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历史地震灾害人员受伤数据,初步分析了地震受伤人数与震级、烈度、发震时间、人口密度和次生灾害之间的关系;基于云南地震灾害的区域差异突出的特点,选取人口密度、地均GDP、地质灾害易发性作为风险评估指标,运用重分类、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云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风险分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高风险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中风险区和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低风险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了各风险区地震受伤人数关于震级和极震区烈度的评估模型,并通过2008年以来26次地震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种地震受伤评估模型均具有一定可靠性,可用于震后1~2 h内快速评估地震受伤人数。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灾情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云南地区1992~2001年的39次破坏性地震中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与震级拟合,得到云南地区震级与这三者的关系曲线及表达式。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震区的人口密度与云南地区人口密度之比)对前二式加以校正,即可预先评估当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受灾人口和无家可归人数;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和发震时段的人员户外系数,对第三式加以校正,则可以预先评估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死亡人数。以云南地区2001年的6次5—6级地震为实例,用以上方法估算了这6次地震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并与地震现场评估的结果作比较,多数结果都比较接近,只有少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来作者参与的重庆地区中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整理了重庆地区地震灾害损失情况,拟合了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包含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震级与受灾面积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死亡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受伤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倒塌房屋数量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直接经济损失关系,详细分析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灾害特点、人员伤亡情况、建筑受损情况等。实际发生地震时,可以结合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和社服系统软件计算得到的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考虑。重庆地区以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导,断裂分为基底断裂、基底断裂相关联的地表断裂和发育在背斜核部的盖层断裂,重庆地区地震绝大部分受这三类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为例,利用1976-2020年云南省5级以上历史震害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地震灾害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分析地震伤亡人数与震级、烈度、高程、坡度、起伏度和森林覆盖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地震震级大小在(5,7]之间时伤亡人数主要受烈度、震级、高程、起伏度、坡度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当地震震级大小在(7,8]之间时伤亡人数主要受烈度、震级、高程、起伏度的影响,与坡度和森林覆盖率因素相关性很小。通过评估模型计算得到模拟地震伤亡人数,与实际伤亡人数进行线性回归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建立的模型基本能够适用于云南省地震灾害伤亡人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人员伤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江堰市在汶川地震中人员伤亡严重,文中主要研究了该市所辖地区人员伤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人员伤亡数的各种因素,希望对城市防震减灾具有参考意义。根据都江堰地区各乡镇的烈度及人员伤亡数据,分析了地震烈度及人口密度对人员死亡率的影响,并给出了死亡率与烈度及人口密度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死亡率与烈度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了死亡率随断层距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死亡率与断层距的相关性比与烈度的相关性更明显。采用断层距估计人口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烈度评定中人为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更具客观性。定量分析了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定性讨论了救援效率与报道死亡人数的关系,报道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与救援效率成正比。总结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几种因素,认为房屋破坏和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率相差甚大,这是在人员伤亡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砌体结构房屋是存在于我国的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针对一个地区砌体结构开展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有利于把握该地区砌体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对于该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收集整理了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发生于云南地区地震的震后砌体结构震害资料,并对震后统计得到的震害矩阵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农村地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关性小,而城区砌体结构与所在地区抗震设防标准相关性较强;由于所收集的资料中缺乏Ⅸ、Ⅹ烈度区的震害资料,从而给出了云南农村和城区不完备的砌体结构经验震害矩阵;进一步采用贝塔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来拟合震害指数的分布,并根据标准震害矩阵和某一烈度下建筑物已知的震害分布得出其他烈度下的震害分布,最后给出了云南农村和城区砌体结构震害矩阵和易损性曲线.该研究可为云南地区的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伟松    王长理    许卫晓    杜轲  于德湖   《世界地震工程》2021,(1):207-218
收集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区1970年~2012年的85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了震中烈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长轴和短轴椭圆模型拟合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基于我国各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将其中与南北地震带存在地域重合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1900~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的146次5.0级以上地震的烈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并按照前人划分的云南地区的3个构造分区进行分类,将各分区内的烈度等震线作为样本,拟合出各分区的烈度衰减模型。由于样本所覆盖的时间段在百年左右,所涵盖的7级以上强震较少,故强震烈度衰减关系中隐含着随机性或不确定性,我们尝试引入破裂尺度来对强震烈度等震线的生成进行限定。通过分析对比已有研究成果,并选用李忠华和秦嘉政的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组合作为破裂尺度的经验公式,对强震烈度衰减模型评估的影响场大小进行了修正。通过对本文拟合出的烈度衰减模型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某个分区内,本文给出的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烈度等震线平均偏差最小,故此采用更精细的分区比大分区在评估具体区域的地震烈度时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1993—2017年的历史地震资料,通过对四个现行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震级(M)及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和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当M6.0时,四个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死亡人数数量级基本一致,均适用于震后人员伤亡快速评估;当6.0≤M7.0时,四个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死亡人数差距较大,经过参数修正后的刘金龙模型评估结果相对较好;当M≥7.0时,四个模型的评价结果都不理想,需要结合震区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进行人工修正才能使用;(2)在地震较多的云南、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五个省份中,GB/T 30352-2013评估结果优于其他三个模型;在四川、云南、甘肃地区评估时需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因素的影响,不然可能会导致评估误差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地震灾害应急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阶段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模型在评估特定区域地震时评估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 结合中国地震灾害特点、 人口分布情况等,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西北、 西南和大陆东部三个地区, 并对各区域按照人口密度进行分级。 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选取震中烈度、 震区面积、 抗震设防烈度参数建立分区域的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在西北、 西南地区的验证结果较好, 适用于中国地震灾害情况, 可以用于震后快速盲评估,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评估不同震级、 相同震中烈度和人口密度的地震时, 出现相同结果的情况; 虽然该模型在震例较少的大陆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直下型地震中评估结果需要进一步改进, 但为解决特定区域地震死亡评估中误差较大问题提供了思路, 能够为震后应急指挥和救援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