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霖 《测绘学报》1994,23(1):74-79
一般情况下,立体像对测行的等高线数据进行接边处理,以距离作为等高线匹配的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介绍了一种将等高线本身具有的图形特征作为匹配标准并利用搜索算法原理找共轭等高线的算法。此算法具有处理等高线数据异常的能力,较适合一般情况下等高线的接边处理,在此算法中为了盲目的搜索,提出一种计算关联值的方法并以此来选择前进的方向,提高搜索效率。此算法经过了上机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等高线内插是提高地形图精度的一个常用手段,在地图综合等领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地形图数据库中,等高线除了存在完整的计曲线以外,还有一部分断裂的首曲线。已有的等高线内插研究中未考虑对此类数据的处理,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首先提出了等高线度量关系的计算方法,然后对等高线的节点均匀加密,并利用Fréchet距离进行相似度判断以选择参考等高线,最后根据“最近点”的方式进行插值。通过对江苏某地区实际数据的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对于鞍部地区的内插,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刘嵘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1,18(3):199-200,203
等高线数据的质量控制是各测绘生产单位作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文中提出了一种条形码的检测方法,并将此方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研制了一个实用的等高线数据检查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地面高程数据库入库前的检查验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检查效率,方便了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实用型等高线数据检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嵘 《测绘学院学报》2001,18(3):199-200,203
等高线数据的质量控制是各测绘生产单位作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文中提出了一种条形码的检测方法,并将此方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研制了一个实用的等高线数据检查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地面高程数据库入库前的检查验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检查效率,方便了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等高线内插在地图自动综合、地图数字化、三维地形重建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等高线内插算法在等高线急剧变化以及闭合等高线处存在问题。在分析已有等高线内插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等高线内插算法。该算法以等高线上的节点为圆心,建立与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内切圆来探测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空间关系,并获取等高线间的辅助线,进而内插出等高线,一方面弥补了已有等高线内插方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等高线内插的速度和质量。通过与其他内插算法之间的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等高线数据压缩算法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三种等高线数据压缩方法,对这些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高线数据压缩软件包。  相似文献   

7.
数字高程模型与等高线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自动生成等高线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就其效果来说仍然无法让人满意。针对依据DEM自动生成等高线的算法及相关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空间分析与数值定量统计。研究问题包括生成的不合理等高线的位置及范围、等高线算法及DEM质量对自动生成等高线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等高线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抗压缩的等高线数据盲水印算法。首先采用逐点前进法对等高线数据进行数据压缩,提取特征点,然后基于量化思想将水印信息嵌入在特征点的小数部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抗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范围高精度的等高线快速生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海量点云数据快速生成等高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将流处理算法引入到海量点云数据处理中,基于流处理算法的三角剖分、三角网模型平滑及等高线提取等关键技术完成等高线快速生成。结果表明,基于流处理的算法不仅突破了点云数据量和范围的限制,而且能够高效地生成高质量的等高线以满足地形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等高线数据自动生成地性结构线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性线数据是关于DEM精确建模、制图综合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在对基于等高线数据自动追踪地性线算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地性线自动追踪算法,并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MPI),对不同的等高线简化算法并行计算的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基于时间复杂度分析,对简化算法的效率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MPI的等高线并行计算过程,探讨了并行计算中数据划分与合并、通信方式与计算过程3个关键问题。选取4种典型的简化算法,利用数据量呈等差分布的等高线数据进行简化并行计算试验。试验表明,算法并行计算效率不会随着节点数增加而持续性提高,尤其是串行算法效率很高的算法;基于MPI的非阻塞通信方式相对于阻塞通信方式可以提高并行计算效率;算法约束参数与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共同影响算法的并行计算效率。分析简化算法的并行计算适宜性时,应该综合考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约束参数、数据量、数据分布特征以及计算环境等多个因素。该研究对于并行计算在地图综合乃至地学计算领域的拓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荣  闫浩文  王中辉 《测绘科学》2021,46(10):167-176,193
该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刊文量、文献共被引及高突现关键词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地形地貌结构化特征的等高线综合是永恒的研究主题;②数学方法始终为等高线综合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③已有算法的改进、算法效率及综合结果精度的提高将成为未来研究主要趋势之一;④GeoAI、大数据技术为未来等高线综合的研究提供了新契机、新的思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效的基于摄影测量数据库的数字测图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图形编辑和处理、绘图数据处理以及作为主体的数据库管理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用户可在国产解析测图仪APS—1和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模拟测图仪器上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交互式图形编辑和摄影测量处理以形成1:5万摄影测量数据库数据,并输出线划地形图,具有对该数据库数据的检查、验收功能。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等高线内插的若干算法,形成了较为实用的等高线内插软件包。  相似文献   

14.
将等高线看作是由高程点以特定形式组织得到的空间三维线段,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从三维空间提取等高线上的主要特征点。根据等高线数据特点,对该算法进行等高线综合的几种方案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和运算速度表明,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综合等高线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山顶点是重要的地形特征点之一,其自动提取是数字地形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从等高线数据中提取山顶点的角度出发,采用AKIMA算法的改进方法——三点求导分段三次多项式插值方法,将其应用于等高线山顶点提取及其高程插值,并分别以等高线数据和DEM数据作为源数据进行山顶点提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邻域分析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更高的算法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更高的正确率,且提取的山顶点高程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测绘》2017,(2)
在用VirtuoZo系统采集等高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锁定高程而导致采集到的等高线高程值错误,软件本身不具备自动检查功能,人工查找又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利用Visual C++6.0平台编制程序实现对等高线采集数据的自动检查与错误定位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作业员自查以及验收人员校对数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等高线拓扑关系定量表达对空间认知、地形特征挖掘、地图综合等至关重要。然而,已有研究多针对等高线树的生成及综合算法,缺乏等高线拓扑关系及其与尺度变化关系的定量表达,不同地貌类型其变化规律是否一致仍未知。为此,通过分带与投影转换、非闭合等高线拓扑检查与闭合及有向等高线树的构建等,发展了一种等高线拓扑关系定量表达方法。采用高山、中山、平原地貌60组多尺度等高线数据集,探究不同地貌类型的多尺度等高线拓扑指标及其随尺度变化规律的一致性。试验结果表明,相邻尺度等高线拓扑指标变化规律符合空间认知与推理,不同地貌类型多尺度等高线拓扑指标与尺度变化间关系可用同一个幂函数定量表达,该结论为基于多尺度空间相似关系等高线全自动综合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等高线膨胀生成规则格网DEM的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一种通过等高线膨胀生成格网的新算法,该算法将等高线栅格化并交替进行4连通和8连通膨胀,两条相邻等高线膨胀的交界处即为相邻等高线的中间等高线,将新产生的等高线通过界线提取加入到栅格等高线中并继续扩张,重复进行直到没有新的中间等高线生成为止。该算法具有易于实现、程序运行速度快、效果较好、生成的差值小和对硬件要求不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首先回顾了构建D-TIN常用的三种算法,然后采用改进了的凸包算法建立等高线离散数据点的无约束D-TIN,提出了基于影响域对角线交换的局部调整算法,运用该算法将等高线作为特征约束嵌入到D-TIN中,建立以等高线为特征约束的CD-TIN。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DXF文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DXF文件中地形信息的提取;设计了等高线自动连接的算法,算法中考虑了两条等高线端点不同的情形,即首—首、首—尾、尾—首、尾—尾4种连接情况。根据连接交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交点在线上、交点在线外两种连接方式,并以实例验证该算法,最终实现了等高线自动连接的目标。这对于提高地形分析前期数据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