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型火电厂场址稳定性研究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新昌火电厂场址稳定性研究为例,阐述了大型工程场址稳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场址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进行区域地持构造背景分析;场址区断理解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研究,这要根据具体地质构造情况采用地质、地貌、新构造、遥感、地球物理以及钻探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调查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规律及场址区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可作出场址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深圳大断裂和横岗—盐田断裂是控制电站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重要断裂 ,挽近期以来活动较明显 ,但全新世或晚更新世以来趋于稳定 ,对本电站场址构造稳定性没有构成威胁。同时 ,对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并综合评价了场址区的构造稳定性问题。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以及未来 5 0年 10 %概率烈度计算值 ,本场址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工程场地可按Ⅶ度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3.
甘肃西部地区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预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选择的基本要求,对区域地质及深部构造特征、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确定北山南带地区为稳定区。在稳定区内根据处置库有利围岩的出露情况,结合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初步选出了4个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场址预选区。经综合分析,认为在4个场址预选区中,以I号预选区的条件最优,其次是Ⅱ号预选区,再次是Ⅲ号和Ⅳ号预选区。场址区的最后确定尚待进一步调查和论证。  相似文献   

4.
喀什河水电站工程区构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某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场址的构造稳定性条件进行了研究, 详细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断层活动性、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等问题.分析可知候选水电站坝址处于地壳构造活跃区内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断层活动性较弱, 区域构造地质作用相对较弱, 完全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控制, 适宜于开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简要介绍世博会场址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场址区流砂、软土和地下水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然后评价了场址区天然地基工程、桩基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为世博会场址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初始地应力场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十分显著,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单一方法得到的地应力场可靠性不高。以黄岛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近场断裂构造; 通过水压致裂法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得到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集中在NWW向,优势方向为N73W; 通过地质构造分析法分析了研究区地应力场,探讨了区域构造运动历史对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认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NNW。构造分析法与水压致裂法所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大致均为NW,但存在一定偏差; 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受构造变形边界条件影响,派生的局部应力场发生偏转。这表明,在分析地应力场时应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分析及实测地应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对于地应力场的综合确定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新场研究区现有资料分析和解译的基础上,对岩体单元和断裂分别进行建模,然后将两个模型合并进行插值计算,建立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新场候选场址的三维地质模型。基于模型开展了一系列三维剖切、任意开挖、钻孔设计等可视化分析应用研究,全面真实地揭示了候选场址周围深部地质环境特征,并筛选出半径约1km的区域用作地下实验室的候选场址,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项目的后续工作中地质分析与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通过对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及活动构造的调查分析,对辽宁沿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辽宁沿海地区主要为相对稳定区和相对较稳定区。  相似文献   

9.
研究活动断裂的构造格架,以震源机制解和现今位移测量资料为基础,采用非连续介质有限元法,对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信阳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反映出沿北西向游河-赐儿山、龟山-凉亭活动断裂和北东向张湾-平桥、南湾-湾Si河港活动断裂的端部和拐点应力集中;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址处于构造应力平缓区,构造应力集中区离燃气混气站场址的距离均在7km以上。这一结果为信阳燃气混气气站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现今构造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设工程场址紧邻某露天矿北采坑,最近距离不足10 m,且在场址地基中连续分布厚1.5~3.0m软弱夹层,该软弱夹层南倾并出露于露天采坑边坡,与采坑边坡构成顺向坡.因该场址所处周边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特定的地层结构,使得本工程可能遭受场地整体滑移、边坡滑动等地质灾害威胁,且危害后果严重.对场址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与采坑边坡稳定性的计算表明:场址地基整体稳定性可满足规范要求,而采坑高边坡则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进行工程加固.综合考虑本场区地层结构、周边环境与危害后果等,提出了削坡减载十预应力格构锚固主体加固方案,同时辅以截排水与工程监测措施.依据锚固段岩土体力学特性,确定了各锚杆锚固力,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连续梁模型计算了格构梁的内力.对削坡、锚固后边坡的稳定性验算表明:其安全稳定性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地下工程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南京地下工程的区域地质构造以及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优势面理论,对工作区内优势断裂进行评价,并运用场地结构模型对场址区域稳定性进行分区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属松辽盆地内的断陷平原,按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及生态类型整体相似,可统一将本区划为土壤生态区;按区内次级地质构造和地貌单元及生态类型的局部差异,将本区划分为剥蚀构造岗丘生态亚区、波状黄土台地(平原)生态亚区、河谷漫滩及平坦冲积平原亚区;按微地形、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土壤生态片。此种划分客观反映了土壤生态条件和生产力的差异,有利于土地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和科学的管理。这是一种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构造稳定性、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动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安全性评价、数值模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等方面入手,对信阳市燃气混气站的断裂活动性和场地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指出场区断裂规模小,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无活动断裂通过,邻区地震活动小且弱,区域构造稳定性高,应力平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是一个稳定的“岛区”,井指出系统而全面的综合研究方法是研究工程稳定性项目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沙麦地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介绍了沙麦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基本格架及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划分了区内北东向及北北东向两个构造带,认为区内中新生代盆地是地壳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的结果,探讨了构造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17.
朱建立 《青海地质》1995,4(1):49-53
叶青-勒那曲引水线路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特理地质现象,共划分六个区段。德曲段:山脊寒冻网化碎石破型,山坡融冻泥流及顺河断层发育;解吾曲下段;冻土沼泽发育,南北构造活动较强烈,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较差;解吾曲上游段:山区和丘陵区断裂发育,在喜山末期有强烈的活动,滑坡、冰丘等不良地质现明极为发育;玛尕曲-洛曲南段:厚层地下冰发育,近期活动断裂明显,洛曲南岩-多曲东岸段:缓坡区有厚层地下冰,多年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等要素分析,建立了安徽省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评价的划分原则。据此划分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中稳定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0.41%、次稳定区占89.09%、次不稳定区占0.50%。地壳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场址区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研究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结构及空间展布特征, 进一步揭示该超高压变质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场址区进行了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调查.根据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的资料研究, 建立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场址区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从纵向上来看, 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可划分为上、中、下3层: 上地壳的速度小于6.2 0km/s, 厚10余km; 中地壳的速度为6.4 0km/s, 厚亦为10km左右; 下地壳的速度为6.6 0km/s.地壳厚度为31km左右, 且其地壳的平均速度为6.30km/s.上地壳中的速度倒转指示了超高压变质体在地壳内部的空间分布, 且超高压变质体在大陆科学钻探场址及其附近的下部呈现为一隆起形态.   相似文献   

20.
影响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场址条件优劣的因素较多,除了相关的地质环境因素外,同时还应考虑石油运输的经济性和施工的便利性。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地下储备库调研和勘察工作的基础上,从场址工程地质条件、技术经济条件、施工条件方面提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体强度等10个影响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场址优劣性的因素,并确定了它们对应的量化指标;以这10个影响因素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场址优劣等级的评价标准;详细介绍了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和程序,并建立了地下水封油库场址优劣等级可拓评价模型。将这套评价方法在惠州地下水封油库工程中进行应用,验证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评价结果表明惠州地下水封油库场址属于优等场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