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发育10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沉积盆地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裂谷作用。为了指导东南亚油气勘探,通过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东南亚地区盆地油气成藏组合的要素特征,并探讨了裂谷作用对油气成藏组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东南亚地区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同生裂谷早期、同生裂谷晚期、后裂谷早期和后裂谷晚期4个裂谷作用阶段。根据裂谷作用阶段和在相应裂谷作用阶段形成的储层类型,从深到浅划分出4套油气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发育同生裂谷早期湖相浊积砂岩、湖相冲积扇储层,下部成藏组合发育同生裂谷晚期海进时期河流-三角洲砂岩储层,中部成藏组合发育后裂谷早期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上部成藏组合发育后裂谷晚期海退时期河流-三角洲砂岩储层。其中,中部成藏组合发育的后裂谷早期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在已了解的松辽盆地登娄库—永安地区构造和沉积演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有钻井的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特征从运移方式和生储盖空间组合两个方面上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分析了各自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区域地层具有断坳双层结构,按油气运移类型划分,在断陷期主要发育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原生油气成藏模式和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在坳陷期主要发育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和混生油气藏.从储层与烃源岩的空间组合上来看,区域内主要发育有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这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形成这些不同成藏模式的主要因素是该区深至基底的大型断裂构造和继承性断裂、反转构造以及固有沉积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古环境特征等,在鉴别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和油气的生成、油气充注期次的划分、流体古压力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剖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济源凹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在下侏罗统鞍腰组和上三叠统谭庄组两套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分析了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凹陷中生界储层捕获了7种赋存状态的烃类包裹体,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蓝色3种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以及纯气相包裹体;根据包裹体颜色、均一温度测定及宿主矿物产状、成岩次序等特征,认为至少发生过3期油充注(163 Ma、101~95 Ma和27~23.8 Ma)和1期天然气充注(119~115 Ma)。  相似文献   

4.
贵州赤水地区的中浅层陆相碎屑岩油气勘探长期未引起充分重视。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对比、研究,认为陆相碎屑岩存在侏罗系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套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气源主要来自于下伏海相地层;沟通气源层与储层的断裂系统的存在对该区的油气成藏相当重要。赤水地区中浅层陆相碎屑岩气藏成藏模式属于深生浅聚成藏组合类型,具有多期运移聚集、喜山期调整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泰国湾区域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裂后期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裂谷盆地。泰国湾区域东北部在渐新世经历了一次明显构造反转,较泰国湾区域大部分地区强烈。通过对比区内钻井,结合地震解释,对该区的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反转构造导致了反转构造带上构造、沉积特征与邻区有较大的不同。由于这次反转构造,泰国湾东北部在新层系发育新类型的油气系统,即深部的始新统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中始新统湖相泥岩,储层为上始新统-渐新统三角洲相砂岩,盖层为下中新统三角洲前缘相泥岩和上中新统以上的海相泥岩。该油气成藏系统已被钻井钻遇油气显示,是本区有效油气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6.
塞尔西培-阿拉戈斯盆地是巴西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全面总结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勘探方向:①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过渡期烃源岩最为重要,裂谷期次之,漂移期烃源岩生烃潜力最小。②盆地发育3套储层,分别为裂谷早期的三角洲-风成砂岩、裂谷晚期的河流-三角洲相砾质砂岩或砾岩和漂移期的浊积砂岩。目前3套储层均已证实。③最终优选出2套潜力层系的有利区带:盐下裂谷层系有利区带在北部和中央隆起带;盐上漂移层系有利区带在塞尔西培次盆地南部深水以及Sao Francisco河口外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张东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开展较晚,通过基础地质研究认为张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砂岩输导层、断层和不整合面三大输导体在研究区不同的构造位置相互交叉、叠置、连通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输导体系,进而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聚集部位与油气藏的分布,而不同的沉积相带直接影响到储层物性的好坏,对油气富集高产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致密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在埋深3 500m以下的深层普遍致密化且含气饱和度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激光拉曼和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探讨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强烈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自生石英、碳酸盐及伊利石胶结是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根据胶结矿物形成时间推算储层致密化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末,对应距今约17~13 Ma的中新世中后期。由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成藏期次匹配关系分析认为,花港组初次成藏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早期,储层尚未致密,但油气充注时间短且强度弱,不能大面积成藏,主成藏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末至中成岩阶段B期,成藏时间对应大致距今15~5Ma的中新世晚期,但由于储层普遍致密化,油气充注程度低。花港组深层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是造成含气饱和度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烃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烃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10.
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原型格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评价惠民凹陷古近系孔店组的油气资源,研究盆地原型格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分析,发现受构造演化的影响,孔店组不同时期的厚度(或残留厚度)在凹陷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导致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发生变化;孔店期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盆地长轴方向整体为近东西向,主要的控制性断层是凹陷北部的边界断层-滋镇断层和阳信断层;通过计算盆地的残余厚度和剥蚀厚度,恢复了原型盆地的厚度,孔二亚段地层向南部斜坡带超覆,发育3个沉降中心,分别位于滋镇和临南洼陷东北部及阳信洼陷,孔一亚段沉积具有继承性,但北东向的滋镇、阳信断层对地层的控制更为明显;沉积中心迁移的结果显示:孔二亚期-孔一亚期沉积中心迁移,对在滋镇和临南洼陷内孔店组地层油气成藏及阳信断层下降盘的储层中成藏有利,但孔一亚期-沙四亚期沉积中心的迁移,对油气在孔一-沙四段储层中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济南市卧虎山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群数量和优势种类,分析了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依据形态学特征、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对水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卧虎山水库属于中营养型水库。提出防治的建议和措施:减少氮磷的入库排放量;建立库区及其流域的良性生态平衡;生物治理;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中生界油气储层为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砂岩岩性圈闭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小,常规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精度低。针对储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地震地层分析与物性反演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案,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吴景鑫  郭秀军  孙翔  李宁 《海洋与湖沼》2018,49(6):1211-1219
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层分解状态实时监测,基于静电场理论和监测井布设特点设计了一套电极阵列式井中电学监系统。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开采区为研究区,总结归纳水合物开采过程储层分解和电阻率变化特点,构建不同开采阶段储层地质及电阻率模型,模拟利用设计系统对水合物层进行探测,正演计算得到不同装置形式探测电阻率剖面图像,随后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界定该系统对水合物层分解状态的探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偶极装置探测的电阻率和相对电阻率剖面可准确确定不同饱和度水合物层界面位置,水合物分解区范围,分解区边界定位误差可小于0.5m。井中阵列式电学监测系统能够有效进行水合物层分解状态监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过程中,由于地震数据受地下断裂或裂缝的影响,高频信息部分振幅损失严重,使得储层预测结果经常不能与真实储层的发育情况相吻合。提出利用地震数据的低频部分提取属性来预测储层,无论是在理论数据的试算还是在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指导了地震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ZH1-2L油组储层以临滨滩、坝沉积为主,砂岩与泥岩多呈薄互层,砂岩中泥质杂基含量较高,常规方法无法对储层进行有效识别。利用连续小波的时频分解技术,在该区较为准确的圈定了有利储层的发育范围,与已钻井有很好的吻合度,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注水油田开发过程中,防止注水引起储层黏土膨胀是非常重要的。苏北油区红1井区储层岩石的水敏指数为0.43,临界矿化度为6000mg/L,表现为中等偏强水敏,储层能量不足,油层压力低,地层水型为CaCl2,总矿化度111643.71mg/L。文章结合拟注入的清水,研究了三种防膨剂在不同温度下的防膨率,其中l#防膨剂使用浓度为1.5%时其防膨率达到88%,在现场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为了增储上产,开展有效的储层预测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受分辨率的限制,利用常规地震剖面进行储层预测很难满足油田生产的需求。为此,对子波分解与重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建立了能反映储层情况的地质模型,对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明确了特殊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发现低频端包含了较多的储层信息,对储层空间展布的精细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能充分挖掘地震资料的有效信息,较好地进行储层预测。将该技术应用到研究工区的储层预测中,获得了与钻井结果相吻合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n integrated multi-scale study of a carbonate reservoir. The Danian Lower R2 carbonate reservoir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Aquitaine Basin (France) and represents a potential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site for Gaz de France. The Danian Lower R2 reservoir was deposited as a prograding carbonate platform bordered by a reef barrier. The effects of sedimentary and diagenetic events on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dolomitization,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rvoir quality has been assessed by seismic analyses at the basin scale, by log-analysis at the reservoir scale, by petrographic methods and by petrophysical tools at the pore-core scale.Two dolomitization stages, separated by a compaction event with associated fracturing and stylol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se diagenetic ev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ower R2 carbonate reservoir properti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ore-geometry, which is determined by various diagenetic processes. The permeability values of the reservoir range over 4 orders of magnitude, from 0.1 to 5600 mD and the porosity values range between 2 and 42%. Reservoir unit 4 (a karstic dolomite) shows the best reservoir properties with average porosity values ranging between 11.1% and 19.3% and an average permeability ranging between 379 and 766 mD. Reservoir unit 2 (a fine-grained limestone) shows the worst reservoir properties. The cementation factors range from 1.68 to 2.48. The dolomitic crystal carbonate texture (mainly units 3 and 4) shows the highest value of the cementation factor (1.98–2.48) and formation factor (9.54–36.97), which is due to its high degree of cementation. The saturation exponents vary between 1.2 and 3.4. Using these experimental electrical parameters and the resistivity laterolog tool we predicted the water saturation in the various reservoir units. The permeability was predicted by combining the formation factor with the micro-geometric characteristic length. The best fit is obtained with the Katz and Thompson's model and for a constant of 1/171.  相似文献   

19.
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十分发育,非均质性强。以地震、钻井、测井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明确裂缝性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从叠后地震资料出发,采用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2种地震方法,优选方差体属性、振幅包络属性和频率衰减属性,对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孔洞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平面和空间预测,最终结合构造、烃源岩等控制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因素,确定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应用盆地原形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解释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赤道几内亚里奥穆尼盆地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过渡—漂移和裂后被动大陆边缘3个阶段,主要充填了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为裂谷期的湖相泥页岩和过渡—早期漂移期的海相泥页岩,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储集在上白垩统浊积砂体。盐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区域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带,该带勘探程度低,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尤其盐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区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