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以King模型去描述星系的引力透镜行为,把已知类星体作为光源,从统计上计算了引力透镜类星体对与其像间分离的关系。结果表明,星系的透镜行为不仅能解释全部透镜事例,而且可以揭示出星系的某些统计参数,如星系的最大质量、平均半径、平均核半径及质光比。宇宙中星系质量密度因子,Ω_g,亦可从中求得。  相似文献   

2.
透镜是折射式光学望远镜中的重要部件。凸透镜可以使入射的平行光线偏折,并会聚到焦点上,这些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然而,说起引力透镜,人们就不那么熟悉了。引力透镜不是指光学望远镜的镜头,而是指宇宙空间中某些质量特别大的天体,它们会起到像玻璃透镜一样使光线偏折的作用。假如在一个遥远天体和地球之间存在一个大质量的天体,遮住了遥远的天体,那么,我们是否就看不见那个遥远的天体了呢?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看不到遥远天体,却能看见遥远天体的多姿多彩的虚像,有的是两个虚像,有的是4个虚像,还有的是扭曲变形成为弧状甚至是  相似文献   

3.
在光滑物质分布模型下,临界曲线是强引力透镜系统中像平面上一条放大率为无穷的线,而考虑少量离散质量的微透镜效应后,源平面上的放大率分布会出现复杂的结构,为暗物质成分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模拟临界曲线附近微透镜效应存在临界曲线上放大率无穷大和计算量巨大的困难.要达到所需的模拟精度,直接使用传统的光线追踪算法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为此发展了一个能实现海量计算的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并行方法来模拟临界曲线附近的微引力透镜效应.在型号为NVIDIA Tesla V100S PCIe 32 GB的GPU上,对于需要处理13000多个微透镜天体、发射1013量级光线的模拟,耗时在7000 s左右.在GPU并行的基础上,与直接的光线追踪算法相比,插值近似的引入使计算速度提升约两个数量级.利用该方法生成80个放大率分布图,并从中抽取800条光变曲线,进行了微焦散线数密度和峰值放大率的统计.  相似文献   

4.
新闻速递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4,(10):16-19
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遥远的起透镜效应的星系。这个巨大的椭圆星系位于96亿光年之外,比之前的纪录还远了2亿光年。这个星系的质量非常大,其引力可以扭曲并放大位于其后方更远处天体所发出的光,即引力透镜。  相似文献   

5.
大质量中微子晕内相对论性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致密天体(例如星系核和黑洞)周围存在大质量的对光线透明的中微子晕,则晕内的强引力场对处于其中的发光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可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给出由可见物质核与中微子组成的核晕结构中的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的精确解,并与无晕情形进行了对比,文中还给出了典型情况下晕内中微子质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由于Hazard所发现的双类星体1146+111B,C有相同的红移和非常相似的光谱,故Paczynski和Turner等认为它们可能是一个新的天文引力透镜系统的候选者。这两个类星体在天空相距157角秒。如果进一步的观测能肯定它们确实是某天体的两个像,那么,它们可能具有到目前为止已观测到的引力透镜所成的像中最大的像间角距离。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虑时空背景度规对点源引力透镜公式的影响,并从线段在均匀各向同性的膨胀空间中的一般关系得到了弯曲时空背景下的引力透镜公式,其在平空间的极限可以回到通常的引力透镜公式.本文最后讨论了公式对透明引力透镜及宇宙论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可能导致的一种新天体——中微子天体(记作NAO)。探讨了这种天体的形成机制和它与星系形成间的关系,确定了其内所含e,p,He~4等物质的含量,这些物质的存在可以给出一系列观察效应.NAO是尺度在100 pc量级、中微子总质量在10~(14)Me量级、其内所含e、p、He~4等物质的质量在10~9M。量级的一种特殊天体,具有丰富的新性质。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背景光源(类星体)与前方天体(星系、星系团等)成协的观测和统计事例。详尽叙述了与成协问题相关的引力透镜理论。全面介绍了对各种成协事例进行引力透镜理论解释的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还给出了一种计算成协样品中面密度超出因子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极高能宇宙线一般指来自地外的能量高于1018电子伏特(eV)的高能质子与原子核,其起源的研究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随着一些大型探测器(如Pierre Auger天文台)的运行,极高能宇宙线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然而由于极高能宇宙线事例相对较少及其在从源到地球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如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磁场的作用),需要通过观测这些宇宙线在强子反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如中微子)来获得其起源的额外信息.最近,位于南极的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探测到了54个能量分布在60TeV{3PeV内的中微子事例,开启了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的新时代.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高能中微子、极高能宇宙线的天体物理起源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恒星级黑洞的中微子主导吸积盘可以通过盘上发出的中微子湮灭为伽玛暴提供能量。对于黑洞超吸积系统,吸积可能引起黑洞特征的极大演化,这会进一步引起中微子光度的演化。考虑不一样的平均吸积率和初始黑洞参数,通过吸积系统的演化分析中微子湮灭光度和总的中微子湮灭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同时计算了短暴GRB 090510的中微子湮灭能量并与理论预测的结果比对,发现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中微子湮灭能量的理论预测值远高于观测值,意味着这种模型可能提供GRB 090510爆发所需要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代末,在宇宙空间发现了极为相象的“孪生类星体”,大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推沦“引力透镜效应”。但以前的引力理论中,没有考虑全引力场带电的影响,本文从广义相对论出发,考虑了引力场带电所产生的引力透镜效果,其结果表明,带电的引力场所产生的透镜效应比不带电时小,这样反过来可测定天体电荷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矢量引力子场度规场理论,讨论了旋转带电天体外引力场的某些性质,得出如下结果:1.黑洞不可能具有角动量和电荷,即转动的天体(无论带电与否)不可能是黑洞。Kerr黑洞及Kerr-Newman黑洞是不存在的。2.对于一个旋转的带电的轴对称天体而言,存在着一个与θ有关的“临界径向(坐标)距离”r_k(θ),当r>r_k(θ)时,天体的引力场表现为通常的吸引作用;而当R(天体半径)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Poisson随机分布的星系团作为引力透镜天体,其横向本动速度引起的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对宇宙背景辐射(CBR)温度涨落各向异性的影响.对星系团的密度结构及其引力透镜效应,我们采用Hernquist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星系团的统计理论,在冷暗物质及等曲率重子扰动模型框架下,计算了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对CBR温度涨落各向异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镜是与天文望远镜相关的众多附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将待观测物体成像于焦面上 ,而目镜的作用是将物镜成的像放大。一个优质的目镜除了放大作用外不应损害物镜的像质。如果要充分发挥望远镜的威力 ,一套优质的目镜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分两部分详细的介绍目镜的性能和选择方法。表征目镜光学性能的基本参数由于不同的天体有着不同的大小和表面亮度 ,因此在观测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放大倍率。望远镜的放大率取决于物镜与目镜的焦距之比 ,例如 ,对于焦距1 0 0 0mm的物镜 ,当使用焦距 1 0mm的目镜时 ,其放大率为 1 0 0…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是因为在天体物理上的先驱性贡献而奖给雷蒙德·戴维斯、小柴昌俊和里卡尔多·贾科尼三人的。戴维斯和小柴是因为宇宙中微子的探测而合得奖金的一半;贾科尼是因为发现宇宙X射线源而得奖金的另一半。本文将只讨论中微子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了Poisson随机分布的星系团作为引力透镜天体,其横向本动速度引起的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对宇宙背景辐射(CBR)温度涨落各向异性的影响。对星系团的密度结构及其引力透镜效应,我们采用Hernquist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星系团的统计理论,在冷蝉 物质及等曲率重子扰动模型框架下,计算了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对CBR温度涨落各向异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由超新星和其他过程在太阳核心产生亚原子中微子粒子的天体物理学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附近一个新的中微子天文台(SNO)首战告捷。该天文台自1999年4月启动以来,一天记录大约10个中微子。在萨德伯里工作的物理学家霍尔曼说分析这些信号要花些时间,这是我们目...  相似文献   

19.
引力透镜是天体物理中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在宇宙学暗物质、暗能量、大尺度上的引力和系外行星探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介绍了引力透镜的基本理论和近似,其次给出了引力透镜的主要发展历史,然后介绍了不同于光线偏折角的引力透镜理论新视角.之后评述了宇宙学中的弱引力透镜研究概况,简要回顾了弱引力透镜测量的主流方法宇宙剪切及...  相似文献   

20.
龚志刚 《天文学进展》2000,18(2):114-119
虽然标准太阳模型取得了比较引人注目的成功,但是无论是只由太阳中微子流量的观测资料进行直接分析,还是从太阳振荡的角度讨论问题,目前都还不能完全否定非标准太阳模型。由近期的Super Kaniokande实验结果还无法解释太阳中微子问题也说明由天体物理研究对太阳中微子问题解释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满足观测结果的非标准太阳模型则可以对太阳中微子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