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思敏  王浩  严登华  秦天玲 《冰川冻土》2016,38(5):1264-1272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陆气耦合模型在实时暴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加拿大区域性中尺度大气模式MC2(Canadian Mesoscale Compressible Community)和新安江模型单向耦合模型系统,对2005年7月4~15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场暴雨洪水,进行了实时预报.采用王家坝以上流域的实测降水和王家坝断面的实测洪水资料,对MC2预报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陆气耦合模型预报的洪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2对该场强降水过程具有很好的预报能力,陆气耦合模型有效地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屾  钱永甫 《水科学进展》2008,19(6):765-771
利用中国542个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发现:滇西藏东一带极端降水的持续性较好,但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区域性较差;长江以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容易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发生;东南沿海冬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易形成成片且持续时间在3d或3d以上的极端(较强)降水事件;黄河中下游秋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该地区秋季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除新疆以外,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等大部分北方地区极端降水的持续性以及区域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4.
《水文》1983,(2)
一九八二年汛期全国降雨不匀,东部偏多西部偏少,就东半部地区来说,则又是中部、南部偏多北部偏少。汛期中,从东南沿海到华北地区南部的广大范围内,暴雨活动频繁,北江、赣江、湘江、闽江、长江三峡地区、淮河上中游、黄河中下游以及漳卫河曾先后因暴雨出现大洪水或较大洪水。4月上旬至5月上旬,珠江流域、湘江、赣江、闽江先后进入汛期;5月中旬北江水系连降暴雨,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6月中旬雨带维持在湘、赣、闽等省,湘江、赣江、闽江相继出现了大洪水或较大洪水,其中赣江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最大洪水。7月中  相似文献   

5.
龙江流域"94·6"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韦明飞  桂雨催 《水文》2004,24(3):62-64
1994年6月11~16日,龙江流域连降暴雨,致使该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的历史性大洪水,流域出口控制站三岔水文站出现了建站40年以来第一大洪水,造成了重大洪涝灾害损失,与历史上出现的大洪水相比,本次暴雨洪水损失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2001年5月15日~8月15日3个月GMS卫星资料在湖南资水流域实时数值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将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上的TMI(Microwave Imager)雨水资料适时融入数值模式改变当时模式中雨水分布场,数值模拟还研究了发生在淮河流域的10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资水流域3个月的实时预报效果良好,准确预报出其中出现的3次致洪暴雨和1次特大暴雨;对淮河流域暴雨,由于TMI资料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加入模式后使得模拟出来的降雨强度,雨量中心时空分布更接近实际情况,10次暴雨过程的TS评分较不使用TMI资料更好。  相似文献   

7.
穆海振  徐卫忠 《水文》2019,39(4):40-46
采用1981~2015年上海地区11个气象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对上海汛期(6~9月)降水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地区汛期日降水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中17~19时降水频率最高;降水强度呈现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在15~16时降水的强度最大。(2)上海8月局部降水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绝大多数时次降水强度均较其他月份偏强;6月全区性降水事件所占比例较其他月份明显偏多,各时次降水频率均较其他月份明显偏高。(3)近30年来上午至中午上海全区性和区域性暴雨事件有增多趋势,导致大多数站点的降水频率在该时段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但强度变化不显著;在下午到傍晚局部降水事件增多,导致大多数站点降水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1931年7月大洪水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自1855年以来淮河流域曾出现过1866、1916、1921、1931、1950、1954、1968、1975等年大洪水。1931年洪水类似于1954年洪水,是由连续一个月左右大面积暴雨形成的全流域性洪水。洪水量大而集中,历时比1954年还长,给淮河中下游广大平原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据淮河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及历史文献考证,在汛期6至9月中以7月份暴雨洪水为最大,遍及全流域,其中以淮干上中游、淮南山区、洪汝河沙颍河下  相似文献   

9.
尹志杰  王容  李磊  赵兰兰 《水文》2019,39(2):86-91
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中游区域性大洪水。以实时报汛数据为基础,分析长江"2017·07"暴雨洪水特性,依据洪峰水位判断,强降雨导致洞庭湖水系湘江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特大洪水,资水、沅江发生超保证水位大洪水,洞庭湖超过保证水位;鄱阳湖水系乐安河上游发生超历史最高水位特大洪水,昌江、乐安河中下游、修水发生10a一遇较大洪水,鄱阳湖超过警戒水位;长江干流莲花塘以下江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在应对此次洪水过程中,长江上中游重点水库防洪效益十分明显,有效避免中游干流莲花塘至螺山江段超保,缩短洞庭湖城陵矶站超保时间6d左右。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案与概率比法,采用6个极端降雨指标预估了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未来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与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可靠性集合方案对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模拟性能要优于单一气候模式与算术平均集合方案;全球升温达到1.5℃与2.0℃阈值的平均时间段分别约为2017—2046年和2026—2055年;全球升温2.0℃下极端降雨指标增幅约为升温1.5℃下的1.4~2.6倍,其中流域北部地区为极端降雨增幅大值区;2种升温条件下极端降雨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且额外增暖0.5℃将导致淮河流域极端降雨风险更高,如100 a重现期的极端降雨在升温1.5℃和2.0℃下将分别变为32年一遇和22年一遇,未来淮河流域极端降雨将会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1.
1974年12号台风导致华东地区8月11~13日发生一次大面积暴雨,这次暴雨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雨区南自大别山区,北至山东渤海边,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850公里,超过1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15万公里~2。此次暴雨在淮河干流并未造成很大洪水,但在山东潍、沭河却造成了近百年来的特大洪水,潍、沂、沭河沿河两岸造成了很大灾害。现将1974年8月发生的暴雨洪水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51~2005年海河流域汛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海河流域汛期10区域旱涝预报物理模型>的分区标准,对1951~2005年海河流域的9个分区和全区的汛期(6~9月)降水量和干旱洪涝的时空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做了深入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在近55年来.海河流域的9个流域性多雨洪涝和大涝年有2/3集中在1954~1964年的11年中,1965~2005年的41年只有3个洪涝年.在1991~2005年的近15年中,有11年汛期较常年同期偏少,只有1995~1996年发生了洪涝.本文通过图表能够使读者比较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海河流域9个分区和全区性洪涝和干旱的变化规律,更好地合理利用海河流域的宝贵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水文》1963,(3)
今年汛期,南方閩、粤、桂和西北各省,出現了几十年来未過的干旱;而在冀、魯、豫、皖北、苏北地区則雨水偏多,特別是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遭受了超历史記录的暴雨洪水的袭击,大清、子牙及漳卫南运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金堤河、淮河北岸各支流的洪水也很大。此外,辽宁的大、小凌河貫穿陝、鄂的汉江也发生了較大洪水。在今年抗旱防洪斗爭中,广大水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2000年汛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大勇  何俊霞 《水文》2002,22(5):62-64
对河南省2000年汛期的暴雨成因、暴雨洪水特性、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并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大洪水进行了对比排序,以利于对河南省暴雨洪水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河流域实测和调查年最大点暴雨、实测大面积暴雨和气象等资料,分析了年极端点暴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地区分布、大面积暴雨特征以及形成极端暴雨的天气成因,揭示了极端暴雨发生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流域暴雨9成以上集中在7~8月,极端暴雨7成高度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极端暴雨集中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脉的迎风山区;短历时小面积极端暴雨则分布在高原区;极端暴雨的年际变率迎风山区最大,平原和高原区较小;流域性极端暴雨高空环流多为经向型,通过中纬度西风槽、副热带高压或台风等天气系统以及迎风山区地形抬升作用共同造成。  相似文献   

16.
马莲河流域"2003·8"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俊堂 《水文》2008,28(3):95-96
2003年8月25日,马莲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发生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流域出口控制站出现了1956年设站以来的第二大洪水,造成了重大的洪涝灾害.通过暴雨洪水调查,分析了本次暴雨洪水特性,为研究该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及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于雨洪河流,河流年输沙量主要来源于1场或几场高强度暴雨洪水过程,开展流域次洪输沙规律研究对认识流域水沙变化特性、提升流域产输沙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嘉陵江流域小河坝站、罗渡溪站、武胜站及北碚站的历年场次洪量与输沙量资料,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和M-K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嘉陵江不同区域的次洪输沙特性。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汛期洪量和输沙量主要来自于嘉陵江干流;嘉陵江不同区域场次洪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但小河坝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随着径流侵蚀功率的逐渐增加,各区域不同时段的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的变幅逐渐减小;嘉陵江干流区武胜站场次洪水输沙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渠江罗渡溪站次之、涪江小河坝站最小;受汶川地震及强降雨等影响,小河坝站和北碚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量较1999—2012年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北碚站增幅小于小河坝站。  相似文献   

18.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选取RegCM4.4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来驱动HBV水文模型,模拟逐日径流过程,分析RCP4.5排放情景下未来太子河流域径流的演变。结果表明,HBV水文模型在太子河流域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在0.60以上,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RCP4.5情景下,2021 2070年太子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持续升温趋势,流域降水和年径流深度呈微弱减少趋势。相较于基准期,年径流深度将增多9.79%,夏季和秋季径流深度上升明显。径流分位数的变化表明,峰值极端径流和枯水极端径流均较基准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未来太子河流域发生极端洪涝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黄仕勇 《水文》2003,23(1):60-62
介绍了1999年6月23日至7月1日新安江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水过程和洪水调度情况,并与“96·7”暴雨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0年7月27~28日,第二松花江支流温德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致使温德河干流发生了350年一遇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依据实测资料和暴雨洪水调查成果,分析了此次暴雨洪水的特性,以及水利工程在抵御洪水中的作用,并与历史最大暴雨、最大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该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及防治对策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