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实验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2003,25(5):528-534
简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与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相关的实验岩石力学和构造物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大量实验以及数学模拟结果丰富了对岩石脆性破裂过程,特别是结构和介质非均匀条件下破裂过程的认识;在非均匀断层的摩擦行为与失稳成核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揭示了断层滑动行为的复杂性;在岩石脆塑性转换和塑性流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结果,特别是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变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高温高压岩石物理方面取得了一批实验结果, 并应用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的研究.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形机制及地震物理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书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最近一期 ( 1 2 0号 )“地球物理学专题”的形式而发表 ,由朗德尔、特科特和克莱因 ( J.B.Rundle,D.L .Tur-cotte and W.Klein) 3位教授编辑。他们均是该领域相当活跃的研究人员 ,我多次与他们在“地震物理学”有关的国际会议上相遇 ,因而与他们很熟。该书收录的论文主要是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有关“地震物理学”的一系列特别会议上发表的 ,共 1 6篇。所谓的地球复杂性科学 ,是将地球内部发生的各种现象看成是关系复杂且相互之间密切相关 ,并在时、空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而突发的现象。它是一门由统计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Leon Knopoff     
莱昂·诺波夫(Leon Knopoff,1925-2011)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教授、杰出的教育家,也是美国荣誉最高的3个学术团体的会员,即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和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AAAS).  相似文献   

4.
我国多年来在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促进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在这21世纪之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对岩石圏物理学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此,必须厘定其今后的发展导向,并凝炼出前瞻性、并具有带动性的创新性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在这样的思维前提下对岩石圈物理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导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并明确指出当今在这一学科领域应该做些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出,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与岩石圏内壳、幔精细结构(2维和3维)的刻划;在地球内部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深部物质运移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乃是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根本机理所在.为此,在本世纪的上、中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学研究必为先导!本文最后对岩石圈物理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有关统一规划和观测仪器与设备的自主研发以及有序进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研究岩矿综合物性测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众所周知,研究物质的物性是固体物理学、液体物理学和气体物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如磁学、电学、热学之类的任务。然而,在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中,为了研究岩矿的形成过程而进行的物性研究是独特的,它的任务、理论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分出岩石物理学这一分支。岩石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1、本刊系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协办的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方面的学术刊物.双月刊.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报道地球物理与行星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办刊宗旨:刊载地球与行星物理领域研究新思想、新技术、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2、本刊涉及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的许多领域,包括地球物理学、行星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大气物理学等.  相似文献   

7.
茂木清夫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地震学和岩石力学专家 ,曾先后担任日本地震防灾对策加强地区判定会委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关东部会长、东海地区地震预报判定会委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委员、日本学术会议地球物理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委员、日本学术会议地球物理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地震预报小委员会委员和日本地震学会会长。 1 989年 1 2月 2 8日 ,他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的位置退休后 ,仍一如既往致力于地震预报事业 ,目前担任着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财 )地震预报综合研究振兴会理事。茂木先生 1 92 9年 1 2月 2 8日生于日本山形县 ,1 950年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亚洲区域大会将在我国唐山举行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中国国家地震局主办,由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唐山市政府、国际岩石国计划(ILP)、联全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相似文献   

9.
材料学方法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专题讨论会库珀等岩石和陶瓷的破裂和变形机制十分相似。因此,最终决定岩石圈特性的地球介质力学性质的研究已得益于矿物和岩石研究的物理方法,这种方法也应用于建筑陶瓷的研究中。岩石裂纹和摩擦滑移的实验室研究促进了我们对地震机制的...  相似文献   

10.
据《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记事报》1980年第139期和140期的综合报道,在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于1979年12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全体大会期间,通过选举产生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从1980年到1983年期间主持事务的办公署和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名单:美国加州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尔特(B.A.Bolt)任办公署署长;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属震级分委会的震级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S.J.Duda)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北京介绍了“谱震级”(spectral magnitude)的新方法,兹根据其报告及有关文献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2.
高孔岩石的局部压缩变形能显著的降低岩石的渗透性能,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和输运,含水层的管理以及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方面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所以成为岩石力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Rudnicki和Rice(1975)发展了基于塑性力学的局部化分叉分析,建立了从均匀变形中分化的非单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由荷兰阿姆斯特丹 Elsevier 科学出版公司出版的《海洋重力学》(Marine Gravity)一书,作者德林格尔(P.Dehlinger)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地质和地球物理学部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多年来从事海洋重力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发展,最近十多年岩石物理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它有机地把岩石的物理特性和地震特性联系起来.理论模型是进行岩石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归纳总结了基于岩石弹性性质的各种模型,主要包括层状模型、球形孔隙模型、包含体模型和接触模型,以及它们的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局限性和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最后预测了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印度国家科学院(INSA)主席S.Varadarajan教授,科学技术部秘书和今天首席嘉宾V.S.Ramamurthy博士,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Peter Wyllie教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主席Claude Froidevaux教授,IASPEI秘书长E.R.Engdahl博士,亚洲地震委员会秘书长朱传镇教授,亚洲地震委员会副主席浜田和郎博士和Gary Gibson博士;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参加会前"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国际培训班"的教员和学员们,来宾们,新闻记者,女士们,先生们: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斯特西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来验证“非牛顿引力”的存在,如果这一点被确认,将对地球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及天体物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球物理学家甘布尔采夫甘布尔采夫教授是世界闻名的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和天才的科学活动组织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后改为大地物理所)。他对于苏联地球物理学发展的贡献,迄今尚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他是苏联近代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折射波对比法和地震测深法的创始人。苏联地震预报和地质实验场的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多年来在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促进了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在这21世纪之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对岩石圈物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这样的思维前提下对岩石圈物理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导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并明确指出当今在这一学科领域应该做些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出,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与岩石圈内壳、幔精细结构(2维和3维)的刻划;在地球内部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深部物质运移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乃是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根本机理所在。为此,在本世纪的上、中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学研究必为先导。本文最后对岩石圈物理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据法新社华盛顿1979年6月5日电,斯坦福大学美籍教授努尔(Amos Nur)和韦兹曼(Weizmann)研究所以色列籍教授雷切奇(ZeerReches)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年会上说,天怒或约书亚神谴与索多姆罪恶之都和耶利哥古城两个圣城的毁灭是丝毫无关的。他们争辩说,这个中东地区在圣经时期,大约每隔200年就发生很多次地震,其中一些为里氏6~7级的破坏性地震。他们的地质学和历史学的研  相似文献   

20.
一、《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化学、地磁及空间物理、重力及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勘探地球物理、海洋及大气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