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焦奇  陈萍  梁忠  史静 《地质论评》2020,66(4):1060-1062
王宠佑是中国早期学习地质学专业的留学生,近代第一批矿冶专家,他在推动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矿产和地质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了《中国矿产资源与地质文献目录》、《中国矿产资源文献目录》等地质文献目录,促进了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懋  李江海 《地质科学》1999,(3):257-258
1999年金秋迎来了钱祥麟先生从事地质科学教育和研究的第50个年头,作为钱先生辛勤培育的晚辈学生和长期学术合作的同行,我们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钱祥麟教授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前寒武纪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等重要学术刊物编委。在过去的50年中,他出版专、译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3.
吴凤鸣 《地质论评》2004,50(3):248-251
黄汲清院士不仅在地质学的学术研究中有很深造诣,对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和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建设也有突出的贡献。黄先生1945年发表的《三十年来中国地质学》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珍贵文献;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北戴河庆典上,黄老作为第32届理事长所作专题学术报告——《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史料上搜集宏富,记载精准,取材上撮精删芜,潜心设计,是研究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史的范本。黄老指出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目的,应防止单纯资料的考证,要做到“古为今用”;关于中国近代地质史,要以学术思想为主线,涉及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关于世界地质学史研究,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浸透着几代各国地质学家的心血和智慧,通过研究,了解各国地质学发展的概貌,从中汲取各自的长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4.
翁文灏(1889—1971)是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他是我国第一位地质科学博士;长期担任解放前最大的地质机构——全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组织领导并具体从事了我国早期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的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在地质学、地理学各领域都有很大贡献,尤其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矿床地质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燕山运动”等概念和理论的创立者。他是最早从事地震地质考察和研究的中国学  相似文献   

5.
白育坊  孙承晟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16-202301001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于1903年在《浙江潮》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1906年与同到日本留学的顾琅合作出版《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一书。它们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均具有开创性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矿产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著作。本文从中日地质学交流的角度,结合新发现的史料,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均是吸收当时日本的一些地学著作编写而成。《中国地质略论》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佐藤传藏的《地质学》(1898)一书;《中国矿产志》的导言部分是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增补的内容则参考了矢津昌永的《高等地理清国地志》(1905)、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教科书》(1903)以及石川成章的《地球发达史》(1904)等著作,本言部分主要参考了日本地质调查所1902年发表的《清国及韩国主要矿产颁布图说明——附清国主要矿产地名表》;《中国矿产全图》则是顾琅依据日本《清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绘制而成。《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的编撰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地质学刊》2012,(4):457
1征稿范围《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技术性季刊,是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会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等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收录。《地质学刊》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国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规划与治理、岩矿分析测试与鉴定、矿产开发利用、矿业经济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地质学刊》2009,33(2):I0001-I0001
征稿范围 《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技术性季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是1997年、1999年、2002年和2007年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收录期限至2009年。《地质学刊》主要刊登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成果。欢迎国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规划与整治、矿产开发利用、矿业经济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8.
白育坊  孙承晟 《地质论评》2023,69(4):1589-1605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于1903年在《浙江潮》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1906年与同到日本留学的顾琅合作出版《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一书。它们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均具有开创性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矿产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著作。本文从中日地质学交流的角度,结合新发现的史料,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均是吸收当时日本的一些地学著作编写而成。《中国地质略论》的地史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佐藤传藏《地质学》(1898)一书,有关煤炭内容以及中国煤田分布图则来自日本海军少将肝付兼行发表在《太阳》(1903)杂志上的《东方之煤源》一文;《中国矿产志》的导言部分是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增补的内容则参考了矢津昌永的《清国地志》(1905)、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教科书》(1903)以及石川成章的《地球发达史》(1904)等著作,本言部分主要参考了日本地质调查所1902年发表的《清国及韩国主要矿产颁布图说明——附清国主要矿产地名表》;《中国矿产全图》则是顾琅依据日本《清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绘制而成。《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  相似文献   

9.
《矿床地质》2006,25(5):F0003-F0003
2006年10月修订《矿床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出版日期为双月末。本刊主要报道:矿床地质基础理论;金属、非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质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动态、消息等。主要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问题讨论”、“综述”、“简讯”等。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归属作者。文责由…  相似文献   

10.
《矿床地质》2006,25(6):758-758
2006年12月修订《矿床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出版日期为双月末。本刊主要报道:矿床地质基础理论;金属、非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质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动态、消息等。主要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问题讨论”、“综述”、“简讯”等。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归属作者。文责由…  相似文献   

11.
张立生 《地质学报》2022,96(1):25-49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群体中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一位,他在地质科学领域里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是一位“全方位的地质学家”,是现代中国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本文略述其简历和他在中国煤岩学和煤地质学、土壤学、石油地质学、铀钍矿产地质与勘查、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和地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谢家荣对中国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与成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都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修订《矿床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出版日期为双月末。本刊主要报道:矿床地质基础理论;金属、非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质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动态、消息等。主要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问题讨论”、“综述”、“简讯”等。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归属作者。文责由…  相似文献   

13.
《矿床地质》2007,26(6):F0003-F0003
2007年12月修订《矿床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出版日期为双月末。本刊主要报道:矿床地质基础理论;金属、非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质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动态、消息等。主要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问题讨论”、“综述”、“简讯”等。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归属作者。文责由…  相似文献   

14.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19,65(6):65069304-65069304
正2019年10月28日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 会议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连续第八次蝉联"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为181.434,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2715,国际他引影响因子(1.493)、《地质学报  相似文献   

16.
《地质学刊》2012,(2):225
1征稿范围《地质学刊》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管,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技术性季刊。《地质学刊》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江苏地质》,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等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收录。《地质学刊》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  相似文献   

17.
《地质通报》2015,(4):809
<正>《地质通报》——全方位展示中国地质调查研究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及时了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必备手册国内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767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代号:M3684《地质通报》是中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  相似文献   

18.
正《地质论评》为中文地质科学学术期刊,除提供基础地质学理论原创研究的出版平台外,还包括相关而感兴趣的广泛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实验进展等,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及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学、沉积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和宇宙地质学等。  相似文献   

19.
<正>《地质通报》——全方位展示中国地质调查研究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及时了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必备手册国内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767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代号:M3684《地质通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并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地质通报》——全方位展示中国地质调查研究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及时了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必备手册国内总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767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代号:M3684《地质通报》是中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