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庇山矿区二1煤层中高岭石矸岩矿及化学特征的分析,提出庇山石区二1煤层高岭石夹矸系沉积成因,并解决了庇山矿区二1煤层分叉与合并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分析、总结归纳已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煤岩层所处的层位(沉积旋回)、标志层、层间距、岩煤层组合特征、煤层自身特征、岩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对研究区煤层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研究区含煤层系标志层明显,各煤层结构变化较大,各煤层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梁绍暹 《西北地质》1997,18(4):28-34
小峪煤矿2号、3号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含高岭石粘土岩夹歼10余层,可划分为隐晶高岭石、椭球颗粒高岭石、塑变颗粒高岭石、晶粒高岭石、晶斑及似斑状高岭石和一水软铝石高岭石粘土岩等6种岩石类型。主要由高岭石组成,含不等量的一水软铝石、石英晶屑及少量的金红石、锆石等矿物。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俗称“大同砂石”的第19层高岭石粘土岩夹矸,是质纯、高铝、低硅、低铁、低钛的优质高岭石粘土矿层,可作为精铸莫来石砂粉和合成莫来石的原料,其超细煅烧高岭土广泛用作塑料、橡胶、造纸工业的优质填料和涂料。关键词##4煤层;;粘土岩夹矸;;矿物岩石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队在开展广东茂名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发现下第三系褐煤里具有一定对比特征的高岭石泥岩夹矸层。此种高岭石泥岩夹矸层在煤田中分布面积广,岩性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在煤田普查勘探中,凭它进行煤层对比,方法简单,依据可靠,从而解决了煤田煤层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5.
常红梅 《江苏地质》2007,31(4):315-318
岩、煤层对比是煤田地质勘探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综合运用岩性段旋回法、测井曲线法、层间距法、标志层法、煤层特征法等对程村井田岩、煤层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针对不同层段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能取得较好效果,对指导豫北地区岩、煤层对比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西石炭二叠纪煤层中的高岭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西各煤田的某些煤层中夹有不少轻工业矿物原料,如黄铁矿、碳质石英岩和高岭石等矿产。高岭岩矸石分布非常广泛,厚度变化很小,国外和我国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田用它作煤层对比的标志层。其成因的研究对煤田地质和古构造可能有较大的意义。鲁西石炭二叠纪煤系和华北地区一样,山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组成。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煤层中高岭石粘土岩夹矸是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一种岩石,常形成一种分布广、层位稳定的薄层粘土岩层,国外通称为“Tonstein”。本文就其赋存层位、分布特征、性质和成因及其经济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准格尔矿区官板乌素煤矿主采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在官板乌素煤矿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分布广泛,呈薄层状产出,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其次含有极少量的勃姆石等矿物。样品中SiO_2/Al_2O_3(摩尔比值)在2.00~2.10之间,接近高岭石族矿物理论比值,有害组分铁、钛含量相对较低。在扫描电镜下,可见煤矸石样品中高岭石单晶形态主要为六方片状,叠片状聚晶,晶片的片径多在5μm以下。该矿区煤矸石中的高岭石为结晶度较高的优质高岭岩,可用于生产陶瓷。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铜川矿区位于渭北煤田西端,5#煤层发育于石炭系太原组上部,是本区主采煤层之一。其中的高岭石泥岩夹矸,岩性特殊,分布稳定,不仅是良好的煤岩层对比标志,也是有经济价值的陶瓷原料与耐火材料。本文在研究高岭石泥岩夹矸性质的基础上,探讨其成因及其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岩石流变已成为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重视。由于浅、表岩石圈层中煤岩是含气、含水的多相介质有机岩,具有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比的岩石力学性质,因此其流变行为与无机岩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国内研究者主要通过在天然条件下的煤层流变不同尺度的观测,并进行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与天然条件下煤岩流变的对比研究,用以阐明煤层流变的特征;通过观测、实验与模拟分析,获取流变参数,探讨煤层流变过程,建立流变模式,进而揭示煤层流变的机理与制约因素。在分析国内外煤层流变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煤层流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对煤层流变的研究既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地球层圈构造和地球物质流动的认识,也可为煤层的合理开采、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煤矿瓦斯突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可见光黑白航片(1:3.5万)为主要信息源,对陕西神府煤田新民烧变区(1300km~2)进行了1:5万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圈定了该区烧变岩分布范围及煤层自燃边界。首先划分了烧变岩的宏观类型,选取已知区,研究烧变岩及煤层自燃边界线的影像特征,建立初步解译标志,最后在全区范围内调查煤层自燃边界线。最终确定的界线经钻孔验证,精度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2.
煤质指标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学 《中国煤田地质》1999,11(2):18-18,49
在多煤层地区,常常因各种成因标志不明显或变化大而使煤层对比十分困难。在煤层宏观特征尚不足以准确对比时,又引进了测井曲线、微体古生物、煤岩显微特征、煤质化学分析指标、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等项,以加确多煤层、煤层分岔频繁地区的煤层对比。煤质化验分析是每个见煤点?..  相似文献   

13.
魏润相 《陕西地质》2011,29(2):96-99
在煤炭地质勘查中,对各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各煤层进行编号,通常采用煤层层间距,岩、煤层自身特征其及组合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测井地球物理特征、地震物性特征等要素进行综合对比。其中煤层层间距对比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有效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中生代煤田,由于地层变化较大,没有明显的标志,煤层对比至今未能解决好。为了提高勘探精度,实破煤层对比关,从1973年开始,我们对即将勘探最终的山南井田,作了地层古生物、岩矿、煤岩、光谱、煅烧、煤质、煤灰成份、孢粉、重砂等多种分析鉴定工作,然而,所有这些手段中,只有某几个在局部层段有对比价值。后来受兄弟队的启发,又利用本井田60多个钻孔、200余条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地质和测井的综合,为本井田及今后的对比工作开辟了一条途径和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红阳煤田的岩煤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相旋回法、标志层法和煤岩层组合特征等多种方法,对红阳煤田的岩煤层进行综合对比,认为该煤系沉积稳定,标志层明显,易于辨认及对比,岩性、岩相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具有比较明显的旋回结构,煤层层位在旋回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滨海平原型沉积。  相似文献   

16.
陕北侏罗纪煤田活鸡兔井田东侧,延安组含煤地层上段的1-2、2-2煤层露头处及其浅部,煤层自燃发火的迹象比较普遍,煤层燃烧从露头向内侧伸延,直至深部因供氧条件变差而熄灭。受火烧影响,岩、煤层的性质发生变化。在利用测井曲线进行火烧岩煤层地质解释方面,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取得了一些经验,为火烧岩煤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西二二四煤田地质勘探队对山南井田大禾山段运用岩性、电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及室内多项分析鉴定方法进行煤层综合对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配合作了有关对比试验项目,按照一定的网度、密度,选择十五个钻孔作为标准对比孔,系统采取了煤样和岩样共1503组,经过分析和鉴定,得到了共25000个数据及1400余份报告,这些数据和报告,对煤层的对比提供了依据,使目前的煤层对比方案更趋可靠。关于山南井田概况和测井曲线旋回分析部分,在《煤田地质与勘探》一九七七年第四期《山南井田岩、煤层组段对比》一文中已作过介绍。本文仅将岩矿鉴定、重矿物鉴定、  相似文献   

18.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层含铵云母粘土岩夹矸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含铵云母粘土岩夹矸被广泛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太原组及山西组煤层中,其可划分为6种类型。文章详细描述了岩石的特片和铵云母在粘土岩夹矸中的赋存特点,测试结果表明铵云母均为1M型铵云母,它们是由成煤植物和有机质降解形成的NH^+4离子,促使煤层粘土岩夹矸中的高岭石,伊利石在约120℃的酸性条件下转化成的。这种铵云母可以作为煤成气生成和储集的指示矿物。  相似文献   

19.
黄光普  范连云 《云南地质》1992,11(3):215-225
滇东地区晚二叠世煤田是云南省主要焦煤产地。含煤岩系可分为恩洪型、老厂型和镇雄型。煤层对比经多年实践探索,以高岭石泥岩夹矸作为标志层最为有效,结合特殊岩性层、动物化石、煤层煤质等综合运用,至今,全区各煤田主要煤层的对比已获得众所公认的结果,主要煤层编号得到了统一。M_7煤层顶面可作为长兴阶(P_2 c)与龙潭阶(P_2 l)的界面,M_9煤层是滇东、黔西、川南区域上的主煤层,其分布之广、煤质之好、储量之大为各煤层之冠。  相似文献   

20.
在煤层厚度及结构变化剧烈的煤矿区,解决煤分层对比及合理选择煤厚数值,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本矿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结构十分复杂,又加以火成岩侵入较多。以致在很近的距离内,煤分层对比也有困难,储量计算数字与实际采出煤量悬殊很大。为了使储量计算的数值接近实际情况,历年来,我们对本矿煤层厚度及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本矿南部一个接替采区的煤层厚度、结构、火成岩侵入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初步掌握了构造作用及细晶岩的侵入对煤层厚度及结构的影响以及煤层厚度、煤层结构与煤层灰分之间的关系等规律。而这些规律在计算煤层储量时,经常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