜长角闪片麻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证实该区太华变质杂岩至少保留了3期地质事件的年龄。其中两期岩浆年龄(2.32~2.33Ga和2.18Ga)表明,太华变质杂岩与华北中部造山带中—北段各杂岩一样,共同经历了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再造过程;另一期变质年龄(1.94~1.95Ga)表明,太华变质杂岩的变质作用开始时间比该造山带中—北段大部分杂岩区早了约0.1Ga,变质作用延续时间也长了约0.1Ga。这再次说明华北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末的构造-变质事件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隆昌洼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等的综合分析及研究,认为铁矿体主要位于黑云斜长角闪岩与二长花岗片麻岩的内接触带中,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分异型铁矿床,工业类型为需进行选矿的铁矿石。对铁矿成因及围岩蚀变等找矿标志的研究,为该区找寻同类型铁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峄山岩体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斑状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根据新测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结果,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2 526±10)Ma,斑状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2 514±18)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该岩套出露于鲁西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的古陆核的西南部,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中条山涑水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 625±11)、(2 592±16)、(2 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790±15)、(2 773±24)、(2 782±34)Ma;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 700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乌兰地区查汗河-柯柯散一带新发现晋宁期碰撞型变质侵入体,获得842±6.2MaU-Pb法锆石同位素上交点年龄值。反映出该地区存在晋宁期Rodinia古大陆形成的建造记录。岩性组合为灰白、灰红色二长片麻岩、灰红色黑云钾长片麻岩,经原岩恢复为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其成因分析为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0.
旧县地区位于东平县城区西北部,东平湖的东北部。隐伏发育泰山岩群山草峪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条带状磁铁角闪石英岩等,是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发育2条NNW向断裂构造,岩浆岩仅分布有新太古代傲徕山序列条花峪单元和中生代沂南序列铜汉庄单元。研究区位于汶上东平阿城NW向区域航磁测带的北段,磁场等值线分布比较均匀,规律性较好,以东、北、西侧为低背景,中、南部相对较高,圈定1处走向NW—SE近椭圆形异常,发现2个铁矿体。矿体呈层状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下部,为沉积变质型铁矿,赋矿岩石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